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绘事后素”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绘事后素”辨赵代根《论语·八佾》第八章: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何谓“绘事后素”?在今人的一些《论语》注译本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李玉婵 《教师博览》2023,(26):16-17
<正>《论语·八佾》里有一段著名的对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大意是,子夏问孔子:“‘美的笑容,真好看啊;美的眼睛,黑白传神;素粉打扮,绚丽多彩。’这是什么意思?”孔子答:“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尽管对语句的解读各有差异,但人们从这段话中,梳理出了“素以为绚”和“绘事后素”两个重要的中国传统美学原则。前者强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后者则强调先有美质再增文饰。  相似文献   

3.
"绘事后素"的思想传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记孔子与子夏谈诗 ,以“绘事后素”为喻 ,在对话中完成了对儒家诗礼相成、质文并重的诗学思想的阐释 ,超越了原来话语本身的言说 ,启发了我们对相互开放、相互接受的对话的建构意义和思想传介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绘事后素”见于《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标点为笔者自加)释“绘事后素”,一般从郑玄和朱熹的注释。郑注:“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兮美质,仍须以礼成立。”朱熹引《考工记》注曰:“‘凡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事五彩,犹人有美质,然后加文饰。”对此,笔者加以考辨,发现了一些与此略有龃龉的注解:①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素,以喻…  相似文献   

5.
素描是现实主义造型艺术的基础。我国早在春秋末年也已有了关于素描与绘画关系的论述。如《论语》中“绘事后素”,《考工记》中“凡画缋之事后素功”,都提出了素描(粉本)先于彩绘,素描是绘画的基础的造型观念。曾来我国讲学的罗马尼亚画家博巴教授始终把素描放在基础训练的第一位,他认为:“在造型艺术上没有素描就没有其它,造型艺术一  相似文献   

6.
“绘事后素”典出《周礼·考工记》:“凡画繢之事,后素功”,是古代一种普遍的绘画工艺规范。《论语·八佾》中,子夏问诗,孔子以“绘事后素”为喻言礼,古人注释多以“先素质”或“后素功”为争论的焦点,并未对“素”做出清晰且详致的解析。通过对先秦绘画工艺中“素功”的考证以及相关文本具体语境的分析可知,“素功”实为用“极色(传统多用黑、白两色)”点、勒、勾、描,以修整画面的一种手法。孔子以“素”喻“礼”,指出“仁”是“礼”的核心内容,“礼”是“仁”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诗无达诂。说诗而曲解本义、穿凿附会者,自古及今,实不鲜见。然而我们对于曲解、附会之见却不能一概斥之为虚妄荒诞,弃而不睬。有时情况往往是这样:说诗者以歪曲之意,却以成就无心插柳之功。正所谓歪打正着、捕鱼得珠。孔子解《硕人》曰:“绘薯后素”即其一例。 《论语·八佾》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郑玄注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情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案考工记云,画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古代,“素”本指白色丝绢或白色,又指原本土质,“本色”、“本性”、“根本”、“本质”等《说文》曰:“素,白色丝织品也”。《逸周书·克殷》载:“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前。”这里的“素质”与“素”的含义相承,由“素”的含义发展而来。《论语》里《八佾》言及“素”,本意表白底色,引伸为人的基本素养。文中说,“子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后世朱熹对此明确诠释:“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  相似文献   

9.
“绘事后素”是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的一句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怕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笔者认为,“绘事后素”说的是一种绘画技法,而绝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在白色的材料上作画。且看目前几家有代表性的注释。先看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解释:子夏问道:“‘有酒涡的脸色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道:“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道:“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  相似文献   

10.
《论语·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对于这段对话,古今学者作了很多训释。各家之说,莫衷一是,都建立在各自的训诂考据基础之上。训诂学诚然是探幽访古的响导,但它也有局限性,只能从字形字义上  相似文献   

11.
"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子夏与孔子论诗,后世对其有多种阐释。文章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绘事后素"的本义,并结合孔子的诗教、礼教思想,分析其蕴含的中和美及其当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单辉 《文教资料》2005,(23):69-70
“绘事后素”具有多重阐释功能,历来为后人所疑议。文章从解释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掘出以“礼”为核心,因“文”以释“礼”的“文质”观念。“绘事后素”实为中国古典解释学之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华文化精典的《论语》,其阐释价值是没有穷尽的。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述其言语的语体著作《论语》更是蕴含着蔚为宏富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去不断地解读、阐发、转化和创造。何谓《论语》?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也有论者指出:就字面直译,“论语”就是经过整理、撰次的对话,也就是“对话集”之义。我们知道,作为首开“私学”之风的孔子,其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师生…  相似文献   

14.
素描在造型艺术中是一种最常见的单色绘画形式。“素”是素雅、朴素的意思。“描”是描写、描绘的意思。素描被誉为“艺术之母”[1]。中国早在 2500 多年前,论语就提出了“绘事后素”,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记载,“凡画馈之事后素功”。安格尔说:“素描是包罗万象的”。在素描教学中,素描作为基本功除了扎实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性,让学生用心用眼去观察探究。在素描教学中,让学生用心、用手来制作表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素描的灵性与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论语·八脩》:“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孔子与子夏的对白颇为后人疑议。究其原因,乃在于其有多重阐释,实为解释学之经典范例,试刍议之,以为引玉之砖,引为学者们所注意。子夏被孔子认为是弟子中可以与之“言诗”的,孔门四科中,子夏被列为“文学”之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朱氏彝尊《文水县十子祠堂》记曰:“徐防之言:‘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  相似文献   

16.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17.
“绘事后素”是先秦儒家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也和美术制作的工艺材料程序有关。“绘事后素”与“绘事后素”的文字出处不同,具体所指也有差异,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初语一册所选《〈论语〉十则》的注释存在不少问题,兹商讨辨析于此。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教材未注,但从其对“时习之”的注释——“时常地复习”中不难看出,教材是将“学”理解为“读书”(即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的。这种理解尽管有所本,但却不全面。纵考《论语》中所出现的65个“学”字,都是指与近代哲学中所说的感性认识相似的一种认识活动,其内容和对象是相当广泛的,“学而时习之”之“学”,绝非仅指学习书本知识。明焦始《焦氏笔乘》即引赵仲修语云:“(公)且道‘学而时习之’以何为学?……所谓学,非记问诵说之谓,非绵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程树德《论语集释》亦云:“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身为学。”  相似文献   

19.
《论语》作为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历来注解阐发者众多,又因时代和文体的特殊性,歧解也颇多。《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之,主要有四种观点,但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为什么还要“得之”且是“不以其道得之”这一显然不合逻辑的问题,大都没有过多关注或给予合理的解决。本文认为“得”的语义指向为“处”和“去”,即以“不以其道”、“得之”各为一读,句意便通晓达畅。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