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小学时,我们经常做两车相遇的数学题,公式一套,结果就出来了。生活中的"相遇"则要比数学题难得多。我们也许天天见面,却从未"相遇":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想什么,穿着什么样的衣服,表情是怎样的。由此,我想到语文课堂上的"相遇"——学生是否触摸到了文字鲜活的面容,看到了特别的景致,忍不住要表达"原来你就在这里"的欣喜?理想的课堂,应该有这样的"相遇"。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应用题“小红每分钟做3道数学题,做了15分钟,而小强在同样的时间内做的数学题是小红的2倍。他们两人一共做了多少道数学题”时,有些教师常常这样分析:要知道他们两人一共做了多少道数学题,就必须知道小红和小强各做了多少道题;而要知道小强做了多少道题,就必须……  相似文献   

3.
玩的妙招     
“妈妈,求求你,我不要做数学题!”女儿挂着眼泪,一脸乞求的表情。 “不做数学题,你想干什么?”望着女儿可怜巴巴的样子,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油然而生。 “我想玩!妈妈,让我玩一下吧!” “整天就想着玩。玩能玩出什么名堂?做题目怕,写毛笔字怕,这也怕,那也怕,你就怕学本领。”我越说越恼  相似文献   

4.
沟通无极限     
时下“无极限”成了一个时髦的用语,什么“娱乐无极限”、“欢乐无极限”、“开心无极限”等等,其意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无止境,要做就做到最好。由此想到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中也应做到“无极限”。  相似文献   

5.
理智和运气     
有一次,理智和运气在独木桥上相遇。“让我过去。”运气说。理智的处世经验不足,不知道谁应该先过,就说:“为什么我要让你过去?你并不比我强呀!”运气说:“谁更能应付局面,谁就更强。你看到那个耕地的男孩了吗?到他身体里去吧,如果他与你在一起比与我在一起强,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我们相遇,我都让你先过。”  相似文献   

6.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对于某类数学题,看书上的解答可能一看就懂,听老师的讲解可能一听就会,然而一动笔测试可能一做就错……学习仿佛陷入“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怪圈之中。此即通常所说的“眼高手低”现象。那么,我们如何科学地认识学习上的“眼高手低”现象呢?  相似文献   

7.
引条件增设 搭解题脚手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面对一道较难的数学题时,常常感到题目的条件好象不足,似乎还缺点什么?此时如果给题目添上一点“已知、假设”,那么题目就容易入手,解题者也会“如虎添翼”,求解则变得比较顺利.这种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不改变题意的情况下,增设一点条件使问题更便于求解的策略,就是“条件增设”的策略.在解题中,我们要适时引入条件增设,为解题搭置脚手架。  相似文献   

8.
郑江霞 《高中生》2013,(9):27-29
一、反思审题过程。找到审题的最佳入口 审题就是理解题意,数学题的题目一般字符较少.因此要留下充足的时间来仔细读题,既要分析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更要明确已知与待求之间的联系.所谓审题的三个要点就是如此.审题就像我们新到一个地方,得到一张地图.那么我们就会关注我们“身存何处”“要去哪里”“如何去”这样几个基本的问题.尤其是前两个问题,如果出了错,那么行动就是肓目的.这样想来,  相似文献   

9.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们议论——这类问题课堂内讲了许多遍了,还是有些学生不会解;——学生连数学公式都记不住,总要记错公式中的某个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一上数学课就开小差;……同时,学生们也常在议论——一做数学题就头痛,不做数学题心里好高兴的;——解数学题就是不知道从哪里想起,发现不了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之间的联系,只能胡乱地想,胡乱地写;——几何证明题真难,在证明过程中,要依据“因为……所以……”格式书写,但很难找出“因为”所需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们教师虽然不是什么“官”,但也领导着一个班级几十号的学生,于是乎,新学年伊始,接任了新的班级,“领导”了新的学生,第一把“火”当然也应该是“旺盛”的:有一位学生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被老师用鸡毛掸打得双手紫一块青一块的;有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做数学题没能做出来时,老师要学生每人打他一下;有一位学生因为迟到,没有打扫卫生,而被班主任打了几巴掌,致使当天鼻出血三次……  相似文献   

11.
知识和金钱     
一天,金钱去买东西,正巧知识也去买书籍,他们俩在商场门前相遇了。 金钱傲慢地对知识说:“我们俩打个赌,看谁最被人们喜欢。”话音刚落。知识就说:“金钱老兄,当然我是最被人们喜欢的,每个人做任何事都要有知识才能做好,没有知识将一事无成。”  相似文献   

12.
络络正在做一道数学题,皱着眉头算了半天还没得出答案。“唉,烦!烦!”络络扔下笔,伸了个懒腰,一仰头,咦?爸爸什么时候站在身后,笑咪咪的,满面春风的样子?“爸,你这是要悄悄地蒙上  相似文献   

13.
要不要乘2     
<正>“智智、叨叨,你们俩在聊什么呢?快走哇,再不去图书馆,我们喜欢的书可就被别人借走了。”小小催道。智智头都没抬地说:“别急,别急,我们在看课外书上的数学题呢!”叨叨也说:“是呀,你也来看看,究竟要不要乘2呢?”小小很好奇,便走了过来。智智说:“小小,你来得正好,你说要不要乘2?叨叨,你介绍一下题目。”  相似文献   

14.
在观看文艺晚会时,我们常看到有“反串”节目为晚会助兴:影星反串唱歌,歌星反串演小品等等.大文学家托尔斯泰经常也“反串”,他的业余爱好之一便是做数学题。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他做过的一道题目.看看你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或是比他解答得快一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解题如果仅仅是为了知道它的答案是什么.那么我们永远也领会不到解题的乐趣,数学题浩瀚如海,你能解完所有的数学题吗?那么我们只能做必要的、有限的题来强化我们所学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解完题后来静心思考与回顾,因为只有静心思考与回顾之后,我们才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下面笔者以~‘道教材习题来与读者交流.  相似文献   

16.
沈菲菲 《小学生》2011,(6):31-3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这便要求我们对“备课”活动进行重新“定位”,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即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不仅仅要刻苦扎实地钻研教材,更应实事求是地去了解学生,体察学生真正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17.
作文评价的两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的话】 写作教学教什么?不是教学生“认识文章”,而是教学生“写文章”。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简单地说,中小学写作教学是“教学生学会做某件事”。“如何做一件事”涉及的内容,比“如何认识一件事”要广得多,复杂得多。这里会涉及“做事的人”,涉及“做事的目的”,涉及“做事的条件和环境”,还涉及“为谁而做”和“做给谁看”,还涉及“做了有什么用”以及“做成什么样子”等等。如果用这种“做某件事”的角度来看写作教学,写作教学确实需要重大调整:首先是教学内容的调整,其次是写作教学的各个部分内部关系的调整和重构,另外写作教学的立足点也要变。总之是整个视野要变。在这个新的视野下,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肯定也应该变:评什么?为何而评?以什么标准评?这些问题,就会格外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18.
开心     
《教师博览》2012,(10):34-34
换位思考 一小朋友做数学题,实在不会做,就对他的同桌说:“我跟你换一下座位。”“为啥?”“你笨啊!你没听老师说吗?遇到不会的题要学会换位思考!”  相似文献   

19.
学数学,就要解数学题,数学解题学习对学生巩固知识、培养素质、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心理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学习,这必然导致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解题的教学.在解题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部分学生一拿到数学题“提笔就做,一做就错,错了就不知所措”,最后由于长期没有获得解题成功的体验,  相似文献   

20.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的数学题。对第一组的学生,每做对一题奖1美元,而对第二组的学生,不管做对做错都不给予奖励。结果第一组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实验结束后,有一段空闲的时间,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猜猜看,在这种情况下,哪组会有更多的学生继续做题?我想,会有不少的人选择第一组。结果正好相反,第二组做题的学生更多。这说明了什么呢?专家的结论是:“过多的外在表扬和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事实上,在今天的小学课堂上,我们的教师仍然会不时地下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