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是好诗,都有不同的好法。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以眼前景而写思乡之情,景浅近,意深远,读来亲切感人。像"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写的是一种未  相似文献   

2.
乡愁四韵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家书谁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思"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思乡诗句汨汨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暮春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都牵动着诗人对故土的思念,挥洒自己的诗情。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是秋夜明月。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诗人不禁"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由"望"而"思",俯仰之间尽显愁思。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诗人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让我们想象吧。  相似文献   

3.
明月几时有     
面对明月,往事如烟如雾。杜甫有诗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回首成长的历程,有谁能走出那一片永恒而深情的月光呢?孩提时代,我在江苏生活了两年。记忆深处,不是那"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的动人画卷,也不是清丽的小桥流水与古老的亭台楼阁,而是那个驼背的身影和那轮皎洁的明月。  相似文献   

4.
(课前播放《月之故乡》音乐,营造氛围,带学生融入情境。)师:哪位同学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生答。)月与故乡的链接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  相似文献   

5.
记忆这个文化学的核心概念,为日本女性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路径。在日本的明治、大正时代,日本虽然学习西欧的先进文明,却将女性置于此外,仍然以"贤妻良母"为妇德标准来束缚女性。"生儿育女"是日本近代女性作家的肉体记忆,"贤妻良母"则是精神记忆。女性作家在作品里否定社会对其"生儿育女""贤妻良母"的定位,肯定满足自我欲望的"主体的性",以争取女性的肉体解放和精神解放实际上只是一种表象,而深层次的文学内涵则是要重塑女性作为主体的肉体记忆和精神记忆。  相似文献   

6.
<正>一个人也许不该记住荣誉的瞬间,但是我要坦诚地说:这个时刻,这个夜晚会留在我的记忆当中。因为我觉得跟我一起来到这里的不仅仅是我,还有我的故乡,有森林、河流、清风、明月……同时在这里,我要感激一个远去的人——我的爱人,感激他离世后在我的梦境中仍然送来亲切的嘱托,使我获得别样的温暖。这是作家迟子建在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时发表的感言。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段感言时,就被它的质朴真诚打动了。于是,我很快找来了这本书:"清晨""正午""黄昏",  相似文献   

7.
月光饼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  相似文献   

8.
乡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文人骚客都曾抒写乡愁之苦,并形成一个世代传承的精神信仰,去国怀乡,留恋故土,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杜甫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写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睹景思乡,写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马致远流浪异乡,望见夕阳日暮,有感而发,创作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9.
品诗如泡茶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滋味,重在意境。古人曰"草木中人,我心若茶。泱泱华夏古国,乃茶之故乡,茶之始壤,更乃诗之国度,诗之文明古邦。"可见茶与诗早有联系。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他以高度的概括力",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形成精彩的诗  相似文献   

10.
体裁是一个享有特权的对象,它完全可能获得殊荣而成为文学研究的主要角色。体裁作为评价理解和描绘世界的一种领域和范围,巴赫金不仅在狭义的文学背景下看待体裁,而且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中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构建起了他独特的"体裁诗学"理论。从历史之维探寻体裁,从而可以聆听出体裁中曲折的历史回响。巴赫金的体裁理论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体裁的"现代化"使其"总是同时既老又新"。互文性是历史镶嵌入体裁的一种形式。体裁可以洞穿无数的历史波澜,而保存自身的形式。体裁的"创造性的记忆",实际上是巴赫金对体裁在历时之轴上所做的一个生动的比方。  相似文献   

11.
写作与自我     
写作是表现自我的,文中即使不出现"我",也是处处有"我",就像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写作之难,难在它还是一个唤醒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然而这也正是写作的魅力所在。写作,是为唤醒自我以《珍贵的礼物》一文为例,与其说它有高明的写作技巧,还不如说是作者唤醒了自我,唤醒了内心深处那份属于自我的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和心理感受。唐诗带着我扶摇青天揽明月,领着我纵横大漠看落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何等的自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  相似文献   

12.
温馨家园     
正家园,是我们每个生命诞生、成长的地方,是我们的心灵故乡。也许,家园给了你无尽的养分,使得你的心灵丰饶、温厚、美丽;也许,家园让你欣赏到自然景观的美丽,感受到泥土气息的芬芳;也许,家园呈现的朴素的民风民俗让你沉醉不已;也许,家园里质朴而恬淡的人性之美带给你永远的温暖;也许,家园里沉默而厚重的父爱母爱总是让我们泪流满面……且让我们欣赏下面一组文章,看看"家园"给名家们带去了怎样的精神养分。  相似文献   

13.
赏月     
<正>从古至今,月亮一直被人们赋予深厚的感情。诗人李白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静夜之中,将浓浓的思乡之情寄予明月;月下独酌之时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明月当作了对酒当歌的挚友。中秋之夜,东坡居士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之  相似文献   

14.
索兰朵,是意大利南部一个靠海的小城.如果不是看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推荐的"一生必游之地",也许这个太过陌生、有着意大利语优雅婉转发音的词汇就永远不会出现在我的记忆中.<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介绍极有诱惑性:意大利索兰朵有着世界上最美的小岛之一--卡普里,还有最美的海岸--阿玛菲海岸,那两个地方是欧洲的"人间天堂".  相似文献   

15.
肖丽 《考试周刊》2014,(90):27-27
<正>"蟾宫深处,情绵千古",中国颂月亮就像外国颂上帝一样,"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月兔捣药……多少美丽的传说让我们赞叹不已。一、天涯共明月,国人数第一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中国人最爱君子,也很想做君子。"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月代表着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意象,因为"天涯共明月",都想共婵娟,所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女性与母性的  相似文献   

16.
正清代黄宗羲说:"好诗多在月明中。"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多达十六首古诗词出现了"月",品读"月"意象的审美意蕴,有助于我们拓展语文载体的深度,增强认识的立体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抒发绵绵之情思:"我寄愁心与明月"乡愁、友谊和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那高悬空中的皎皎月轮,在每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陪伴着、慰藉着、温暖着孤寂的灵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意象方面,诗人用杨花、子规、明月等来渲染气氛,营造出一个似真亦幻的梦境,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一个"70后",我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文学评论家更遑论"优秀"。这些年来极少做单个文学作品的评论,对私下交好的作家或熟悉的师长辈作家更是如此——一个不好的毛病是,眼高于顶,喜欢批评,容易看到的是坏处,不容易讨好;而逢场作戏又固非本性。因此,不如不写。解决这一"矛盾"的可能途径之一,也许是检讨自己评判作品的"标准"。说到标准,这可能与我接受的学术训练有关。朱晓进教授是标准的"文学史家",他在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讲  相似文献   

18.
离乡与归乡     
人生中有一个永恒的话题:离乡与归乡。离乡与归乡总是结伴而行的,泰戈尔心中的"异乡人"也许正是他心中的"故乡"。游子远行,为的是追求心中的理想,而世事并非总是风调雨顺,一马平川。在遭遇寂寞、适逢挫折时,不免又惦念起故乡。月上柳梢,又总易勾起人丝丝愁绪,待  相似文献   

19.
熊培云 《中文自修》2012,(Z1):80-81
他们站在中国与世界的不同地方发问——为什么我们曾经"热爱的故乡",变成了一个自己不愿回去或回不去的地方?"我刚刚离开我的摇篮,世界已经面目全非。"大约在两百多年前,当夏多布里昂回到湿漉漉的布列塔尼故乡时,曾经这样感慨。因为在那里,作家再也寻找不到"儿时的圣马洛了",小时候曾在船舶的缆索间玩耍,现在港内看不到船;而自己出生时的公馆也已经变成了旅店。故乡,游子梦里的天堂,和作家远去  相似文献   

20.
你读过茹志娟的散文《故乡情》吗?如果读过,你一定会体会到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对自己却无比亲切"的故土之情;也一定神往文中温暖的"梦里故乡"。读了下面的文章,你也许会感到奇怪,题目是《梦里故乡》,写的却是他乡的景、他乡的事、他乡的人,而且所写之事均不在"梦里",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