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我认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2.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  相似文献   

3.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白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的重要性。 我们一般把一篇课文的教学分为感知、领悟和表达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对应的“读”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把其中的“感知”、“感悟”、“语感”、“情感”称为“四感”。  相似文献   

6.
唐昌芬 《新疆教育》2012,(16):239-239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大多数语文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请看下面三个教例: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记金华的双龙洞》)犤教例1犦师:读句子,从整体上感知一下这两句话的意思。生:主要写溪流的样子和声音。师:把句①中的“迎着”换换词读读。生:可以换成“沿着”、“朝着”、“向着”、“跟着”……师:那么叶圣陶爷爷为什么偏偏用“迎着”呢?生:(诵读)“迎”字写出了溪流的方向。游人从下往上走,溪水从上往下流。生:用“迎”字觉得溪水活蹦乱跳,很可爱。师:你的回答很有新意,是怎样体会出来的?生:从第二句“溪流时而………  相似文献   

8.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然而,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零零碎碎  相似文献   

9.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 ,是作家峻青于 1962年写的一篇有关“雪”的散文。其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诗意浓郁、情景交融。教学这篇课文时 ,如何紧扣语言文字的训练 ,渗透美育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笔者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作法。一、初读全文、感知“整体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教师在开篇释题后 ,应及时设疑导读 ,通过读懂课文 ,让学生形成对“第一场雪”的整体印象 ,让学生感知“第一场雪”中的整体美———下雪前 ,天气骤然变冷 ;下雪中 ,雪花纷纷扬扬 ;下雪后 ,世界变得粉妆玉砌。学生通过初读全文 ,知道这是一篇结构完美的文章。有了整…  相似文献   

10.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怎样落实让学生“充分地读”呢?我认为应当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反复读,每一层次都要达到应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所谓“重点句段”,从文章的角度,一般是指能集中体现文章中心思想,体现文章艺术特色的句段。从教学的角度,也有的老师把便于教学的句段作为“重点”,以此为“突破口”来安排整个教学。不论怎么定义,作为“重点句段”,在我们教研和教学过程中,它应该有很重要的地位。一、重点句段教学与整体教学一般的阅读过程,是由整体感知→局部解剖→整体把握这样三个步骤构成的,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就是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迅速了解文章的文体、背景、基本内容、结构框架和中心思想,再对文章的关键词句、重点句段等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理解,最后是总结,对文章的…  相似文献   

12.
刘莉 《云南教育》2000,(5):23-23
多年来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少教师经常把“阅读课文”当作“讲读课文”来教 ,不注意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这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我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 ,认真钻研并把握“阅读课文”的特点和要求 ,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解题目 ,明目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是探清文章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通过解题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 ,同时能抓住学生的心弦 ,引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关心和注意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为学生自学注入动力 ,这是…  相似文献   

13.
罗红斌 《福建教育》2005,(10A):32-33
一、巧用“一”字 整体感知 师:上午同学们和老师学习了《月亮湾》,这十个村子给大家的印象是(美丽),请大家美美地叫它“月亮湾”。(学生美读课题两遍。)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五步法”是根据小语大纲中提出的“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而设计的五个步骤,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预习阶段);细读课文,部分探究(点拨理解阶段);精讲提炼,深化提高(回归整体阶段);质疑问难,全面提高(反馈信息,拾遗补漏阶段);整体训练,强化提高(迁移运用阶段)。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教师讲读每一篇课文之前,先让学生按要求阅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扫清学习障碍,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知道…  相似文献   

15.
“完整阅读”教学方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其主要环节是“阅读期待”和“整体感知”。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把“阅读期待”作为“完整阅读”的前奏,让泛读呈现“完整阅读”的最初状态,把精读作为“完整阅读”的核心步骤,通过研读提高“完整阅读”实践能力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在这里并非指某一个教学步骤,它强调的是把握课文的一种方式,即不要离开篇的整体意思和主旨来分析课文,要始终把篇作为感知课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杜绝繁琐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读”的实施往往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读”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读”是深入文本、整体感知、语言积累、情感熏陶的有效方法。跳出题海,重视“读”,语文教学就会走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时 ,如何体现这一要求呢?一、初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1 听读 ,感知情感。学习课文前 ,安排学生看课文 ,借助多媒体的声像效果 ,演示美丽如画的四季景色 ,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使学生整体感知文字所负载的情感 ,训练学生的听力。2 自读 ,感知内容。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 ,感知文章的内容。在学生自由读前 ,提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 ,仔细读课文 ,不丢字 ,不加字 ,难读的字、词、句画…  相似文献   

19.
优秀古诗是集语言、意境、情感于一身的语言模块,是语文教学的极好资源。如何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领悟诗意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通过诵读、默读、品读这“三读法”让学生感知诗韵、领会诗境、感悟诗情,做到七分诗意“三分”读。一、转轴拨弦三两声——诵读“感”诗韵  相似文献   

20.
覃章俊 《湖北教育》2000,(12):22-23
下面是《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三个教例—— 课文: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缓,时而窄,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教例1] 师:读句子,从整体上感知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主要写溪流的样子和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