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群"的教育观念,"敬业乐群"、"修己善群"的提法已经延续了千年。先秦儒家更是形成了初步的群育思想,并逐渐传承下来。近代,严复、梁启超等人相继提出要重视国民的"群育",孙中山更是把群育发展为民国的教育方针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群育一直是隐含在"德、智、体、美、劳"之中。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又开始呼唤重视群育,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群育。  相似文献   

2.
群育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由先秦时期发轫到民国时期发展,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梅贻琦、潘光旦等人的教育主张丰富了群育思想。在这个科技迅猛发达的时代,我国高校人才素质培养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群育思想强调关怀他人、和谐相处,体现了群性的精神,对当代高校人才素质培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群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一直主张敬业乐群、修己善群。民国时期群育被列入教育方针。我国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现行教育目标中仍鲜明地提倡群育。当前,加强群育并赋予其以新的内涵,有助于校正教育上的偏差,丰富教育理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群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它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群育在现代教育中却逐渐在淡化。基于这样的现状,如何重新认识群育并有效地开展群育,这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有鉴于此,本文以课程为切入点,从群育的内涵、意义入手,分析了群育在现代失落的原因,并提出了群育重构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罗辀重主持陶龛校政三十余年,一以贯之地推行群育。他实施“五育并重”、“群育为先”的教学方针。提倡融“生活教育”、“职业教育”、“生产教育”、“自给教育”于一体,处群而教,推行“导生制”,让学生“养成自动研究的习惯”。重视环境熏染作用,主张开门办学,走社会实践的群育之路。罗辀重在二十世纪前期中国乡村教育改革史上留卞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教育之神”。  相似文献   

6.
群育,足称群性教育。是一个历史的、世界性的话题。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便有着丰富的群育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群育的优良传统,将群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为国家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多角度反映了近代教育家罗重从事小学教改30年的成功经验,包括坚持推行无分数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群育”教育、“血性”教育等,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留下了极为珍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8.
梅贻琦德智体美劳群诸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贻琦是中国现代名教育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培养全面的人才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内容包括,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使其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功育、群育各方面均得到发展,成为对国家和社会建设有用的通才。梅贻琦对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的素质及其作用问题,因此,"群育"便被提上了教育的议事日程.这样做的根据,除了事实早已证明,存在于社会成员之间的网络状联系、共识性规范和信任关系既能使行为主体所拥有的德、智、体、美、劳诸素质很好地发挥作用,又能直接帮助他们获取信息和资源外,还在于社会资本理论已为这样做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军人物. 在我国近代体育史上,梁启超曾不断介绍和传播西方体育理念,积极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现代化,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梁启超的体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体育思想以"新民"为终极目标;主张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缺一不可;提倡军国民主教育,推崇"尚武"精神;注重女子教育和平等体育.梁启超的体育思想,不仅是当时救济积贫积弱之中国的"良药",对今天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与教育形态"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不同形态决定着教育的不同形态和范式."和谐社会"是一种实然和应然的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经历着"依存型联合体"、"契约型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三种具有"和谐特征"和"和谐追求"的社会形态,也相应经历着"经验形态的教育"、"技术形态的教育"、"交往形态的教育"三种教育形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努力构建以"科学发展"为取向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发展技术形态的教育,迎接交往形态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学中,"诗可以群"与"诗可以怨"是很难分开的。"怨"是诗人以文学为手段来进行政治实践的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群"的价值伦理,但它受到"止乎礼"的限制,"群怨俱宜"正是这种态度在美学上的表现。而到了晚清,"怨"彻底从"礼"的束缚中暴发出来,以"革命"的激进方式介入到政治实践当中。"革命"成为一种激进的美学态度,而新文学的精神正是那种激进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3.
论媒介权力的来源与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媒介技术造成的“信息落差”是媒介权力的根本来源。媒介权力必须在公众参与下才能得以实现。媒介权力的本质是一种公众权力,是公众委托给“把关人”行使的权力。各种社会权力向媒介渗透,使媒介权力呈现出不同的面目,但作为公共权力的内核是没有改变的。媒介权力具有两重特性:即工具性和社会性。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为凸现媒介权力的社会性创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在东西方的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属性一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在西方,随着经济生活中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变迁,教育表现出"私益性"、"公益性"与"准公益性"的变化。在中国,建国以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教育的属性也不断地从"公益性"向"准公益性"方向变化。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期,要促进教育的发展,必须协调好国家、市场和教育三者的关系,建构为教育服务的宪制政府、服务政府、有限政府,培育为教育服务的有序市场,促使教育成为"第三部门"。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具有学历教育、社会职业培训和生产性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十二五"期间要功能拓展。学历教育要搭建两路"直通车",社会大培训要服务"条""块"两类人群;生产性社会服务要形成校企互动的"双赢"机制。要用大职业教育观给"三大功能"融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填鸭式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校园问题和教育危机.80年代初,日本进行了"宽松教育"改革,倡导创造轻松宽裕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生存力".但PISA2003、PISA2006两次测试中日本学生成绩的下降使"宽松教育"成为众矢之的,对于学生学力下降的批判层出不穷.2008年,文部科学省的政策由"宽松教育"转向"去宽松教育"."宽松教育"确实有其问题所在,但学生学力下降不应完全归咎于"宽松教育".对"宽松教育"和学生学力下降的考量,要站在客观的角度,考虑不同群体的阶级立场与教育的系统性;也要考虑整个社会的时代背景与民族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在本质上属于育人活动,教学双方以知识文化为授受内容。从社会生产的过程看,这种授受内容正是一种服务产品,且具有商品属性。至于在现实层面要不要让其成为商品,如何让其成为商品,更多地取决于主体尤其是政府的选择问题。但是,我们不应该说"教育的商品性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应该说"高等教育具有商品性,但义务教育不具有商品性",也不应该说"高等教育具有商品性,但不能商品化"。  相似文献   

18.
结合陶行知的“生活德育论”理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第五章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中标题二“社会公德”为例。结合学生日常行为及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引用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对幼儿的社会领域要求,强调学前教育学生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以及在道德修养方面“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与陶行知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德育论观点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职教育出现伊始即面临生存困境,为了摆脱困境、确立地位,不断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解决合法性危机和社会认同问题。刚出现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虽是“本科压缩饼干型”,但通过“象牙塔”与“社会”的第一次交叉解决了当时的生存问题;大量兴起之后,高职教育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交叉,建立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确立了高职教育的独立身份;占据半壁江山之后,高职教育再次通过“技能”与“人文”的交叉,引进了通识教育,建立起一种“通、专、实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破解了在高等教育内部的认同感问题。为了给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环境,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将往“大交叉”方向迈进,即实现学科交叉、部门交叉和区域交叉。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展开论述,并对小学教师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各项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文中还提出了对于"素质教育"的涵义的独到见解。认为人的"素质"就是人的"一般能力",而人的"才能"则是人的"特殊能力",一个人的"素质"由"本能"与"智能"构成,本能应该是先天的生物性能力,智能则是由后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