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通过消费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调查研究,得出大学生在消费中的社会心态总体是理性平和的。但过度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炫耀消费等价值观以及随机消费和冲动消费等行为也给部分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浮躁、焦虑和不公平等负面社会心态。应把正确的消费观、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纳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纳入大学生网络社会生活、拓展"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衔接的教育路径,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网络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架构需要以政府改革与民众认可作为治理效能的整体推动力,对于网络社会治理的再探究有利于增强虚拟空间的凝聚力和执行力.通过政府与民众间的互动关系对网络社会治理共识形态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民众的网络社会治理的认知主要呈现两层含义,也就是"稳定"与"变动".研究得出,网络社会治理共识形态转化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产物.新时代网络社会治理的发展,需要凝聚共力的环境契合性、治理实践的交互性以及民众认知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3.
论文批驳了《理性的视角》所提出的"从理性分工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再生产活动"这一核心观点,认为认知理性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才培养而不是知识再生产。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永续动力,知识创新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在批判了"认知理性"的理论错误及其实践危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社会需要与知识创新相结合是中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主义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传统自然灾害、现代社会转型风险往往相伴而生。青年大学生防范和化解心理风险危机的能力,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抗风险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高校心理干预工作者承担着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的重要责任。从阐释公共危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科学内涵入手,揭示公共危机下高校心理干预存在的问题,提出公共危机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北乡土作家笔下塑造了一批不安于现状、试图打破乡村常态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年轻一代叛逆农民形象。由于现代生活的城市化、商业化主潮以及东西部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减弱了他们在当代社会中的主体认同感,又因为没有可供借鉴的范本和经验,他们体验着更多的焦虑与困惑,加上青春的骚动,许多的叛逆都是盲目的。另外,作家们也塑造了许多理性的年轻农民,他们在现代化进军西北乡村之时,进行着西北农民的现代性转化和自我人格的建构。这些富有理性的叛逆者形象不仅对"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里,中国农村将如何发展"这样的社会实际问题有所帮助,也对当下乡土作品中新型农民的塑造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人的关爱和社会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时隔一年,"心理疏导"又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  相似文献   

7.
"和平发展"战略理念的提出赋予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新的时代特点,要做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就必须深刻理解理念的内涵,把握其本质:对大学生进行"开放"、"包容"的性格培养,"理性"、"平和"的和谐爱国精神塑造,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民族精神教育。并且必须结合高校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让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传统的现代女人",高校高学历女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但在沉重的学术压力面前她们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作为"现代的传统女人",未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往往面临"结构性剩余"的境地,已婚高学历女教师则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作着"鱼与熊掌"的艰难选择。多种角色压力归根到底是源于传统社会期待与现代价值追求的冲突。疏解这些压力,一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社会性别文化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高学历女教师自身也要对自我作理性认知,提高对不同角色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两富浙江"是指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两富"浙江的内在要求。"两富浙江"为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两富浙江"背景下,要以"浙江现象"激励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培育,以"浙江精神"引领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以浙江文化指引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现代消费主义无限复制着种种触手可及的快乐,或廉价或奢靡的欲望满足几乎成为幸福生活的内涵。这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古典德性幸福的回归与复兴的时代背景。现代德性幸福传承儒家"君子之乐"的精神典范,着眼于幸福生活的主体之维,致力于培育与塑造自觉、自愿、自律、自由的现代人格,以克服当下社会幸福主体的迷失与异化。自由人格与幸福主体的精神境界内在关联,它们内在地决定着主体的理性思维、价值理想、生活模式、审美趣味与人生追求。培育与塑造幸福主体的自由人格,改善与提升幸福主体的精神境界,倡导现代社会的德性幸福,是对"生活何以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一问题在社会存在的主体维度上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是儒家传统德性幸福观与马克思"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学说相结合以构建现代幸福观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