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8 毫秒
1.
新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传道授业,须有其道。古之师道,先从尊师、敬师、拜师始。故学生之进学堂,先行拜夫子之礼,即便是身为皇室贵胄,亦必先行拜师之礼。今日之韩国、日本等族,逢大节,弟子仍入师门行叩拜之礼也!何则?师生关系,若无尊师、敬师、拜师之礼,则无以信师,无信师之基础,则难以读师,若不能读师,则难以得师之真传矣!故日:学道之术者,无他,唯尊师、信师尔,尊师三分,则收获三分;信师十分,则收获十分矣!  相似文献   

2.
新师说     
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传道授业,须有其道。 古之师道,先从尊师、敬师、拜师始,故学生之进学堂,先行拜夫子之礼,即便是身为皇室贵胄,亦必先行拜师之礼。  相似文献   

3.
礼论     
孔子尝言:"不学礼,无以立。"此盖诫其子孔鲤之语尔,意不可谓之不深,诚不可谓之不切。然世人或嗤之,或置诸高台深院,或面壁而无所闻,少有善之者。余闻其状,异之,斯圣人谬矣,或今人入障哉?熟思良久,余谓之:"礼者,立足本耳,信然。"然何谓礼哉?古人云:"循孔孟之言,仿周公之度者,礼也。"故五礼四祭,容度皆备,天下大治。时人谓中国云:"文明古国也。"礼亦分三界,知之,行之,知行  相似文献   

4.
回执     
博士先生: 初读汝信,实以为然,觉吾信之言过矣.然精读,以吾之愚见,汝言实有偏颇之处,不足为训也.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汝之所言,关乎人性、科学、生活之辩,安能失之以毫厘乎? 伯爵者,兼具人文、科学之心也.瘟病猖狂,彼以财物给民,日:人文之心有矣.至于科学,以资相助,得显微镜,故日:科学之心具矣.然观其二者,其实无共通之处欤?显微镜者,察微鉴毫,能观病菌,是以诊疾治病,解瘟病之患矣.况伯爵二者并行,兼顾济民与科学,故功成也.吾见汝,专顾科学,固然也.然火星者,与人文相较,则吾可言风马牛不相及也.汝岂能言临火星而缓饥荒乎?  相似文献   

5.
师与艺     
记得1978年教育部批准提升第一批特级教师时,《人民教育》发表社论——《手持金钥匙的人们》,高度赞扬特级教师们那高超的教学艺术,称教师职业是崇高的艺术事业。笔者同感颇深,觉得只有如此看待教师职业,才算领略了为师的真谛。否则,即使久已为师,也是不通师道的外行。 毋庸置疑,为师者无一不希冀学生乐学、善学,无一不希望学生尊师、敬师。但事实却不尽然,甚而事与愿违。同一教材、同一内容、同一班学生,不同的教师则效果各异,甚至大相径庭。有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像出色的导游小姐,不断地把学生从山重水复引向柳暗花明。学生时而凝眉沉思,时而会心点首;  相似文献   

6.
读书宣统三年,即1911年,娃娃皇帝溥仪6岁了,依据皇室惯例,该读书了。读书得拜师,先跪拜孔圣人,再拜师傅。可对宣统帝来说:“虽师,臣也;虽徒,君也。”皇帝岂能给别人下跪叩头。可是,师是不能不拜的。为两全其美,拜师之礼由皇弟溥杰代行。宣统帝读些什么书...  相似文献   

7.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日:"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日:"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日"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相似文献   

8.
《师说》是韩愈的名篇,也是各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文中,针对中唐时期社会众人"耻学于师"而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陋习和一旦"从师学道"就会招致世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的弊端,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倡导人们要"尊师学道"。何为"道"?文章注解为"儒家之道"。韩愈在《重答张籍书》一文中,自云:"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在《原道》中也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可见,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研究》2021,(2):115-123
韩愈撰《师说》疾呼"师道不传",并将其原因归结为"耻学于师"。韩愈之后专门讨论教师问题的文章累世而增,自宋初至清末"师说"类文章竟有127篇之多。后世"师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师道仍不传",具体表现为"师不传道"、"为师以利"和"士不慕学"三个方面,后世学者将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指向日益"畸形"的科举制度,同时注意到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职业产生的实质影响。为使师道得传,后世学者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一,应提高教师选拔的标准,"择经明行修者为师";其二,教师应有更高的职业追求,"为师当为不可易之师";其三,应共同营造尊师社会氛围,"尊师敬学而后道传"。这既是走出历史困境的出路,也为解决当下教师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0.
余学《易》虽有年,然论收获则微之甚也。但也有些微感受:自治以乾,行以天健也已矣!* 那么何以能做到更自觉地自治以乾而持之以恒地行以天健呢?对于这个问题,余有探究之意确有年矣。今时乘夕阳,不揣疏浅,而借《读易大旨》之论,以还此宿愿也! 生活于明、清之际则田园被清贵族圈占而无奈由河北容城徙居河南辉县的哲人孙奇逢(1585-1675),其晚年研《易》则结合明、清政权更迭所带给他的家国之痛,用时二十三、四年,孜孜以求,“偶据见之所及,撮其体要”(见《读易大旨》卷首《义例》),著成约九万言的《读易大旨》五卷。客观地讲,这部专著则有着…  相似文献   

11.
<正>《论语》学习的几个语段让学生产生了疑惑。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  相似文献   

12.
正清代著名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今天的中国,亟需这方面的教育。一、礼仪先行在育人翻越应试教育的栅栏,关注中学生的言行举止,使文明礼仪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是当今思想品德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的果实;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之友》2014,(9):31-31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以说,没有广大教师的默默奉献,就没有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富强。每年的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让我们在这寓意着收获的九月,一起来看一看先贤们赞美老师的话,体会老师的无私与伟大。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信仰     
三十年前,中国舆论震于外人之压迫,所注意者,船坚炮利而已.逮甲午之战,知徒恃海陆军之设备不足以救国也,则又注意于改良政治.逮清末,尝立宪矣,民国更改君主为共和矣.而国家之衰弱如故、紊乱如故,则又日无教育以立基础,宪政不能徒行也,故又注意于教育.今日教育虽未能普及,然亦不可谓无所推广矣.……  相似文献   

15.
征诸史册 ,秦始皇一生曾四次遇刺 ,分述如下。荆轲刺秦王的事迹广为人知 ,不赘言。这里仅论其失败原因 :一 ,剑术不精。《史记·刺客列传》:“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似为太史公本意 ,借鲁勾践之口转述而出。二 ,副手无能。燕国勇士秦舞阳徒有匹夫之勇 ,事发后毫无作为。三 ,策划失算。太子丹原计划通过劫持秦王悉反诸侯侵地 ,不可 ,则刺杀之 ,这种两端之策是不明时势的表现。春秋之世信义尚存 ,霸者犹以此相号召 ,战国则世风大变 ,仁义礼信扫地皆空。顾炎武《日知录》论周末风俗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 ,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所谓…  相似文献   

16.
余学《易》虽有年,然论收获则微之甚也.但也有些微感受:自治以乾,行以天健也已矣! 那么何以能做到更自觉地自治以乾而持之以恒地行以天健呢?对于这个问题,余有探究之意确有年矣.今时乘夕阳,不揣疏浅,而借《读易大旨》之论,以还此宿愿也! 生活于明、清之际则田园被清贵族圈占而无奈由河北容城徙居河南辉县的哲人孙奇逢(1585-1675),其晚年研《易》则结合明、清政权更迭所带给他的家国之痛,用时二十三、四年,孜孜以求,"偶据见之所及,撮其体要"(见《读易大旨》卷首《义例》),著成约九万言的《读易大旨》五卷.客观地讲,这部专著则有着不朽的价值,而给后世学《易》以正,研《易》以真者提供一个重要的范例,"学夫《易》以达天"(《读易大旨》卷5.以下凡引此书仅注卷次),则是其立论的最高旨趣或境界!  相似文献   

17.
谈工作     
常听有人说:如果我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钱,我就不工作了,将钱放在银行里,只当食利阶层,此生足矣!想法着实不错:足不出户,面不染尘,无奔波之疲色,无案牍之劳形,而衣食有给,便可高枕无忧!美哉妙哉! 然美则美矣,妙则妙矣,果其然乎?我们姑且不论这笔来历不明的钱是否取之有道,单说有钱以后人就可以不劳动、不工作了吗?!我看,未必其然也!道理简  相似文献   

18.
关于翻译之不易,严复早有论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于本文。”“信、达、雅”之“三难”就其内涵,实际上便是指理解与表达之难。有时翻译的错误在于没能深刻透彻地理解原文,而有时虽理解了原文,表达起来却又容易出错,  相似文献   

19.
余与晓宏有师生之谊 ,交往已近二十年 ,余但知其学习勤奋 ,教学之余 ,致力于学术研究 ,成绩斐然 ,而独不知其能诗。曩者 ,师生曾有游紫溪山唱和诗 ,余亦以为晓宏仅偶一为之而已。及至读其《砚池诗笺》 ,方知其不仅善诗词 ,且已篇什盈箧 ,满目琳琅 ,蔚然可观 ,不禁为之拊掌赞叹 ,欢欣不已。观夫当代为诗者多矣 !诗词刊物如雨后春笋 ,作品亦蜂踊而出 ,遍及城乡 ,以数量计则可谓超唐越宋 ,盛极一时 ,诚可喜也。然就质量而言 ,虽亦不乏佳作 ,但凤毛麟角 ,十不及一耳 !故如何提高诗词创作之水平 ,实乃当务之急 ,亦为诗界同仁之所共识。今读晓宏之…  相似文献   

20.
袁岳 《高中生》2009,(23):48-4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