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奇特的墓碑     
古希腊数学家丢番都的墓志铭是一首诗谜:“过路的人啊,这儿埋葬着的是丢番都.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十二分之一,他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丢番都建立了幸福的家庭,这样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年儿子出世,他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孩子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儿子死后,这老头儿在深深的悲痛中又活了四年,也跟着结束了尘世生涯.过路的人儿哟,你可算出来了,丢番都活到多少岁?”  相似文献   

2.
丢番图是古希腊的数学家,他的墓志铭十分奇特,竟是一道数学题:“过路人,这儿埋着丢番图的骨灰.下面的数可告诉你,他一生究竟有多久.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十二分之一,唇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丢番图结了婚;可是还不曾生孩子,这样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5年,得了头胎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打儿子死了以后,这老头子在深深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生涯.”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丢番图活到多少岁时,才和死神相见?答案丢番图活了84岁.解析…  相似文献   

3.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墓碑上的方程”谈起□苏正君(洛阳教育学院471002)公元二世纪著名的数学家丢番都的墓碑上这样写着:“过路人,这里埋着丢番都的骨灰,……他生命的1/6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一生的1/12,面上长了胡须,丢番都结了婚.又度过...  相似文献   

4.
教材第108页有这样一道古代问题: 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公元3~4世纪)的墓碑上记载着:“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大数学冢刁潘都:“过路人,这里埋葬着刁潘都的骨灰,下面的数字可以告诉你,他的一生有多长。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颊上长了细细的胡须。如此,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了婚。婚后五年,他获得了第一个孩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自从儿子死后,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后人们在计算数学家的年龄时也会为他至死不灭的数学精神所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公元3-4世纪)墓碑上的碑文写道:“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寿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婚了,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他父亲全部年龄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在极度悲痛中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碑文既是对他一生经历的记载,同时又是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要想知道丢番图的寿龄,就得解这道数学题。这道题曾经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出现过,本人一直以为是一个只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问题。在复习方程知识时,我把这道题“赏给”学生解答。学生的…  相似文献   

7.
例1丢番图(2世纪时希腊数学家)的墓碑上的墓志铭记载:“哲人丢番图,在此处埋葬,奉命相当长.六分之一是童年,十二分之一是少年,又过了生命的七分之一,娶了新娘,五年后生了个儿郎,不幸儿子只活了父亲寿命的一半,先父四年亡.丢番图到底寿多长?”(第11届初一培训)  相似文献   

8.
这里是一座石墓,里面安葬着丢番都. “请你告诉我,丢番都寿数几何?”“他的童年占去一生的六分之一, 接着十二分之一是少年时期. 又过了七分之一的时光, 他找到了终身伴侣。五年之后,婚姻之神码给他一个儿子. 可是儿子命运不济, 只活到父亲寿数的一半,就匆匆离去. 这时父亲是一个沉重打击, 整整四年,为失去爱子而悲济, 终于告别科学,离开人世。请你告诉我:丢番都寿数几何?" 本题作者生平一无所知,生卒年月不详,但他以有趣的习题(以诗的形式写出)的编者被载入数学史册,他的  相似文献   

9.
做做看     
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公元3~4世纪)的墓碑上记载着:“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过了他寿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亍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  相似文献   

10.
"设疑"是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布置疑阵,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在设疑过程中,应善于根据数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时地巧设"疑问",有疑则必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一个恰当而又引人入胜的问题,常常可以掀起学生的思维波澜,扬起探索的风帆,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创造发明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职业高中课堂改革和"轻负高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课堂设疑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 ,恰当的课堂设疑能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教学实践证明设疑的时机选择直接关系着启发的效果 ,为问而问 ,信口开河地随意设问 ,都不能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那么如何把握设疑的时机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处设疑 .1 于无疑处设疑数学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 ,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 ,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 ,激发疑问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例如 ,教材上有这样一个例题 :已知 :空间四边形 ABCD中 ,E、F分别是 AB、AD的中点(如图 1 ) ,求证 :EF∥平面 …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中简单的"给予"是远远不够的,立足培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获取",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教学技巧所在。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一、以"疑问"诱导学生乐于获取心理学研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也就是说:存在疑问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俗1.设话疑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相似文献   

13.
汤骥 《陕西教育》2001,(5):26-27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这些名言强调的都是质疑的重要性。的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参与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但“活”由“思”而成,“思”由“疑”而起。由此,笔者试图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疑启思”  相似文献   

14.
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公元3-4世纪)的墓碑上记载着:“我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快乐的童年,再活了他寿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5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他父亲全部年龄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在极度悲痛中度过了4年,也与世长辞了。”你能算出他的年龄吗?解法:外加也,可以算。年龄:(5+4)÷(12-61-112-71)=84(岁)童年:84×16=14(岁)长胡须:14×84×112=21(岁)结婚:21+84×17=33(岁)有儿子:33+5=38(岁)儿子:84÷2=42(岁)(陕西铜川市红旗街小学六(1)班金文摘荐)5年4年161{12{71}12你能算…  相似文献   

15.
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解决问题环节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寻求答案、解决疑难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引路点拨 ,培养学生善于设疑课堂教学就其认知过程的实质而言 ,就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无限循环的反复转化过程。“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思考问题 ,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因此数学课堂教学首先应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敢于发问、善于设疑能力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 被动型阶段在这个阶段 ,教师引路点拨的做法是设疑示范 ,激活学生思路。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  相似文献   

16.
善于设疑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疑能促思,疑能激趣。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在新课的开头处、重点难点处、易产生混淆处及课堂结尾处面向全体学生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谈"设疑"与"质疑"劳泉近日参加市内小学的听课、评课,发现了一些问题,有感于斯,现就启发式教学中的设疑与质疑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贯彻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更要在学生认为无疑处设置疑问,摆出...  相似文献   

18.
何小琴 《新教师》2019,(8):61-62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本性是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设疑"的方法去"钓"他们的学习"胃口",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上.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适时地"设疑",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促进认知冲动,进而拨动思维之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巧妙地设置疑问.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对算术的研究堪称一绝,他也是代数学的创始人,他著的《算术》一书在数学史上素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相提并论.丢番图的墓碑上有一则奇怪的墓志铭:墓中安葬着哲人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上帝赐与他的童年占去生命的1/6又过  相似文献   

20.
艺术性的课堂设疑是教师上好、上活语文课的必要手段,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学生从"好奇"开始,经过思考达到"知奇"。师生通过文本细读,在文本的平常处、矛盾处、闪光处、疑窦处、关节处设疑,从文本的兴趣处、动情处、求变处质疑,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