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学写作训练存在以下几种较普遍的“非正常”情况:一是“虚无状态”,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也就写那么一两篇作文,教师的指导与评讲也是“粗放”式的:二是低水平重复,从高一到高三,训练的内容与教师的指导缺少合理的梯度;三是简单功利化,应试色彩浓厚,只在模式、套路、技巧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更”、“更加”和“越发”三个副词有着鲜明的使用特点。它们既有共性,又表现出很多个性,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与合理解释将有助于我们的应用与教学。  相似文献   

3.
"问题"是思维的源头活水,如果能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不同的眼光发现问题,运用自己的思维主动探究,那我们的课堂无疑又多了一分乐趣,多了一分活力,多了一分亮度.  相似文献   

4.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语文课堂是真正的“讲堂”,教师是真正的“讲师”。一上课,老师便拼命向学生“灌”知识,或娓娓而谈,或绘声绘色,或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直讲得口干舌燥,一堂课下来,觉得痛快淋漓、问心无愧。可课堂效果如何?学生习惯丁做一个三尺讲台下的听众,被动地接纳着老师硬“填”给他们的东西,没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慢慢地丧失了“说”的欲望,久而久之,思想停滞、反应迟钝、表情呆板,以致课堂上死水一潭,激不起半点波澜……难免出现讲台上老师津津乐道、眉飞色舞,而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死气沉沉的尴尬局面。如何改这种被动局面,这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都来探讨的问题,也是语文课改的使命。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变“讲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6.
学习文言文主要是理解和掌握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其中,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别很大,且使用频繁,用法复杂。现就初一第一册语文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来谈一谈“之、乎、者、也”这几个我们常挂嘴边的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一、“之”“之”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1.作代词“之”作为代词,指代范围相当广泛,可代人、事、物。译为现代文时可根据指代情况、句子内容灵活掌握。例如: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相似文献   

7.
作为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渲染"与"烘托"、"抑扬"与"对比"极易混淆,现做如下区别. 一、"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浓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手法,用在诗文创作中,也叫渲染.诗文中的渲染手法,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相似文献   

8.
待业、下岗、失业三范畴具有时代背景不同、人员身份不同、待遇保障不同、计算公式不同,但共同点都是没有就业——失业。待业、下岗二范畴均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规范的经济范畴,二者应并轨于“失业”范畴。  相似文献   

9.
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学校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学生的现象.为了尽快遏制这种现象,<规定>不得不以法规的形式赋予班主任以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不过其方式必须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10.
11.
题目上的两个短语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我看来却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就眼下的教育现状来看,我们过多地关注的还是学生的“成果”而非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读鲁迅的作品时,细心的读往往会发现鲁迅常常把“介绍“一词写作“绍介”,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提到创办朝华社的情况时说“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学,……。”可是,在鲁迅其他作品中,有时也用“介绍”一词,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介绍”和“绍介”交替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与经济就像双胞胎,一起成长一起发展,相互映衬相互渗透.也就难怪近些年有人慨叹整个社会商业味浓了,功利性强了,人情味却淡了.  相似文献   

14.
1.用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去"征服"学生常言道:"打铁先要自身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多年的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学生毫不例外地喜欢和敬佩那些师德高尚、有能力、有本事的老师,也无不被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所折服.教师留给学生的,首先是教师的学术形象--教师扎实的基础理论,深厚的文化素养,精湛的专业造诣,广泛的求知兴趣.学术形象越高大,越能博得学生的好感,越能感染学生,越能赢得学生崇敬、信赖和爱戴.反之,如果一位教师知识面狭窄、授课内容陈旧,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就难以受到学生的尊敬和拥护.  相似文献   

15.
妙笔博士开了家"写作西餐厅",这里的餐前开胃菜和餐后甜点,让丁丁大饱口福。前者让丁丁食欲大增,后者让丁丁回味无穷。正如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好的开头能吸引你的目光,抓住你的心儿,让你迫不及待地往下读;好的结尾则能让你品出文章的真谛和韵味,感受深刻。  相似文献   

16.
"导"与"堵"     
前不久,我有幸到南京考察了几所小学名校。在南京市中山门小学门口,远远望到墙壁上有两块空空的白板,顶端“想写就写,想画就画”八个红色大字特别醒目;走近细瞧,上面留下了稚拙的笔迹:“愿我们学校越办越好!”“祝李老师早日康复!”“陈苗怡同学生日快乐!”还留下了充满童趣的图画……两块白板,成了孩子们尽情倾吐、自由挥洒的广阔天地。然而我在某些学校看到的黑板报虽是内容丰富、字体俊秀、设计新颖,但在空隙处总有“涂鸦之作”,很不雅观。虽然旁边有“严禁乱写乱画”的禁令,但屡禁不止,收效甚微。同为校园的黑板报,南京市中山门小学留有…  相似文献   

17.
这天,我和同学们正在做早操,突然,天空中飞起了黄色的蒲公英状的"不明物体".那是什么呢?我好奇地瞪大了眼睛.因为操场边上有几株桂花树,现在又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我怀疑那飘飞着的是花粉.  相似文献   

18.
19.
"致"和"至"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20.
从表示“江河湖海”的“江湖”,到表示“时尚前卫”的“很江湖”,“江湖”一词的意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本文简述了“江湖”一词意义的发展,并简要分析其意义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