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本土化表现及主要动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本土化主要表现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之后教会大学相应的"中国化"的内部调整,各大学于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出现了研究和讲授国学的热潮,部聘教授的主观努力等方面;"本土化"也体现在大学教科书编写和讲授方式的中国化,一些教授对于具有西方文化内涵的讲授内容本身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本土化尝试,以及"传统士人文化"的续存等方面。关于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用清末"中体西学"等概念去作为切入点进行模式化的剖析,应更多从由于"历史惯性"而造成的大学内部教授群体具有的传统士人风骨、"公共智识分子"的特质上去考量其动因;民国时期的民族觉醒、奋起抗敌的政治氛围促使大学本土化进程不断深入,具有远见卓识的大学学人也借助本土化这一过程逐步建立了符合现代需求的人文学科门类。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是他者理论着陆本土的坚实基础和最佳契点。推进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进程需要我们深度发掘本土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旨,通过二者间的交流与对话来实现理论的重构。结合积极心理学中的"三大支柱",发掘传统文化代表《论语》中有关"积极的情绪、积极的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的论述,即:社会性与宗教性相统一的情绪体验,"内圣"与"外王"维度的积极特质以及"家、国、天下"的积极组织,对构建基于本土立场的积极心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是他者理论着陆本土的坚实基础和最佳契点。推进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进程需要我们深度发掘本土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旨,通过二者间的交流与对话来实现理论的重构。结合积极心理学中的"三大支柱",发掘传统文化代表《论语》中有关"积极的情绪、积极的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的论述,即:社会性与宗教性相统一的情绪体验,"内圣"与"外王"维度的积极特质以及"家、国、天下"的积极组织,对构建基于本土立场的积极心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和自恋所共同具有的操控性、冷漠无情和自我中心等特质是独立于大五人格模型之外的、代表反社会性的人格特质群,被称之为"黑暗三人格(Dark Triad)"。黑暗三人格在个体层面所具有的适应价值与他们在集体层面所产生的破坏性之间的矛盾,使得它们成为近年来社会-人格和组织行为领域研究的热点。从个性的认知-情感系统和生命史理论的双重视角来解读黑暗三人格的内部动力机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黑暗三人格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表征与情感反应模式,还能够从进化的观点认识黑暗三人格的行为动因与适应价值,为有效预测黑暗三人格个体在不同领域的行为表现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一种特质,这种特质正如一缕阳光,黑暗中为你照明,寒冷中给你温暖。我身上的这种特质,名叫乐观。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教育不断深入发展,"技术促变教育"的呼声逐渐演变成各国抢占教育信息化的制高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实施战略。承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划,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基本沿着"起步—应用—融合—创新"的脉络发展,同时由于各国的基本国情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色,这些特色成为各国教育信息化本土化发展的独有特质与形态。纵观国际社会,教育信息化已经走向了重塑教育生态的阶段。我国要实现"教育变革"的目标,必然要快速响应"重塑"阶段的诉求,处理好公平与均衡的诉求博弈、素养的全面发展目标落实以及改革执行力的自生长的快速形成等社会文化层面的问题。对此,我国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极推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对本土化、设计本土化、人类工程学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对外来设计本土化的契机探讨基础上,讨论了外来设计本土化过程中相关的人类工程学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体测量因素、人的心理与行为习惯因素.  相似文献   

8.
"全球本土化"所呈现的核心问题涵盖了鲜明的跨文化意义,同时,它对于"超本土"、"跨本土"力量的寻求,对于全球与本土、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平衡力量的寻求,是充满悖论的。全球化不可能取代本土化,本土化也不可能阻挡住全球化的浪潮。但目前研究全球本土化陷入了"全球本土化"—"全球化"—"去全球化"—"本土化"—"去本土化"的思想轨迹。解释全球本土化的悖论要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寻求调适文化差距或文化冲突的策略,将跨文化传播内化为一种自我管理,调适"权力动力"的运作机制。同时全球本土化过程中要克服被技术倾向化的趋势,立足多元互动市场,培养文化互动的空间,实现跨文化转向,维护文化间互惠理解建构平衡的权力。既要注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同质性,也注重二者异质性,实现文化冲突的互动和谐。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本土化是近百年来中国学者针对异域教育理论被盲目照搬和简单移植现象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在意蕴和精神实质。在当今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厘清本土化的现实内涵与时代特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内在意蕴及其动因问题,倡导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达成教育研究的中外融汇、古今相承、实践创生、国际对话,希冀凸显其境转意迁的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西方女权思想传入中国.中国第一部女权思想著作《女界钟》融合维新派女学观念,形成了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女国民思想,主要包括"民权与女权""公德与私德""破坏与建设"三个面向.与莫尔的《乌托邦》对读,它是一部具有"批判的乌托邦"特质的文本.作者在指出女界沉沦于黑暗的同时,将20世纪文明美好的未来寄托于女权革命,彰显了乌托邦思想推动进步、创造未来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是地方电视台开办新闻节目的后起之秀,也是最受市民关注的新闻节目;本土化、百姓化、参与化、特色化是民生新闻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中的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舞台,但作为理论传授和实践指导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并没为其提供广阔的天地。很多情况下,社会工作实践特质并没有在教学中得到明显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分强调理论说教、忽视实践应用不仅割裂了其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还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低下;迈向实践特质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教学过程的本土化转向正是社会工作实践特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已逐步从最初纯粹的理论探究发展到理论思辨与量化研究的深度融合;研究视域日渐深细多样、研究成果日趋本土化。但是,也存在研究结果表浅且实用性低等问题。因此,今后研究需注意强化研究对象自身因素的分析,突出研究结果的差异性,重视学生特质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开发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选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眼于纵向追踪研究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守护家园: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本土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本土化在变革实践中的缺失状况,与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历史的经验放逐本土化、理不清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失落本土化、混淆国际化与"与国际教育接轨"虚无本土化相关。以守护家园的文化立场重视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本土化问题,必须弄清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文化传承,在国际化视域中生成本土化,扬弃地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坚持从当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变革道路。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文学创作受特殊社会政治环境影响和政治意识形态规约,有人说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在此是断裂的。《青春之歌》是其中的经典之一,重读文本,发现作品中依然有新文学现代性追求的因子,由于战争、革命和改造等主题的深入使其呈现出"本土化"现代性特质。尤其是林道静形象,在文学创作空间逼仄的时代,依然放射着人性的光辉,而对人性的书写一直是新文学现代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程莲 《山东教育》2013,(Z2):61-63
学案教学被研究者称之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本土化的教学改革实验",因它的出发点凸显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的逻辑起点是"以学定教",它的逻辑终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凸显了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设计的特质,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迸发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但是,在学案教学的实践中,出现了两种比较极端的做法,一种是"填空式学案",导致课堂死记硬背课本知识;  相似文献   

17.
朱志勇  崔雪娟 《教育学报》2013,9(1):100-110
校长是决定中小学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关校长领导特质的研究层出不穷。基于对《中国教育报》中《校长周刊》2010年1月到10个月"榜首"有关优秀校长的30篇报道的文本进行一、二、三级编码分析,梳理出优秀校长的领导特质模型,同时与文献综述中概括出的校长领导特质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比较西方国家校长领导特质,特别是美国新世纪所期待的校长领导特质,《中国教育报》媒体视角中的优秀校长具有"教学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的特质,但这些特质能否发展成为"文化型和赋权型"领导特质,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就"教学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特质而言,当下优秀校长还缺乏"科学研究"的特质,由此,提出优秀校长应具有"学者型"特质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从历时性角度来看,唐代古典诗文创作在美学旨趣、风格特质和艺术技巧等诸多方面均有重大转关。晚清学者陈衍《石遗室诗话》中针对诗歌提出"三元"说,认为中唐元和时期与此前南朝之元嘉和此后北宋之元祐同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征之以史,信非虚言。职是之故,白居易  相似文献   

19.
用两项研究探讨中小学教师关爱认同的启动与测量问题。研究一分别对356名中小学教师与209名学生进行访谈与调查,确定了"理解的、关注的、助人的、尊重的、鼓励的、亲和的、严格的、负责的"等8个刺激词作为启动教师关爱认同的特质词。研究二先使用特质刺激法分别对111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关爱认同及宜人性、人际反应指数测验并要求其自我报告实际的助人行为,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关爱认同由内化与符号化两个维度组成,并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与效标效度;再用IAT测量了教师内隐关爱认同,并发现其与内化存在显著相关。两项研究表明,启动中小学教师关爱认同的特质词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独特性,由内化与符号化两个维度组成的中小学教师关爱认同具有稳定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正何谓文本特质?文本特质指某个文本或某类文本所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品质、特色之类的美质元素或美质组合,可以是写作技巧类,也可以是思想道义类,还可以是情感类、审美类等。笔者前期研究发现,文本特质的内化一般遵循"外显化→法理化→功能化→私人化"的规律。由于学习者内化水平参差不齐,各类文本产生了"惰性特质"与"活性特质"的分野,"惰性特质"与"活性特质"以不同的清晰度和活跃度共存于学习者的生命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