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叶巧娥 《文教资料》2011,(8):135-136
现代教育应有意识地把环境教育融合到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确立善恶观,树立远大志向,使学生明确"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认识到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感受到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是行善积德,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到持续发展就是作恶积怨,从而树立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爱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以保护地球的基本环境为己任。  相似文献   

2.
1生物实验教材加工处理的主要策略 1.1注意相关知识的整合与联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生物学实验教材的编写通过构建以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为核心的体系,使教材体系呈现较大的新意;通过精心筛选学生终身发展和生物科学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注重学生自身、身边或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和真实现象,使教材内容得以更新,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目标和精神。  相似文献   

3.
在"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中,应用"建模思想"建构了以"生态系统"为核心的概念模型,通过对典型模型的分析和迁移,引导学生解决生态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由于基础设施的限制,农村中学学生视野较窄,但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生物资源丰富多彩.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可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促进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认识生物资源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促进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培养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国策。构建和谐社会教育,让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谐共处、和谐有序,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和谐接班人。学校是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地方,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承担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使命,也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平台。构建和谐安全的校园教育环境,是密切关系少年身心健康、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点。因此,只有以"建设和谐发展的学校,培养和谐发展的教师,造就和谐发展的学生"为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学教学环境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观念下 ,生物学教学环境的设计应该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努力体现对学生智力、体力、情感、态度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 ,努力体现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1 概述1.1 概念和意义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 ,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它以特有的影响力干预着教学活动的进程 ,系统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学环境之所以能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是由其两个特…  相似文献   

7.
杜少惠 《考试周刊》2009,(41):190-190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两个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笔者认为,以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任小贝 《生物学教学》2004,29(11):11-12
人教版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内容编写体系上,改变旧教材从部分到整体的编写思路,构建总述-分述-再总述(归纳)的编写框架,编写方式力求体现由宏观到微观、由共性到个性、由具体到抽象的编写体系,力求体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的认识逻辑的统一,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变陈述式为探究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不同层次学生发展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9.
环境是人类及其所有生物生存的场所。但是,人类活动却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土壤荒漠化、全球气候异常等,以及由此导致的野生生物物种的快速消亡等。环境问题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关注环境,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国家环保局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环境意识已经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及其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和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笔者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作了一些探索,以下是笔者的初浅体会。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生物教学以它与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独有的特点成为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在生物新课程的教学中,运用科学探究法、搞好第二课堂教学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环境生物学”涉及生物与环境学科的多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进一步提高“环境生物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连续四年在生物类专业开展了“环境生物学”研讨型教学,文章对“环境生物学”研讨型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成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林鑫 《考试周刊》2010,(57):186-187
1.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式教学应用背景1.1新课程理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生物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理念明确要求:生物课程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要面对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同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明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并就此落实到教育领域又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其具体要求可以体会为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永胜  肖双喜 《考试周刊》2010,(27):225-226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可见环境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重视班级环境的作用也就是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因为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其中蕴含着教育需要回归"生态"的要求,"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体现在我们教学的课堂上,就是指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是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健康、和谐、生态般的成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蚯蚓对明暗环境的选择实验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生物与环境”单元中的第4个重要实验。该实验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继续探究动物(蚯蚓)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实验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科!学概念:生物(动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环境的改变将改变动植物的生存。实验也将使学生意识到生物和环境的密切关系,为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地理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强调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发展,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分析"冷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的案例,提出了网络环境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流程,分析了其教学效果,并对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左春玉 《考试周刊》2011,(91):42-42
新时期的课堂教学是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因此,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法。为了使课堂教学展现出新气象,达到"新、活、实、精"的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枯燥说教走向民主教学,最大限度地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积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会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9.
网络的出现,为网上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在网络环境里学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种新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它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而展开。  相似文献   

20.
一、生物知识在《自然》中的编写特点   小学《自然》中的生物学知识内容在编排上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以人类的认识规律 (即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 )为主线,以自然界的构造为体系,按照生物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拘泥于生物科学的分科体系,将生物知识内容编排在不同年级的各册教材之中。有的内容相对集中编排,有的内容则分散在各年级编排。如植物部分的教材,先学习植物 (被子植物 )的外部形态,再学习植物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最后学习植物与环境的知识。植物器官的外部形态在第三册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