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专递     
《内蒙古教育》2006,(2):23-26
“全球化”——西方学者的解释,“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教育的影响,“全球化”形势下教育的新特性,关于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民旅化的思考,民族的现代教育文化的重建。[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传统教学化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教化意志为主导,以广大民众为教育对象,在长期教化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重民”,“养民”,“教民”的教化观,在近代各种新文化思想的冲击下,传统教化思想逐渐向“国民”观,“新民”观,“民智”观等方面转变,社会教化也逐渐向近代社会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提出和阐发的新民学说,推动了清末民初的维新改革和国民性改造思潮的高涨,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他的新民学说论述了什么叫新民,为什么要新民,以及怎样新民?其中怎样新民,是其新民思想理论的精髓。本文从道德论、民权论、自由观、国家思想、权利义务思想、合群思想、新文化思想等九个方面予以归纳,并进行了概括性论述。  相似文献   

4.
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固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是民族文化传统合乎规律的发展.民族的历史经验为当前认识现实事物、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需;文化只有具备民族形式,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我们民族历史遗产中台有大量的优秀成分。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伴随着2l世纪的曙光,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江泽民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国家的富强,  相似文献   

6.
“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品质的关键,是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教育,既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的长远之策,又是构建一种涵摄“公共性”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追求于其中的、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的民族精神新生形态之必需。  相似文献   

7.
新学府新专业马学良酝酿已久的中央民族大学终于成立了。它是在前中央民族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所新的高等学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为了帮助各民族迅速地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必须大量地培养民族干部。1950年政务院批准了“筹办中央民...  相似文献   

8.
针对五四运动后“一部分人则走到资产阶级的道路上去”,主张“全盘西化”的倾向,同时也为继续反对复古的逆流,毛泽东同志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尖锐地指出:“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非常亲热的两兄弟,它们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因此,毛泽东同志主张,“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让新文化更好地为我们的新政治、新经济服  相似文献   

9.
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在新征程上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创造新的文化的根本遵循。创造新时代新文化,是提升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是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的时代要求,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战略支撑。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特性,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等是我们能够创造新时代新文化的战略基础。创造新时代新文化,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0.
文明创建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栽体,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凯里文明在经济文化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以一种独特的创建方式,实现了文明创建的跨越发展,建成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的苗岭新都,有效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民族地区中小城市的文明创建提供了一个新的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11.
激情感言     
创建于1912年的河南大学,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中州大学、省立河南大学到国立河南大学,虽一路风雨飘摇、颠沛流离,却不屈不挠,坚持办学、执著于“明德新民”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河南大学重整旗鼓,用如椽大笔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2.
浅谈“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刘大友一、“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概念的提出“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是相对’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的概念提出来的,因此,首先有弄清这个概念的必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和政府处理民...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教育》2009,(2):F0004-F0004
“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责任岗位:叶澜教授)探索和总结“新基础教育”在当代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尤其是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新文化创建方面的独特经验和创新理论;探索中国教育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研究中国教育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中国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理论的可能贡献和贡献方式。  相似文献   

14.
民汉合校作为民族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目标在于培养“民汉兼通”人才.本文通过对一则民汉交叉授课课例的分析与反思,进而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客家”概念的新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概念的诠释不宜生搬硬套斯大林有关“民族”定义的模式。民系只是民族的地域性分支,是民族内部在民族共性覆盖下的具有相对差异的方言以及生产、生活习俗的人类群团。客家民系的形成,有一个自赣北至赣中再至赣南的“民系锻造”过程,没有江西特定的历史“温控”及“冶铸”过程,就不会有后来的客家。“客家”是与“土著”对称的名词,但在民系的称呼里却不是两个对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论民族山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出路周裘绒民族和民族发展规律问题,历来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十分重视。中国共产党在十二大政治报告中就强调指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  相似文献   

17.
在1993年,我受蒋一苇先生“企业本位论”的启发,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于“民本位 股份化”。“破除国家本位,直至最终消除国家本位及相应的‘官本位’,在确立企业本位的同时,还必须建立起确保劳动者主体地位的‘民本位’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民本位 股份化》,是我  相似文献   

18.
严绍在《中国当代新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向与“儒学革命”》(载《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一文中说: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形成和发达,当然既不会也不能离开我们悠久丰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我们和“古典回归”论者的分歧,并不在于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我们的分歧在于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上:第一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根”,究竟在于“现实”,还是在于“回归”?究竟是立足于“切造”,还是立足于“弘扬”?第二是,我们究竟为什么要继承文化遗产峻们要在文化遗产中继承什么?──即我们要把文化遗产的什么内容交给今天的中国民众,以养…  相似文献   

19.
晋南北朝时期新道教所谓“六天”,仍指民间鬼道;“罢废六天故气”并未涉及对国家祭祀的批判;《三天内经解》“三道说”的基本态度是试图在一个旧有的概念中赋予新的内涵,从而建立起新的逻辑;“三道”说的独特性在于其“地域”观念,正是这种新观念的提出,才使得其整体理论具备了合理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文字教材是民族地区实施民族语言教学的主要载体,承载着贯彻党和国家意志、实践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使命。目前,民文教材与国家通用语教材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民族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民文教材的建设、管理机制和政策需要顺应国家新的教材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新时代民文教材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教材建设的根本导向;着力提升民文教材质量,牢记建设人民满意教材的初心使命;加强民文教材制度建设,推动教材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