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图形中的规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式,在操作、观察、讨论、概括和验证的数学活动中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学会用算式表达规律,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第一层次练习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动脑,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的理解。一、看图先写出加法算式,再写出乘法算式。(通过此题练习,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训练)  相似文献   

3.
本课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再一次体会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间的联系,能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在进行多角度观察中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按传统习惯,应用题教学重视算式布列,而忽视计算.在批阅作业时,只要算式正确,得数有误也算"半对",故往往将其记"?"了事.其实,应用题的教学,既应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又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作业批  相似文献   

5.
<正>在一次随堂听课中,一位教师执教"认识乘法",创设了"星期天去公园游玩"的场景,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自由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同时列出算式:3+3+3+3,2+2+2,4+4+4+4等。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这些算式都是求一共是  相似文献   

6.
正《加法运算律》一课教学中,当学生提出"老师,不用举例也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直觉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凭直觉和经验进行判断,提出不用验证规律就存在,这样的直觉首先应给予肯定。其实,这种直觉的产生是学生对几组算式观察后,调用已有的数  相似文献   

7.
【案例1】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数学算式。然后单独提出算式"34 16"。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教材中设置有很多情境图,并要求学生结合图意列出两道算式(一图二式)或四道算式(一图四式)。作为教师,应挖掘教学实例"一图四式"背后的价值,对焦算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积累新的经验,把掌握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理解括号在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列综合算式时能正确地使用括号,从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算的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案。教学分四步进行。一、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P.65)问:这段话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些什么问题?学生看书后回答:“这段话有两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列综合算式时,要改变运算顺序就要使用括号;二是常用括号的种类。第二个自然段讲的是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里面有一个新知识就是中括号。”二、认真观察,判断算式的运算顺序。在学生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出示例题(P.65例2),让学生先观察有哪些运算符  相似文献   

10.
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来说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带小括号算式的解法。其中例2很有代表性,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出示例题后,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结构,将算式转述成语言,在语式互译中,了解小括号的"优先"地位和作用,进而理解"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2.认识乘号,学会乘法算式的读写法。3.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合作、交流等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体会乘法的意义。教具学具游乐场情景放大图或课件、乘法算式卡片、若干小棒。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入新知1.算式:2+4+5+8和2+2+2+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找出这两个算式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教师说明:后一道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其中的2就是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  相似文献   

12.
张淑英 《中国教师》2010,(14):33-34
<正>一、让学生树立科学验证的意识,别止步于猜想数学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情景,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几个简单的事例推想出一定的"规律"后,就开始总结和应用"规律"。其实,从几个简单算式得到的结论只属于个别现象,还未经锤炼和验证,此时的结论只能称其为"猜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初步培养口算能力。2.学生从植树活动这样具体的情境中知道根据一幅图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体会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判断和推理能力,培养归纳和有序整理算式的能力。3.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现实问题间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规律探索型问题是指给出一列数字、字母、算式或图形的前几个,要求学生经历观察、推理、猜想这一系列的活动逐步找出题目中存在的规律,最后归纳出一般的结论,必要时可以进行验证或者证明,之后再加以运用.不少规律探索型问题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能比较系统地考查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归纳猜想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频频出现在这两年的全国各地中考中.其类型可分为  相似文献   

15.
冒亚萍 《广西教育》2013,(10):83-83
"因式分解"在初中数学解题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其他领域中也有一些独特的使用。本文通过探究其在不同题型中的不同运用,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因式分解法"解题。一、提取公因式法求算式的值初中数学求算式的值的题一般都是含有字母的代数式,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简便方法求值的能力。因式分解就是一种重要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算式"是新世纪教材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乘法"第5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后,利用计算器来探索某些算式中所蕴涵的规律(如奇妙的宝塔、神奇的142857等).这些问题的重点不是进行计算,而是通过观察计算结果发现有趣的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六年制数学六册第五章第2节“应用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列综合算式的方法指导,尽快使学生掌握列综合算式的方法,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一、根据分步算式列综  相似文献   

18.
指导学生列综合算式是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应用题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都有较大的作用。为了摸索和探讨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应用题的过程和规律,我在一所小学进行了一个单元的试教,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是:一、讲清“代入法”,明确分步列式与综合算式的内在  相似文献   

19.
在一年级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说说算式里各个数和整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应用题打下基础。 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如在教学第一册得数是5的加法时,教师贴出第一幅图,让学生观察后引导学生回答:原来有4只兔子在吃草,又跑来了一只兔子,一共是5只兔子。列成算式是4+1=5,算式中的4表示原来的4只兔子,1表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一、二册学习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学生在运算和认识上的一次质的突破。初次接触乘法,学生会感到陌生,理解上会感到困难,因此,教好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自然地弄清乘法的意义及来源,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尤为重要。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①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②会读、会写乘法算式,能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并能把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为此,我对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