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本文针对目前工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系统地研究如何建设这样一支教师队伍。首先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对工科教师的要求;其次讨论工科教师的引进聘任和在职培养;第三探讨兼职工科教师队伍的建设;第四研究工程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最后分别讨论工科教师队...  相似文献   

2.
随着2011年我国第二批高校被批准进入"卓越计划",全国广大高校都在思考如何实施"卓越计划"。是照搬德国模式?还是依据我国国情和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设计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本文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对结构工程师的培养特点,从行业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大型专业知识平台和信息平台及专业培养计划修改等五个方面讨论了建筑工程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推出,卓越工程师逐渐成为各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传统的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要求,因而必须重新构建合理的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希望通过完善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等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总体部署,针对传统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对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毕业设计改革进行探究。本文以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卓越全英班毕业设计改革实例为基础,从毕业设计改革背景、方式、经验以及教训着手,探究如何完善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5.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6):189-191
教育部为培养高等院校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于研究型大学,如何利用学校的强势学科和工程研究资源,突破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分析了卓越工程师计划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几种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和"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本文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水文学》课程改革为例,分析了目前《水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的基本思路,探讨在土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试点班《水文学》课程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其培养目标决定着对教师的要求.我国工程教育师资目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何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则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分析和研究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针对目前"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新机制、培养模式、产学合作以及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方面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各种类型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是卓越资源勘查工程师培养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任务。在分析工程院校资源勘查工程教育师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卓越资源勘查工程师培养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的途径:工程院校转变重科研的考评体系,增强教师对教学的专注度,建立适应"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考核机制;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培训,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熟;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1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这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根据该计划对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教师队伍工程素质塑造几个方面,对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推出的一项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本文以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为例,以现有力学课程教学体系为基础,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探讨适合"土建类"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全新力学课程教学体系和考核评价方式,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此项教学改革适用于所有土建类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班。  相似文献   

12.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卓越土木工程师中的作用是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卓越土木工程师"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及基于BIM的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优化问题进行研究,为信息化技术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至今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对参与高校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全面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无疑对该计划的继续推进和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卓越计划"实施进展情况进行总体概述的基础上,分别从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工科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化、实施"卓越计划"对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存在的困难和需要的政策支持等八个方面,总结、评价和分析"卓越计划"启动以来参与高校的实施进展情况,突出亮点展现、存在问题和措施建议,以期为参与高校继续实施"卓越计划"提供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参考以及解决问题和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卓越工程师培养应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土木工程师必须具备更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卓越土木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与建设,尤其是新卓越土木工程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应围绕"五个一"来开展,建立更为有效的更具特色的卓越土木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  相似文献   

15.
“卓越计划”背景下提高土木工程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卓越计划"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了以往土木工程生产实习的状况与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如何提高土木工程生产实习质量的做法,以期对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17,(6):108-11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其内涵是强调校企联合,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突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校企合作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的改革基本思路,并结合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实施卓越计划的案例,指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最基本的素养,地方本科院校承载着培养卓越人才的使命,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分析自身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思路,着力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体系,与企业展开合作,解决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诸如基地建设、师资队伍、管理及考核评价等方面问题,努力培养土木工程卓越人才。  相似文献   

18.
福州大学依托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借鉴欧美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培训认证相结合,从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实训基地和教师队伍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材料科热处理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使得材料热处理工程师培养工作富有成效,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是"卓越计划"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需要所有参与高校的重视和实施。本文试图系统地讨论和研究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这一重要专题,包括这项使命的重要性、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采取国际化的教学方式、改革外语教学、建立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实施多模式国际合作办学、开展国际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国际化中的民族性和本校特色等11个方面,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开展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卓越计划"的顺利推进,要求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与培养要求相匹配的专业教师队伍。本文结合"卓越计划"背景下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