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任何一种文明都蕴含着特定的伦理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诉求的生态文明的伦理精神是尊重自然、环境责任、生态公正等.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是人类从内心对大自然的认可、关爱和善待的意识和观念,意味着人类要认可自然、关爱自然、善待生命;环境责任的伦理精神是人类要为自己对大自然采取的各种行动所造成的后果负责的意识和观念,是个体责任与整体责任、“近距离”责任与“远距离”责任、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的统一;生态公正的伦理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在环境权益与环境义务上的合理分配和恰切负担的意识和观念,包括保护环境人权、代际公正和代内公正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自然滋养了天地万物,也滋养了人类精神。文学作为人类对自然观察思考的结果和“一种精神自由”,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生态运动与文学活动携手并进的当今,通过自然与文学关系的发展变迁,对自然与文学的关系进行新的探寻,其旨是期望以新的“生态整体意识”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3.
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和平与发展”这时代主旋律对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要充分重视“意志和情感”这一机制对“创新精神”的制动作用。培养个体认知,调控,激励情的技能,以便造就能驾驶并不断超越现代化社会复杂工具系统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 ,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 ,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21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应更加凸显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 ,其关注的是人对人的价值、人对社会的价值、人对自然的价值 ,体现的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21世纪中国大学精神所应凸显的人文关怀 ,是大学和大学人关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 ,化解现实社会各种危机和矛盾冲突 ,培养“全人”的道德意志和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提倡公平竞争、理解、宽容 ,共同发展 ,…  相似文献   

5.
人的创造与人的精神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到卡西尔 ,中国从先秦到宋明 ,对于人的每次重新规定都是人的创造。从数字化到智能化计算机和生物智能机器人的出现 ,生命科学克隆人技术的发展 ,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的规定 ,已不合时宜。现代人类创造了高科技 ,这既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也给人类造成了灾难。人类只有依靠自己的智能创造 ,来化解这些灾难和危机 ,使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的冲突、融合而达到和合状态。基于此 ,应把人重新规定为“人是会自我创造的和合存在”。创造是人的本质特性 ,“和合存在”是人的本性 ,和合因人而生生不息 ,人因和合而昭灵不昧 ,和合创造是人的第一义谛。人的精神发展和化解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在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中可获得有益的启迪 ,这对于建设中国人的心理健康 ,达到“人和人乐”的人类和乐境界 ,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 ,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创作与自然的关系、艺术风格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海 《华章》2012,(21)
鲁迅先生在1921-1922年创作了《阿Q正传》,作品中的“阿Q”形象世人皆知,所衍生出的“阿Q精神”更是影响深远.本文从现今的一些社会现象重新论述了前人早已有之的论点:“阿Q精神”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是人类普遍的精神状态.“阿Q精神”确实随处可见,无时不在,无处不存.本文同时从唯物主义的辨证论出发,论述了“阿Q精神”有其积极的一方面也有其消极的一方面,并且这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是会相互转化的.本文试从“阿Q精神”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阿Q精神”消极作用大于积极的一面;“阿Q精神”也有着积极的一个方面论述随处可见的“阿Q精神”.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中物质文明的异化和物化导致人类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小说《马语者》不但描写"朝圣者"康复的过程,也刻画出了安妮母女精神的回归及其回归的原因。整部小说充满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现代都市人群精神的思考,蕴含着强烈的生态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蒋永志的诗歌作品流动着东方艺术精神,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统一,真善美的融通,对“弱小”事物的关注,颂扬。  相似文献   

10.
论沈从文的宗教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意义上的宗教精神是指“深入探究人类命运问题,渴望减轻人类苦难,并且恳切希望将来会实现人类美好前景的”一种终极关怀态度。沈从文的宗教精神包括基督教的爱的精神、道家精神和佛教精神。尊重人格、张扬人性是沈从文爱的精神的内涵;贵生命、重自然和尚远古是沈从文对道家精神的认同;实现自我超越、追求心灵自由和面向终极关怀是沈从文对佛教精神的感悟。基督教精神、道家精神和佛教精神互相融合,构成了沈从文的宗教精神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智慧孙子     
近年来,《孙子兵法》的各种研究渐成热点,但对孙子其人其事的研究,因留存相关史料不多,研究者相对较少。对孙子的一生进行了梳理,详细叙写了其在吴国期间建功立业的主要事迹,佐以史实的考证、相关资料的征引,并结合《孙子兵法》的主要战略思想,解析其做事、做人、作战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休闲问题内含于庄子对生命意义、自由精神的追求中。文章结合现代休闲的几个特征考察庄子的休闲观,以揭示庄子休闲观的内涵。首先,休闲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庄子是一个善于休闲的人,想要获得心闲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心”,文章以“乘物以游心”为代表分析了庄子的游心法。其次,休闲是一种当下的生活方式。庄子直面现实,倡导自然朴素的人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智慧,如,“性体抱神”去除机心回复自然的本性、懂得生活中的“无用之用”、重复性的劳动或活动可以使人由“技”而“进于道”等。第三,休闲是分层次的。休闲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生命意义具有超越性。庄子休闲观的核心是游心于天地之间,而其最高境界则是与道合一,体验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研究普遍认为,威廉斯的名剧《玻璃动物园》中描述了一群失败者,一群挣扎在社会边缘的逃避者、孤独者和梦幻者。而本文将利用庄子思想对该剧人物(阿曼达,吉姆,劳拉)进行相反解读:三人在通往心灵转化的道路上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层次,而劳拉正视真我,是拥有精神自由的女庄子。同时,她意识到“伪装艺术”在适应残酷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庄子思想的可行明智应用,同时也深化了庄子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是鲁迅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鲁迅疾视庄子之“毒”,但又无法摆脱传统的庄子对他的影响,因而学界对于二者的研究也呈顺逆之势。顺者着重于庄子对于鲁迅的积极影响,逆者则因循鲁迅的批判视角注重庄子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近些年来,“鲁迅与庄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由原来的语言承继、思想碰撞不断向文学、美学、诗学等文化深层方面拓进,提供了一个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交流与对话的典型个案。“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必将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5.
诸子中,荀子思想具有很鲜明的分的特点。荀子的思维分类方式有着很深的儒家传统影响和现实参照。一是儒家对礼的遵循、维护对荀子有重大影响,二是荀子对现实学术争论的回应,三是荀子对人与人性的理论分析。荀子分的思想力图重整已经混乱的现实世界,为大一统理论的建立做了前期准备。荀子分的思想也是诠释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16.
孟子与荀子的政治观从表面上看大多是对立的,但在实际上并不矛盾,他们往往说的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就其政治大思路而言,二者是一致的,都倡导人治,都是道德主义的,有其“同归而殊途”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道诸子的散文是具有浓郁诗意的哲理散文,其中的《论语》、《老子》、《庄子》的诗意色彩尤其浓郁。温柔敦厚的诗人之风潜移默化地熏染了孔子师生的言谈,这使得《论语》中孔子师生的言谈成为诗意的言说。老子对自然社会的诗意思索,凝成了五千言的长篇“哲理诗”。庄子也是一位诗人气质的哲学家,对诗意人生的追寻使得他的著作成为诗意沉思的哲学巨著的同时也成为了带着哲学沉思的文学杰作。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不是兵学著作,但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老子》与《孙子兵法》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老子》的产生要早于《孙子兵法》。孙子论兵多有与《老子》相通之处,《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受到《老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中多处涉及对儒家思想的回应。一方面,庄子竭力诋毁和批判儒家;另一方面,庄子所建立的道家价值体系带有一定的儒学痕迹。在伦理观念、修身思想和治世理念方面,儒道两家表现出某些内在联系。庄子以泛道德观修正儒家"君子"的内涵,以"至人"的理想追求调和儒家"仕"与"隐"的矛盾,并对儒家理念在时间上进行遥远化推进。通过这些手段,庄子完成了对儒家价值观的肯定和接受。  相似文献   

20.
以孙子全胜思维方法研究为基础,以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为事例,说明运用孙子全胜思维必须注意古代和现代的区别,必须很好地研究方法问题,才能在孙子思想与当代现实中间搭起一座应用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