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学制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治理能力的整体水平,是衡量和决定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性变量。纵观国内外大学的发展历程,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高低既受到制度变迁的影响,又直接体现了每一个时期大学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水平。从根本上来说,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的实质就是大学制度变迁的过程。因此,需要通过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来助推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实现路径可从整合主体权责、完善利益分配、鼓励社会参与、强化监督制约以及推动信息公开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大学是知识生产与创新、人才培养与培育的重要场所,学术性是大学的基本特性,在学术层面引入治理理论是教育治理理论的深化。当前大学存在过于追求效率、学术委员会运行不畅、学术治理内恰性有待提升等问题,原因在于大学学术治理的价值追求片面化、内部缺乏权力制衡机制以及传统的组织架构加剧了学术资源竞争。从治理理论出发,大学学术治理的逻辑起点应该是治理价值的回归,即要复位到对学术自由的保障与追求;大学学术治理的根本保障在于大学内部不同权力的协同,共同形塑良好的大学内部权力运作样态;大学学术治理的基本方向是构建学术共同体,做强以学术委员会为代表的学术治理体系,以学术共同体推动形成协同有效的治理局面,最终形成以“善治”为特征的大学学术场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术评价制度和政府治理模式演变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到,我国学术评价制度的变迁是学术场域与权力场域互构的结果。改革开放前,政府实行总体性支配,学术场域的自主性较小,政府依赖"以政治评价为中心"的学术评价制度维系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两者都服膺价值理性;及至改革开放初的政府治理模式转型期间,学术场域自主性趋强,学术评价制度转以"行政评议与同行评议相结合"为主要特色;而从1990年以来,随着政府技术性治理模式的确立,学术场域量化考评模式开始盛行,政府治理与学术管理双双进入"工具理性"的牢笼。我们的出路在于: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增加政府治理中的"多元参与和多方互动",同时在学术评价制度中扩大参与和对话,增强学术场域的自主性,由此在权力场域与学术场域中,用"沟通理性"取代"工具理性",以超越"工具理性"的桎梏。  相似文献   

4.
该课题主要采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等,对大学治理的本原性质与治理要义、国外大学治理的制度、中国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运行及匹配、中国大学治理制度优化的理念、路径与制度保障,以及中国大学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行为及其转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大学治理理论研究有待突破。现代大学治理理念除却要践行"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这一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之外,还要注重"治理的民主性""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治理的‘疏’‘统’并举"。大学应实现由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治理制度的优化路径是由行政型治理向学术型治理转型。大学治理制度的设计应遵循正当性、互补性与价值创造性三个原则。中国情境下大学行政权力与大学绩效负相关,学术权力与大学绩效正相关,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其交互作用有利于大学绩效的提升,两者之间存在着最佳的匹配点。  相似文献   

5.
学术权力行政化是大学组织内部的一种权力博弈现象,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学权力的配置状况以及权力间的共存与冲突关系。从权力要素的角度诠释大学学术权力行政化的利益性、受控性、整体性、混沌性以及一元性的基本表征,有助于分析学术权力行政化的形成机理。基于"少权-索权-赋权"的权力让渡理念和"混权-滥权-规权"的权力界分思路,未来的政策调整及制度设计应赋予学术系统更多的正式组织权力,调适大学权力结构、推动行政人员职业化以重构学术秩序与学术公平,培育良好学术生态,推进学术治理体系现代化,以规避学术权力行政化所带来的大学组织运行风险。  相似文献   

6.
解决当前我国高校的问题,需要提高高校自主权,核心是完善高校治理结构。文章阐述了高校治理过程中的问题,即高校自主性不够、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混淆、教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分析了高校治理问题的原因,即缺乏内部变迁的动力、制度约束不够、权力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监督机制失灵,提出利用大学章程规范管理、利用第三部门进行监督、有效配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让各个利益主体各司其职的对策,立体式地扩大高校自主权。  相似文献   

7.
教师参与学科治理是现代大学治理和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义和本质要求。大学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主体,其参与学科治理在推动学科治理能力现代化、平衡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和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具有多元整合价值。但在学科治理实践中,教师参与学科治理面临着学科发展自主性与学科管理行政化、学科治理民主性与教师权责边界模糊、学科治理理性价值与工具价值等多重矛盾的现实困境。而解决这些困境,应确立教师参与学科治理的民主参与、利益公共性和权力共享原则和范畴,构建教师参与学科治理的“情—利—权—责”一体化激励机制以及完善和创新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等学科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8.
内部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涉及大学内部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等多元利益主体。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需从制度体系、管理机构、环境设施等多方面着手,确保党委领导地位、行政执行地位、学术核心地位和民主基本地位,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大学学术权力偏移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学术权力彰显不力,其原因固然根源于大学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却也与大学学术权力自身的偏移现象密切相关。学术权力在彰显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权力客体从学术事务转移到权力本身、权力目标由追求真理转向追求利益、权力主体从学者群体转移到学者个人等偏移现象。这些偏移现象严重妨碍了大学的学术发展,也使大学内部权力斗争更为明显,并演变为基于学术利益的学术组织内部的争权夺利。因而,必须正视这种偏移的存在,并通过重新认识学术权力和学术权力彰显的本意、调整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依靠学者自省、增加利益调节机制等多层面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0.
实现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核心目标。大学内部治理的变革与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要着重突出大学作为治理主体的重要地位,构建科学决策、权力制衡、学术治校、民主参与、有效监督的大学治理结构,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建立基于治理过程控制,由内部评估和外部监督构成的内部治理自律机制。实现路径则在于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师资队伍、资源集聚、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1.
教授治学主要包括教授的教学育人、学术研究和学术事务管理三方面内容,它体现了大学的学术本质,对大学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教授治学的因素包括教授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与学术责任等内在条件和学术资源、学术制度与学术文化环境等外在条件。我国大学教授治学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保障教授治学的基本出路是完善教师的引进与培养使用制度,保证教授治学的内在条件;加大学术资源投入,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文化环境;制定和落实与学术有关的法规制度,彰显教授学术权力;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学术与行政分工治理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余利川  刘怡 《复旦教育论坛》2023,21(1):28-35;43
大学学术治理制度建设有效性内嵌着自主规范和工具理性的双重价值,彼此博弈的价值张力决定了大学学术治理成员结构、权责约束、运行机制以及异议监督的实践图景。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面临委员结构多形式化且运转效率低下,权责结构多数虚化且内容界定模糊,学术治理机制稳定性弱且实践性差,偏于事后监督控制且惩戒程序不清的多重困境,相应学术治理制度的形式、结构、运行与监督有效性不足。为此,应实现学术治理的“良法·善治·扩散”机制耦合,提升学术治理制度供给有效性,强化学术治理制度的实践效能,激活学术治理制度的学习机制。  相似文献   

13.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大学内部治理存在着内部权力配置不当,党、政、学关系不顺,学生、教工民主参与途径不畅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必须处理好大学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四种公共权力的配置与制衡关系;进一步优化由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共同参与、全委决策、民主管理六大要素构成的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关系;建立和健全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和谐发展的机制、深度对话与平等协商的共同参与机制和公开透明的权力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精神是内化于心的学术契约,是其在学术角色认同与学术活动中自生自发形成的“必然无知”的约定俗成的伦理规范约定,主要包括学术信念、学术气质、学术交往与学术自律四种责任精神。然而,当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成为现代性社会的宰制力量后,“什么知识最有用”成为大学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目标”,知识成了大学教师达致某种目的的工具,导致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精神陷入窘境。复燃凝聚教师共同体普遍共识的学术信念,养成良好学术习惯作用下的学术精神气质,搭建以理性交往为载体的学术交往共生机制,拓展以责任伦理为轴心的学术自我修复能力,应成为新时代培育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精神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之于高新知识生产及其生产力转化、知识创新型人才及其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具有引领性、主导性、基础性及由此带来的垄断性,决定了大学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起飞、社会进步及其稳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具有动力价值的生产力要素。在国家现代化及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高新知识和高新技术及其创新具有决定性的高等教育承担者大学及其治理能力的率先现代化,大学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通过大学领导力提升这一途径。在讨论"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何以如此重要"及厘清"大学领导力与大学治理能力的关系"基础上,从"思想力""组织力""决策力""制度力""资源力""文化力"及"校长力"7个方面构建并解读了大学领导力要素模型。  相似文献   

16.
论文是学术生命体的基因构成,论文评价改革是学术治理的心脏,是大学学术治理现代化的基点与枢纽。大学学术论文评价治理的基本思路是关注论文背后的“价值综合体”,坚守论文的本体价值,预防论文价值评价发生异位。面向学术治理现代化,我国大学学术论文评价制度的改进方向是构建立体评价系统,开展多参数、互参式评价;严守学术正当逻辑,聚焦知识创新元评价;加快元评价制度建设,为论文价值评价保驾护航,敦促评价回归理性与常态。  相似文献   

17.
高校治理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治理的关键是处理不同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大学法令的缺位、政府的超级博弈地位、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以及权力不同的性质导致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大核心权力之间矛盾产生是主要成因。因此,可以通过健全大学法令、引入公司治理模式、配置学术权力主导的权力结构、建立柔性化的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等路径,以构建高校柔性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自由与秩序是贯穿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线。自由与秩序的冲突背后体现了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甚至成为了大学运行的永恒矛盾。但是,自由和秩序存在一定的内在机理,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和基础,自由是秩序的目的。自由与秩序由原先的紧张状态发展成为联通的状态,二者的博弈共进,保证大学运行既拥有一定的秩序性,又能坚守大学发展的自由精神。自由与秩序平衡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要健全教授治学制度,彰显现代大学治理的自由精神;完善依法治校制度,以良法推进现代大学有序之治;落实民主监督制度,实现现代大学治理的自发秩序;推进社会参与制度,走向现代大学治理的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19.
"教授治学"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授治学"旨在促进学术自由,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推动大学去行政化。在高校治理结构中,以"教授治学"为代表的学术权力应居于主导地位,是"教授治学"而非"教授治校",并要以学生为本位。应通过重塑大学精神,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组织与制度建设,拓展"教授治学"外延,来实现"教授治学"。  相似文献   

20.
数据治理是高校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数据治理水平决定了教育现代化的程度。范德堡大学的数据治理包括制定数据治理战略规划、构建数据治理组织架构、制定数据治理政策、采用成熟度矩阵模型衡量数据治理水平。形成高校数据治理文化、建立高校数据治理体系、培养高校数据治理人才是促进中国高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