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贾平凹的作品《高老庄》文化意蕴非常深厚。文章从三种视角对它进行审视 ,《高老庄》 ;以实寓虚的文化寓言 ;子路还乡 ;无奈的精神突围 ;高老庄冲突 ;乡土文化的困境与出路。贾平凹在小说中期望通过写基层社会的卑微人物和琐碎小事 ,来影射传统文化的种种弊害 ,以及在这种传统文化浸淫之下所形成的文化人格的弱点缺陷 ,进而思考探寻现代文化变异与文化人格裂变整合的可能前景 ,文章对此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商州"厚重的汉文化传统,贾平凹在《高老庄》"含蓄"与"含混"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成功地构建出了一个个神秘的文化意象。《高老庄》中的神秘文化意象:形而下,呈现出的是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在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形而上,蕴藉的却是作者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反思文化的又一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3.
《高老庄》是一部意蕴丰富的文化寓言小说。贾平凹把“高老庄”这一意向喻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地,并以高老庄的演变深刻的说明了传统文化落后的根源所在。“子路”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与末流民间侠盗文化的代表,由于自身的劣根性,在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对抗中它们窘态百出,无力自报。为此,贾平凹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和暴露,且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最后他寄希望于“西夏”——一种异质文化,希望这一开放、鲜活、完美的文化形态能够最终拯救骚动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商州”厚重的汉文化传统,贾平凹在《高老庄》“含蓄”与“含混”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成功地构建出了一个个神秘的文化意象. 《高老庄》中的神秘文化意象:形而下,呈现出的是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在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形而上,蕴藉的却是作者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反思文化的又一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5.
"秦岭"在中国地理和文化上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作为一条文化带.民俗文化在其沃壤中孕育、丰富和发展.但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不同文化体的影响,"秦岭"民俗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贾平凹<高老庄>正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面对"文化压力"做出了沉吟与反恩.  相似文献   

6.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位陕军作家凭借敏锐的感知再现了西北人真实的生存状态--"高加林们"想通过个人奋斗获取美好爱情而始终陷于两难;朱先生希望借助儒学传统来规范动荡的白鹿原,其梦想最终破灭;高老庄正遭遇现代文明的碾磨而全面变迁.他们的作品皆展现了在传统理性秩序的坍塌、伦理道德沦丧之际,是继续坚守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以疗救现代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还是在创造性的转换中前进,这样一个困绕许多人心智问题.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人的创作为例来探讨社会变迁大潮中人们(特别是有良知、理性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关于生命价值的追寻.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文化的挑战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挑战。我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再造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贾平凹在小说《高老庄》里批判了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必须要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方能实现。贾平凹对文化融合及渐进转型的思考不是向后转的对传统妥协的“中庸”。他的探索,或许并非完美,但深刻尖锐,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文化的挑战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挑战。我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再造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贾平凹在小说《高老庄》里批判了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必须要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方能实现。贾平凹对文化融合及渐进转型的思考不是向后转的对传统妥协的“中庸”。他的探索,或许并非完美,但深刻尖锐,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心得体"是近年文化解读热中流行的一种新的文体样式,常用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重在个体体验,通俗易懂,它使"精英文化"变成平民易于接受的"草根文化",大大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的心理距离.这种为普通人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简易方法的"心得体"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探究篮球文化的内涵、特征和我国篮球文化的特点,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对篮球运动的影响,指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冲突的必然性,且这种冲突是文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研究认为:我国篮球文化建设不可抛弃和淡化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民族个性特征,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才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篮球风格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孙德民的“山庄戏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即山庄 (承德 )文化特征。山庄文化是京都文化和燕赵文化的融合 ,既有强烈的政治性和丰富的包容性 ,又有慷慨悲歌的燕赵古风。这种文化特征在孙德民剧作中体现为主旋律情节、现实主义精神和崇高品格。  相似文献   

12.
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厚文化内涵散发着无穷魅力,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古村落文化旅游开始兴起,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成为古村落旅游成功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古村落旅游文化结构的分析基础上,尝试建立古村落旅游文化竞争力模型,提出加强古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与建立和完善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是提升古村落旅游文化竞争力的动力之源,并通过浙江诸葛村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模块心理学"的挑战:反"文化心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的“文化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Mind)本质上是社会文化塑造的产物。本文试图依据“模块心理观”——它假设人的心理实质上是许多功能上独立的单元(即模块)相互作用的产物——对这一心理学主导观念提出挑战。论文表明,文化的变异性、种族的差异性其实是最不重要的;正是心理的模块性(如语言模块、生物模块、心理理解模块等)使得表面上看起来的文化差异下面存在着普遍性人性。  相似文献   

14.
仲岩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6):69-71
“城中村”居民普遍存在着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技能缺乏、文化生活落后等问题,阻碍了“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发展社区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为“城中村”居民提供劳动技能培训,改变劳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能够提升其文化素质,促进“城中村”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加快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中国古代也有防止贪腐的监察制度,可以想见的是,这种监察制度一般不会比现代的民主制度更有效,然而中国古代政治社会中的贪腐现象虽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却绝没有到当代这种肆无忌惮的地步.这就需要考察中国文化中的哪部分发挥了“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的作用.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诗性文化,中国古来是诗歌大国.这种诗性文化的背景所形成的文化的“场效应”能使许多中国古代官员因良好的、高雅的君子文化教养即使有机会犯错,而一般都能克制自己免于陷入贪腐的泥潭.然而这个伟大的文化传统被现代中国人抛弃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考证,认为宋代是莆田古代历史上文化教育最辉煌的时期。指出莆田“文献名邦”的誉称源于宋代。而“文献名邦”碑坊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冰心作为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受西方文化及其文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她独特、鲜明的"自然、母爱、童心"三点一线的艺术主题和以"自我、艺术、自然"为中心和出发点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从江县有一个神秘的苗族聚落,叫"岜沙"(当地音读"bia sε")。当地人说,"岜沙"是苗语音译,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但是,在黔东南苗语中并没有"bia"这个发音。从意思判断,"岜沙"应该源自苗语"bi sai"。"bi"指"山坡","sai"意"荫茂",按修饰语后置于中心词的苗语语序翻译,就是"草木茂盛的山坡"。至于"bi sai"为什么会变成"bia sai",这主要是因为苗族在传播稻作文化的过程中曾与古越族结成苗越族群的缘故。"bia"是古越语,"sai"是苗语,两者结合起来才形成"bia sai"这个苗越混合语。笔者认为,"bia sai"是苗越两族共同传播稻作文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9.
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打下不灭印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一代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决绝批判载入史册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或偏颇被越来越多的评说的今天,本文认为,重新肯认五四新青年激烈批判态度中蕴贯的那份谋求再造华夏文明的真切意向,重新肯认那不为时光流逝而减色的历史价值,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康宏伟 《海外英语》2012,(2):192-193
"Everyday Use" is well-known story written by Alice Walker, who is a very famous black female writer.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using the decontructionism strategy to dismantle the binary oppositions of the story. The binary oppositions are "Pretty VS. Ugly, Civilized VS. Unenlightened, Hang VS. Use and The Mainstream Culture VS. Non-mainstream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no culture can be defeated and each culture needs to be passed on. Different cultures should respect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