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锚定新时代劳动形态的变化,构建劳动育人新生态。采用社会系统动力学和系统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生态系统。研究发现,新时代必然劳动向自由劳动过渡的窗口期已经到来,劳动教育应该从必然劳动育人向自由劳动育人转变。重塑高校劳动教育生态需要培育初始劳动的原动力。劳动目标导向、初始劳动信心、劳动人际交往、劳动价值体认有助于形成内驱力。高校目标不清晰,缺乏新思路新招法,校企脱钩、劳育分离,难以形成劳动育人新动能。建议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三全”劳动育人,回归大学办企业;健全考核评价和法律保障制度,肯定劳动成果,提升劳动期望,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聚焦与泛化相结合,构建合作共享、自主开放的劳动育人新生态。  相似文献   

2.
谢秋虹 《福建教育》2023,(31):34-35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作为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实施劳动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实现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园根据园所实际情况,采取了系统的策略,包括: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制订教育目标和内容,教育实施过程中注意内容有效衔接,运用多元评价方式等。幼儿园应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劳动教育,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育人目标的共通性、育人资源的共享性、育人方式的共同性和育人成效的共生性,将劳创协同从培育共通教师团队、设置共同育人目标、整合育人平台载体、构建共生评价考核指标等方面着力,构建高校劳创协同机制,有助于贯彻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是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4.
李欢欢 《江苏高教》2021,(11):39-44
劳动教育是中国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高校劳动教育的方针与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关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梳理,揭示了建党百年来中国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变迁的五个主要历史阶段,表现出以下特征:从教育的内涵而言,表现出从狭义的"小劳育"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劳育"的过程;在教育的功能定位上,经历了从培育大学生生产劳动技能提升到劳动素养培育的功能定位;就教育立场来看,经历了从社会本位、政治本位,再到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并重的全面育人取向.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百年嬗变给高校的启示:超越劳动技能培育为主的"小劳育",走向关注劳动素养的"大劳育";超越高校单一劳动课程,形成立体化、全方位高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格局;超越"专长"的技术教育,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劳动教育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校劳动教育是打造社会劳动新风貌的重要手段,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主要面临劳动价值观念淡化、劳动教育内容模式固化、劳动教育实践形式有限、劳动教育美育引导欠缺等现实困境,影响了高校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价值实现。基于此,高校应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劳动观、坚持劳动教育的内容创新、注重劳动教育的形式扩容、提升劳动教育的美育引导,以期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向同行、相互融合,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内容和资源上具有内在关联性,因此,实现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深入探讨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提出构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的大思政四维平台,搭建校、地、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为高校构建"三育融合、三位一体"的融合育人新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为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针对当前高校劳动教育流于形式、与“德智体美”四育融合不够、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本研究从方法论视角出发,提出了构建全新育人体系、做到因材施教和创新方式方法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载体和关键环节。为全面加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探究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意蕴,从课程学科地位、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机制角度分析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建议提高劳动教育课程在高校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全过程系统管理工作,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全方位科学评价方法,为高校进一步完善育人体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加强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要求,是转变育人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质量要求,是落实"五育"并举、促进新时代全面发展教育的育人要求.各地深入实施劳动教育,要基于地方劳动资源特色,探索地方化的劳动教育实施策略.黑龙江省大力推行"五色"劳动教育,构建行政与业务"双轮驱动"+"四级联动"的网格化协同实施机制;健全"三支队伍",打造"双师"互聘共享制度优势;建立百所多样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健全指向劳动素养的多元立体化评价标准;打通学段学科壁垒,整体设计"有效融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考核体系,高校招考制度改革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除了继续将内容改革作为重点外,高考与招录制度改革须从多个视角入手,如试行分层、分类高考,打通各类、层教育形式间的通道;遵循经常性考核原则,实施多元化录取标准;实行高考组织与实施的独立化,以及加强高校招考的人性化管理等。  相似文献   

11.
汪丹 《天津教育》2022,(3):126-128
<正>众所周知,劳动教育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承担着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的任务,更是五育并举实施的良好载体,将五育并举在劳动教育中实践,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更大的积极作用。因此,文章将对全面育人与五育并举进行简要阐述,并提出全面育人导向下五育并举在劳动教育中的实践策略,旨在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全面育人观念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数字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路向,教育过程的智能化与便利化、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弹性化、教育环境的泛在化、教育评价的多样化逐渐丰富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存在教师主导面临数字技术的挑战、数字元素与劳动教育融合不足、劳动教育的时空环境边界模糊、多元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滞后等问题。高校亟须坚定劳动教育育人目标、兼顾技术和人文的双重作用、搭建数字和劳动教育合作的桥梁、统筹实施线上线下劳动教育、构建新型劳动教育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3.
许静婷 《知识文库》2023,(19):182-185
<正>新时代强调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高校立德树人、国家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博雅教育理念下,探寻劳动教育与其目标和内容的相似之处。为解决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地位低下、价值缺失、体系模糊的问题,提出发挥劳动教育育人价值、整合劳动教育优质资源、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建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不仅强调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高校立德树人、国家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青霞 《青海教育》2023,(12):46-47
如何融“教育”于“课程”,通过劳动课程的深度实施来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是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通过对西宁市中小学进行现状调查,针对问题与困境,从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提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5.
宋维华 《中国教师》2009,(24):19-20
<正>目前,高师院校职前外语教师培养的标准和教师教育的内容没能与新课程实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师范外语教育体制和模式已经严重滞后,职前外语教师教育理念、科研意识和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急需改革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实践育人导向具有内在一致性。坚持实践育人导向,发挥实践育人对劳动教育的适应性和引领性,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而言,实践育人发挥着完善、发展、成长与生活的应然导向。其中,完善导向即丰富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内涵;发展导向即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成长导向即促进学生在自我实现方面的成长;生活导向即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回归生活视域。然而,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实践育人导向的缺失造成了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定位模糊,劳动教育的实施力度不足;偏重劳动教育结果,淡化过程性体验的功利性导向严重;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薄弱,文化育人缺失;缺少实践理性的指导,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等。推动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导向的复归,需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本质,加强课程建设和学科渗透;推动学校文化机制建设,营造回归实践的劳动教育氛围;把握实践育人的应然导向,注重劳动教育的体验性和过程性;坚持实践理性的引领,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深度。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发挥实践育人价值的重要平台。本研究在探析大学生"三下乡"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依托高校实践案例提出"三下乡"常态化实施的优化建议,通过特色活动品牌化、实践内容专业化、队伍结构多元化、校—政—企合作常态化等途径,不断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和长效性。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为指引,促进高校育人体系建设,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8.
人才促进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教育应当成为当下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是适应高校教育发展内在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师范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要在高师教育中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顺应时代潮流,策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呼唤;优化育人环境,搭建师范生成才平台;改革评价机制,提升师范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劳动教育是全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具有提升精神品格、提高实践能力、推进人的社会化发展等独特的育人价值。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场域中,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着目的工具化、课程边缘化、实施形式化和同质化、评价单一化等异化倾向。为了充分发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本真育人价值,实现适然回归,必须纠正工具化目的,回归劳动教育的育人本位;摆脱边缘地位,构建系统多元的劳动教育课程;提升教育意蕴,创造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实施形式;完善评价体系,探索过程本位的增值性劳动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劳动价值观的合格大学生的基本途径,但目前劳动教育现状并不理想.厘定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内涵及价值,分析了社会、高校、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高校主体主导—家庭教育支持性—社会环境支持性—大学生个体特性"等四维高校劳动教育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4项、三级指标34项,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解决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的问题,丰富了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效果评价方法和工具,能够有效指导高校劳动教育实施,助力形成"高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