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关于电磁感应问题的题型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如下4类,一类是关于运动学的问题,一类是关于牛顿定律的动力学问题,一类是围绕动量和能量的功能综合问题,最后一类是图象问题,这些问题往往综合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对图象问题的考查在逐步升温,应加强训练.  相似文献   

2.
黄三琴 《考试周刊》2015,(14):83-84
<正>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被称为问题意识。人类的思维开始于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问题是学习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  相似文献   

3.
正课堂提问是每堂课的关键。听课中我们发现一节课中教师虽提出了许多问题,但大量的是琐碎的问题,必然造成知识点的支离破碎,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不必要的认知负荷。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并提炼出一两个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它能改变课堂冗长、繁琐、低效的状况。而其他的问题往往是由这个核心问题派生出来的,或与这个核心问题息息相关。抓准了核心问题,那么一节课的教学就能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来展开,学生的思维就有了聚焦点,学习的主线就清晰了。一、核心问题的特征核心问题是一节课的中心问题,其他问题都是与之存在逻辑联系的派生问题,解决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决”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实现“再创造”问题的过程,不仅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所谓“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载体,是学生创新的动因,是“问题解决”的基点。因此,优化“问题解决”教学,必须先解决好“问题解决”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行程问题是小学数学中常见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仔细审题,从所求的问题出发,分析题目条件,理顺关系。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是这类问题的基本关系。对于行程问题中的各个问题,又要结合其具体的特点分析。其中,相遇问题的总速度是两者的速度和,追击问题的追击速度是两者的速度之差,环形跑道问题是特殊的相遇或追击问题,航行问题中的顺流速度是静水中的速度加水流的速度,逆流速度等于静水中的速度减水流的速度,火车过桥问题,要分情况处理是完全过桥还是完全在桥上。  相似文献   

6.
问题和习题的区别。习题,英文是exercise;至于问题,英文则是problem。一般来说,问题的范围要大些。数学问题分两类:一类是常规的,即背景简单、条件明确、答案唯一、解法常见的问题,习题和考题中多半是这类题目。另一类是非常规的问题,这类问题设置的情境相对复杂、条件隐含、答案开放,没有现成的解法可以套用,常称之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什么是问题解决。所谓问题解决,专指解决  相似文献   

7.
焦点弦问题是解析几何中的常考问题,和它有关的问题很多,比如焦半径相关问题、焦点三角形问题等,这些都是解析几何中的热点考查问题,多次出现在各地高考题中,难度大,计算麻烦,是很多学生感觉困难的问题.不少学生对焦点弦问题都有畏惧心理.其实这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是没有掌握焦点弦的一般方法,二是不熟悉焦点弦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问题是数学能力发展的源头。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是围绕数学问题而进行的学习,问题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问题,是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提出问题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被人们看作是创造性活动或优秀才能的特性。所以,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是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一个关键。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9.
设置问题与形成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设置问题是手段,形成问题则是效果。设置问题的主体是教师,形成问题的主体则是学生。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对学生的心理不易产生大的影响,自然也不会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真切的问题;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对形成问题的解决缺乏信心,自然难以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花更多的精力去帮助学生形成问题,而教者努力使学生形成真切的问题则是启发式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一、择校源于竞争性追求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在城市中的主要表现是义务教育择校问题,这也是教育领域的老大难问题。说它是老问题,是说择校问题隐性存在由来已久,公开化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说它是大问题,是因为择校问题处理不好可能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问题;说它是难问题,是因为根本性转变择校现状非一部门之力可以达成,亦非一目之功。  相似文献   

11.
问题解决是一种教学方式,是展开课程内容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形式和应该具备的能力,这里所讲的问题是展开数学课程的"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它包括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创设悬念提出问题;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产生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  相似文献   

13.
问题及其解答,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问题逻辑是专门研究问题的一门应用思维科学.问题的预设是设计、求解问题的基本工具,是联结问题与答案之间的桥梁;正确认识问题的逻辑值,有利于断定问题的真假及是否有解;正确设计问句形式的类型,对问题进行直接解答,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正确的指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而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是数学问题的设置。如何设置问题,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是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徐晓丹 《考试周刊》2013,(81):152-152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勇于提出问题是一种可贵的探究精神,是创新的萌芽。爱因斯坦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动力、起点.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封闭的、僵化的、教条的、缺乏活力的教学模式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16.
2018年北京大学博雅计划自主招生数学试题包括20道单项选择题,每道题答对得5分,答错扣1分,不答得0分.本文是考生回忆版,缺少第7,8,18,19,20题,试题中第2,14,17题是数列问题,第11题是方程问题,第4题是三角函数问题,第5题是不等式问题,第10,13题是平面解析几何问题,第6,15,16题是排列组合问题,第1题是古典概型问题,第9题是复数问题,第12题是平面几何问题,第3题是数论问题.整体难度不大,本文给出其详细解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程标准(修改稿)》强调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有学者指出:"美国的课堂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国的课堂是着力于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前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多,后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少。孩子的问题越多,创造的欲望就越强烈;反之,问题越少,创造的动力就越  相似文献   

18.
<正>学校的核心问题无疑是教师的问题。抓住教师的发展问题不放,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牛鼻子。正如上海特级校长程红兵所说,"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学校的问题,学校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团队的问题,教师团队的问题主要是管理者和教师的问题,管理者和教师的问题主要是文化的问题"。[1]所以,一所学校的发展,首要的是发展教师;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学校文化的真实营建。基于此,东营市胜利六中(以下简称"六中")践  相似文献   

19.
问题是数学的精髓,是问题教学的载体,也是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问题性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于数学问题案例这一载体,搭建问题教学情境,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分析、解答问题等活动的过程.同时,学生在问题解析过程中,学习素养能够得到逐步的提升和树立.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标准中,就如何开展问题性教学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是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学生在分析、解答不等式问题案例进程中,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显著的提升.一、紧扣不等式章节重难点,设置典型性问题案例问题案例是问题性教学活动有效实施的载体和平台,问题案例的有效设置,对问题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到基础性的  相似文献   

20.
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但不能将民族问题等同于社会问题,将其泛化。之所以将民族问题泛化,其主要原因一是实际工作中的某些失误,二是庸俗民族认同观的影响,三是对民族问题内涵认识的不同。因此,要准确把握民族问题的内涵,克服泛化民族问题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