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能够认识、接触媒介,辨析媒介信息,合理有效利用媒介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媒介素养。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及媒介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媒介分析、辨识能力,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体使用习惯可以初步改善目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资源短缺局面。为此,教师需要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动意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媒介素养教育融于理论教学过程,以实践性、互动性媒介分析与制作活动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2.
媒介素养教育具有跨学科性,是连接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纽带。媒介素养教育能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媒介批判能力,使大学生利用媒介信息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该文讨论了英语报刊教学过程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分析了国内高校英语报刊媒介素养教学研究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缺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是近年来一个新的热点课题,研究成果颇丰。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与归纳法等,从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视角综述"微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如媒介素养理论研究、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研究、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等。探究现有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有关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找到技术支撑或创新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媒体逐渐在社会文化和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普通高职院校中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普遍开展。但是,在特殊教育领域针对高职聋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拟在高职聋生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以新闻教学为视角分析在高职聋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探讨利用新闻教学提升聋生媒介素养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新媒介生态构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建立和发展的现实语境,是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起点。在分析当前中国新媒介生态特点的基础上,明确了新媒介生态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针对当前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现状,提出在新媒介生态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由媒介批判向媒介主动参与的范式转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重要路径,媒介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是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依旧处在初级阶段,并未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批判性思维与精神对提高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强化媒介素养教育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基于新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从教学观念、教学体制以及教学模式三个维度出发,深入探索利用批判性思维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期能够为各大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陈一凡 《考试周刊》2013,(1):158-159
信息时代媒介信息是我国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何正确认识媒介信息而有效地利用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本文对信息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介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通过在福建师范大学开展问卷调查,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现状,并从抓媒介素养教育主渠道、创新媒介素养教育途径和加强媒介素养教师队伍三方面入手,探讨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张珺 《文教资料》2013,(22):124-125
当今时代大众传媒迅猛发展,媒介素养成为大学生的必备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应分析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国际媒介教育的已有经验,结合我国大众媒介发展的具体国情,确定媒介素养教育原则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作为媒介接触的主流人群,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对如何开展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核心理念与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响应读图时代的文化形态转变与视觉教育需求,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首开"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课程建设历经十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该课程的核心理念体现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互动、课程模型的分层与融合、课程资源的多元立体化体系三个方面。课程教材的教学设计思想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上注重理论基础与实践体验的结合,二是结构上重视内容模块的合理分类和引导,三是形式上突出立体化(文本+多媒体课件+专题网站)的特色。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对图像世界的认知与解读,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2.
教学游戏中游戏与叙事之间的共存体现了教育活动主动建构与价值引导相统一的特点;游戏与叙事之间的悖论则体现了标准统一的技术与具体丰富的学生个体之间的矛盾。教学游戏设计只有更加关注非线性的叙事和交互式故事生成,才能化解这一矛盾,使教学游戏技术朝着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和生命成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学策略是使学生掌握学习结果并形成互动的主要媒介。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一个组成要素,也是传递学习内容并提供学习指导以保证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过程。教学策略和方法本身很难说有什么好坏优劣之分,只不过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策略,而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其功效而不至于浪费或误用。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在教学中发挥特定功能的可资辨别的要素。它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构成板块,也是充分发挥教学功能,提高教学效率所必需的。课堂教学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包括:明确教学目标,导入新课,聚焦核心知识点,提供举例或说明,开展练习和给予反馈。各类教学策略或者方法都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构中得到运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元智能观的教学设计要素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全世界盛行的教育理念。本文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并提出了对学生发展与教师角色、课程内容与资源运用、学习过程与教学模式以及学习结果与教学评价等要素的再认识及整合设计问题,以便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相似文献   

15.
Although classroom-oriented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ID) models have the potential to help teachers think and plan for effective instruction with technology, research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y are not widely employed. Many of these models have not factored in the complexities that teachers faced when planning for instruction in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TELE). They also fail to facilitate teachers’ critical re-examination of their existing practices and exploration of other practices to take up the affordances of technologies for effective instruction. Adopting an activity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owards instructional planning in the TELE, this paper examines two existing ID models: Reiser and Dick [1996. Instructional planning: A guide for teachers. Boston: Allen and Bacon] and Morrison, Ross, and Kemp [2004.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4th ed.) New York: Wiley]. It then constructs a classroom-oriented expansive and reflective ID model that: (1) facilitates the teacher's re-examination of their existing practices to identify contradictions in his/her instructional planning process in the TELE; (2) treats the ID elements in a nonlinear and non-sequential way; (3) accounts for the decisions made by other participants in the TELE, especially students and other teachers; (4) supports teachers’ formulation of solutions to the contradictions and transforms practices to take up the affordances of technology in the TELE; and (5) recognizes the need for teachers to move beyond the current activity by reflecting upon it so as to enable the emergence of new norms of practice.  相似文献   

16.
应用非线性控制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活动是最复杂的人类活动之一,现行的课堂教学设计显示了强烈的线性特征,教学双向交互也呈现出“输入——输出”的必然因果关系。然而,教学结果却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也无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本文试图引用非线性控制理论解决教学中的“输入”和“输出”的不确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介绍我国教育技术在儿童识字教学方面和对外汉字教学方面的研究情况,提出对外汉字教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指出教育技术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性。揭示出对外汉语教学需要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必然是改革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教学效率数学模型建构的教育原理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各层次各类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教学理论和实践基础上首次提出的“教学效率的数学模型”,可以直观地理解教学效率的三个限制性原理,即在学校教育中不能仅仅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不能仅仅强调教师单向传授知识,教与学是相互“耦合”的。其原理表明三个不可能:只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不可能高效;只要求教师灌输,不可能高效;不将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自学,不可能高效。以此模型推论,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教师和学生,两条“学历一效率”曲线的交点0是不同的。这就为因材施教地研究教学效率提供了新思路。在系统研究教学模型基础上建构的“教学模型的数学模型”,是“模式的模式”,即元模式。元模式的研究具有方法论价值,为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型提供了实用的模式“网络结构”。这些数学模型之于远程教育的意义是:远程教学十分需要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创新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内涵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教学信息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当前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政策制度不完善、区域差异明显、机构职责定位含混、资源共享情况差、师生素养较低等问题。高校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重视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创新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加强软硬件环境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构建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深入推广教学信息化的应用成果,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Instructional coaching has improved student outcom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ay help to solve Kenya's literacy problems. Coaching is costly, however, and evidence is lacking regarding the most cost-efficient teacher-to-coach ratio. We used student literacy outcome data from more than 8000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Kenya Primary Math and Reading Initiativ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instructional interventions in public and nonformal schools—to fill this gap. Coaches in larger public zones made fewer visits per teacher, and teacher-coach ratio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Using causal methods, we concluded that lower ratios might improve nonformal school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