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体育转型是体育发展的必要过程与必然结果,高师体育的转型建设是为阐发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以高师体育的理性化为目标的理性建设过程,因而应在重估体育价值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束缚,立足于人本体育、素质体育、终身体育,以教育学生的体育化修养,科学素养与自主体育能力为目标,将目光投向高师体育理论教学和运动教学的实质,投向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高师体育整体建设的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2.
张绿洲 《甘肃教育》2005,(1):122-122
普通中学体育教育的内容广泛而深刻,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技术、体育训练与比赛、生理与心理卫生、体育道德、体育情操、智能体育以及体育的人文精神等,这些内容中都渗透着德育和智育,它在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在完整的中学教育中.德智体各自所处的位置应该德育是灵魂,智育是核心,而体育则是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学改革是体育的创新,而体育创新重要的是体育观念的创新,既要树立“健康第一”观、全面体育观、主体体育观和适度体育观,更要注重体育行为的创新。要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体育的发展,必须彻底转变体育教师的体育观念,将重教转向重学,重共性转向重个性,将强制性体育学习转向引发学生的体育需求,由注重形式向注重实质转变。教师只有重新认识自己扮演的角色,才能成为自觉的创新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的进步和终身体育思想的不断普及的情况下,学校体育如何为终身体育服务,学校体育未来发展和改革应如何进行,笔者认为应从改变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习惯、技能等方面来着手,以便更好使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接轨。  相似文献   

5.
高师女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直接影响学生本人整体素质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来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意义重大,任务紧迫。体育意识的基本内容包含体育知识、体育情感、体育意志三个方面。体育课教学是高校体育的中心环节,培养高师女生的体育意识,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体育教师在讲解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多方面、多方法地进行引导、灌输和培养,以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正确的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6.
编订体育教学目标必需明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体育教学很少涉及体育教学目标,只阐述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后,在体育教学的有关文件、文章、教材和专著里出现了两者并用的局面,使用上比较混乱。现以毛振明先生编著的《体育教学论》和陈建绩先生编著的《体育教学新论》为参考,识解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的涵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学校体育青年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共收到论文263篇。论文研究的内容,涉及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功能、目标,体育课程、教材,体育教学,师资培养和农村学校体育,以及学生体质、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这次论文报告会,以“ZI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校体育发展对策”为主题。广大青年学校体育工作者,以青年人特有的热情,本着对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科学、求实的精神,对即将进入ZI世纪的我国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社会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总习惯将课余体育看作是学校校园内的体育,在这种狭隘的体育观念的影响下,课余体育活动总是将学生局限在校园内,使课余体育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之间出现断层,致使它们在目标、形式、内容上脱节.现代教育体制和培养目标呼唤高校体育的改革与社会接轨,最终实现体育社会化.  相似文献   

9.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活动动机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动机是指激励人们去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原因,它与兴趣、体育态度、体育习惯等因素一起构成体育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体育动机对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行为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活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是体育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0.
终身体育是人们实现终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提出必须以终身体育思想主导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教育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转变,为我国和谐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终身体育习惯、体育能力的人才,以利于实现学校体育教育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结合和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一个阶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向着终身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有目的地实施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状况,满足精神需求。终身体育按人生长的顺序和受教育主环境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学前体育主要是在家庭影响和家长帮助下进行一些简单活动,其目的是保育和培育。学校体育是学校和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目的的教育,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学会锻炼的方法,培养锻炼的意识习惯。社会体育主要是由社会、单位或家庭组织的体育活动及个人的体育活动行为,其目的是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体育生活化探析—我国居民的体育生活化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辉  夏平 《楚雄师专学报》2001,16(3):111-113
体育生活化就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健康,使体育活动行为渗透到个人或家庭生活当中,成为家庭生活支出构成的一种日常行为。体育人口和体育消费决定体育生活化的水平。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态度、价值观、收入水平、闲暇时间、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体育化的进程产生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体育人口和居民的收入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应该倡导和推行体育生活化,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推行体育生活化还不太现实。  相似文献   

14.
一、对体育课程资源的认识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发和利用的体育课程资源多种多样,由于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体育课程只有符合地方经济和文化特点,才能提高体育课程的适应性。因此,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资源,把那些反映各地自然地理和风土人情的、学生感兴趣的、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纳入到课程内容之中是很有必要的。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体育资源都是体育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体育资源,才是现实的体育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体育观和毛泽东体育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和新生客体的变动性,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体育思想体系,后者强调人民大众是体育的主体,注重体育在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发挥,尤其注重体育的精神产出,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终身体育”是当今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终身体育”将贯彻到高校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高校体育教育的具体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和能力。高校体育是学生受系统、正规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在高校体育中,应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强调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来看待学生体质的增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化、教育、体育的飞速发展,高师女生的生活方式、娱乐生活、优育消费、体育态度、体育行为、体育需求及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探讨新时期高师女生的体育态度、体育及体育需求的现状,对改进高师女生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女生体育素质,推动高师体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学校体育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体育旅游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大学学校体育与体育旅游项目的结合,对促进学校体育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以及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过程存在着若干问题,要保证我国大众体育的长足发展,就必须走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不断加强对全民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体育生活方式的教育普及和培养促进,形成体育组织管理系统的健全和法制化,促进大众健身方法的简便和科学化,充分挖掘大众体育市场的潜力,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体育的一体化,努力设法加强农村大众体育运动的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20.
体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的两种需要,一是人类心理和生理的需要,二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终身体育是体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和形成,也是我国体育自身完警和发展的需要.“终身体育”是从体育的本质出发,是按照体育时间和最佳效果定义的.“终身”的含义是强调从人的个体出发,将“体育1随穿于人的生命始终,从而获得体育的最佳效果.终身体育广义上指以保持和开发人体功能为核心,尖顶入的社会价值和自然价值,促使人类进化,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演化的实践活动.而狭义的是指人自觉地从抢至终地运用体育手段,以达到健身、健心、益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