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变传统的地学教育观是迎接21世纪机遇与发展的我国地学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个转变的实质是地学教育要更加与人及人类社会紧密结合,把对地球科学及地学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放在综合、统一的现代地球观及人——地统一的地学对象之中。  相似文献   

2.
面对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对地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拓宽专业口径,是当前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吉林大学依托学校实习基地,探索构建包括野外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地学野外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地学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实训教学环节是地学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备环节,是学生实现对地球科学符号理解、知识传承、能力培养和理念建构的基石。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与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新模式,是地学类高校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探索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并详细阐述了以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生产一线、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社会民生相结合等"五个结合"为核心的地学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构成。  相似文献   

4.
地球科学概论是高等学校地学类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肩负着地质学启蒙教育的使命,在教学过程中更应体现素质教育、地学思维模式、专业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中美地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及培养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中美地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并得到以下几点启示: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地学人才培养理念;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构建适应地球科学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增加学生选择或转换专业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探讨掌握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技术,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地学人才培养方式为目的,通过对我国地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按照地球系统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深化地学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与创业能力,创新地学教育.并从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课程改革与建设、地学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地学教育方法改革等多方面,提出了地学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地球科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问题改革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基本内容,提出了地球科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并系统论述了地球科学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异同和大地学人才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专创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人才素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地球科学已经从单一学科发展成为全面解决“人-地”关系问题的综合性的系统科学,创新型地学人才的培养成为时代的需求。本文在“情景-过程-效果”的专创融合模式中总结了五个基本要素及其特点,从哲学层次、学科内容和应用属性三个视角梳理了地球科学的核心问题、学科方向和培养目标等,结合地学教育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基于适应性、有机性、有效性三个原则提出了地学人才专创融合的五个培养路径:理念升华、载体重塑、情景打造、主体多元、方法灵活。  相似文献   

9.
在充分考察高师科学教育专业地球科学类课程设置依据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地球科学学科体系。以此为据,通过考察现阶段我国各高师院校对地学类课程设置的总体情况,发现了一些相关问题。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发展、地球科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入手探讨了地学类课程设置原则、提出了一些相关具体课程与内容设置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地学教育中应该引入地学文化的概念,把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关怀融入地学教育体系之中.我们不能培养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要让学生从心底里真正喜欢地球科学并树立为之献身的职业理想,必须使他们深刻认识和理解地球科学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意义,感受地球科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久不衰的文化魅力.只有这样,地学教育改革与创新才可能有坚实的人文基础,才算达到了应有的理性高度.  相似文献   

11.
地球科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当代地球科学的迅猛发展,21世纪地球科学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地学界更需要素质高、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地球科学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是当前地学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阐述了对当前地球科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规化、标准化、品牌化教学建设是实现我国地学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是实现我国地学高等教育“后发”优势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通过解剖美国U-niversity of Kentucky地学教育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控制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来了解、总结美国高校地学教育先进经验和管理措施,进而提出一些有利于我国地学高等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代表的地学新思维与认知方法论和以数字地球为代表的地学新技术迅速改变了地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地学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地质教育势在必行。改革地学教育需要从重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考评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人手;从学生意愿和潜质出发实施分类培养,控制办学规模以保证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薪酬水平,积极争取产业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深化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地球科学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深化发展时期,我国地学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适应国际地学发展趋势,培养21世纪新型地学创新人才,乃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综合归纳分析已有教育实践与成果的基础上,就地学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法更新、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及优质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创新精神为指导大力加强地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基地建设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地学野外教学改革与基地建设是当前地学教育十分紧迫的任务,应当从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与现代地质工作者的要求出发,以创新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为目的,丰富野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实践基地的现代化教学建设.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一系列研究性教学实习和锻炼中,开展地球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探索。并结合大地学教学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跨学科的科学考察活动,激发了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背景和实践操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了他们对学科问题的创新能力。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地球科学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地学将在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协同发展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正在经历着横向的扩展和纵向的深化,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问世使现代地球科学成为一个分支交叉的多学科体系。地球科学的系统性、全球性、开放性、复杂性、综合性和现代性,对地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地学学生在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地质学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科学结构应以培养具有地球系统科学多元知识结构人才为出发点.地质学专业有关地学的课程体系可采用树型模式.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由树根、树干和树冠构成."树根"由宽厚扎实的理工科公共文化基础课构成,体现文化"通识"教育;"树干"由坚实的专业基础课构成,体现专业通识教育;"树冠"由专业课构成,体现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构架的多元知识结构.建议第四学年的课堂教学推行"研修式教学"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地球科学教育要适应科学进步与建立和谐社会之需求,一是应将大气、海洋、地质、地理与生物相关的基础理论开设为必修课,继承、认知与拓宽思路;既使学生了解地球发展史,更要重视地球现代过程的研究与教学,探索未来变化趋势;重视实践教学、建立教学实习与研究基地.二是要讲授海陆过渡带--海岸海洋科学课程系列,填补陆地与海洋科学之问的断缺.三是要组织优秀地学教师轮换,巡回讲学,共享高水平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20.
地球科学是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科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环境的关注日益提高,地球科学已成为社会发展、构筑新型社会的必需。中国公民对地学知识的了解、认知程度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选择首都地区部分重点院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通过问卷分析、统计,得出以下基本认识:(1)非地学类院校学生的地学知识较地学类院校明显缺乏;(2)在非地学类院校中,大学教育几乎没有起到提升学生地学知识的作用;(3)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开设地学类课程,其中大部分希望开设地学类选修课,这一点在非地学类院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