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罗辀重关于“血性”道德人的培养,进行过深刻的理论探讨和积极的实践探索。“服务之人生”的培养目标、“信”与“义”的培养内容、“教育爱”的培养原则和“共生活”的培养途径,无不体现着罗辀重的德育理念与德育实践的独特性,能给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罗辀重以"服务之人生观"为师范教育的道德目标,要求师范生养成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人生观,这体现的是"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罗辀重揭示了当时师范教育的缺陷,提出变革师范教育的环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师范生的"服务之人生观"。罗辀重关于师范教育的道德价值问题的探讨,能给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变革以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罗辀重以"教育爱"的人文情怀融入德育,谋求实现儿童"未来的可能的价值"和"人类要生长的价值"。在罗辀重的德育理念和实践中,"教育爱"具有垂范性、生活性、原则性和系统性,致力于帮助儿童,注重循循善诱,加强亲切指导,让学生学会施爱,促进儿童"血性"道德人格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一、罗辀重与陶龛学校 罗辀重,湖南湘乡县(今属娄底市)人,名春驭,生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父亲罗申田,清末翰林,1901年秉承遗志,就私塾设陶龛小学,作育人才。曾任驻西藏左参赞大臣,佐理军务,遭奸佞钟颖诬陷,殉难伊犁。其后,罗辀重只身入藏收父遗骸未果,回湘乡主持陶龛学校。  相似文献   

5.
一、罗辀重与陶龛学校 罗辀重,湖南湘乡县(今属娄底市)人,名春驭,生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父亲罗申田,清末翰林,1901年秉承遗志,就私塾设陶龛小学,作育人才。曾任驻西藏左参赞大臣,佐理军务,遭奸佞钟颖诬陷,殉难伊犁。其后,罗辀重只身入藏收父遗骸未果,回湘乡主持陶龛学校。  相似文献   

6.
日前,从泰国曼谷传来喜讯:娄底市教科所历史教研员、中学特级教师佘国纲的论文《罗车舟重基础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荣获第六届国际华文教育论坛暨华人教育家成就特等奖,这标志着罗辀重的教育思想开始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从5个方面追述了血性的渊源;分3个层次阐述了血性的内涵;综述了罗辀重培养血性的手段和方法;勾画了罗辀重实残血性的光辉一生;充分肯定了血性的积极意义,也如实地指出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前期,有“教育之神”誉称的罗辀重埋首湖南乡村,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实施“群、德、体、智、美”五育并重的“素养教育”,在一个局部范围内成功地实现了近现代“教育的革命”。他的“素养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至今鲜为人知。研究、宣传、推广他的素养教育,对当今我国的素质教育和世界教育的改革,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多角度反映了近代教育家罗重从事小学教改30年的成功经验,包括坚持推行无分数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群育”教育、“血性”教育等,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留下了极为珍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群育观念的复兴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降,严复、梁启超等人"群"观念的提出,旨在唤起国人的"合群"意识,以达到保国保种的目的.孙中山、蔡元培等人的教育主张奠定了民国时期群育列入教育方针的基础,梅贻琦、罗輈重、潘光旦等人的教育主张丰富了群育思想.当前,德育含义太泛,实际上是弱化了德育,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群"和中国近代提出的群育思想继承发扬,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1.
罗辀重和他的素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永卿 《湖南教育》2004,(24):18-19
名家小资料罗辀重(1889~1950),名春驭,湘乡县白露湾(今属娄底市娄星区西阳乡)人,出生在世代书香之家。1911年,接掌陶龛学校。1914年自费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师从杜威,专攻儿童教育。学成回国之后,他谢绝高官厚禄,倾家兴学,发展先人创办的陶龛学校。他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埋首乡村教育30年,被人们誉为“教育之神”。教育思想要点革命必先革心,救国必先救人“群、德、体、智、美”五育并重素养教育“血性”校训旬日教学制学校家庭社会一体教育法“愉快教学,教学愉快”的无分数教学“解放儿童,尊重儿童,信任儿童,服务儿童”的“学生自治”  相似文献   

12.
罗辀重主持陶龛校政30余年,他的素养教育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教,二是育。他在陶龛学校实施的素养教育之教学,无论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还是在教学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与当时的其他学校相比,均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从创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的、平等交流的亲密探究关系,教材编写必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3.
记者:“北有行知,南有陶龛”。半个世纪以前,教育之神罗轿重创办的陶龛小学为我国乡村基础教育树立了典范,娄星区成为他推行血性教育的实验田。近年来,娄星区教育百花争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成人教育声名远播,受到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普遍关注。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娄星区教育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4.
群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它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群育在现代教育中却逐渐在淡化。基于这样的现状,如何重新认识群育并有效地开展群育,这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有鉴于此,本文以课程为切入点,从群育的内涵、意义入手,分析了群育在现代失落的原因,并提出了群育重构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群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一直主张敬业乐群、修己善群。民国时期群育被列入教育方针。我国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现行教育目标中仍鲜明地提倡群育。当前,加强群育并赋予其以新的内涵,有助于校正教育上的偏差,丰富教育理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群育,足称群性教育。是一个历史的、世界性的话题。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便有着丰富的群育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群育的优良传统,将群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为国家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彭莹 《当代教育论坛》2006,(15):135-136
(一)群育的内涵群育(mass education)即“群体适应性教育”,是指为建立和谐的人群关系而培养受教育者的群体适应精神和能力的教育。群育旨在促进个人的群化和社会化,培养对己对人都有利的社会行为方式与行为特性,使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适应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过和谐的社会生活。早在18世纪中期,卢梭就十分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培养,强调通过教育培养和发展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内在品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群育思想在欧洲逐渐兴起,当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倡导社会本位,主张教育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去发展个性,教育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群性,…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与“做人”并重,朱自清还根据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从教育、“群育”、经典教育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使这一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化和明确化,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9.
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学记》的群育思想有鲜明特色,其内容主要体现于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化过程中如何与人和睦相处,以达到修业进德的目的。其重视“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群育思想独具价值,在强调“学会做人”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在国家教育方针中应明确提出“群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群"的教育观念,"敬业乐群"、"修己善群"的提法已经延续了千年。先秦儒家更是形成了初步的群育思想,并逐渐传承下来。近代,严复、梁启超等人相继提出要重视国民的"群育",孙中山更是把群育发展为民国的教育方针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群育一直是隐含在"德、智、体、美、劳"之中。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又开始呼唤重视群育,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群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