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大自然中,动物个体发育的方式多种多样。许多动物的受精卵不直接发育为成体,而是先发育为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幼体,再由幼体发育为成体。如果成体与幼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差别很大,这种个体发育方式称为变态发育(也叫间接发育)。相反,成体与幼体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没有差别,则叫做直接发育。动物变态发育种类繁多,最熟知的是昆虫和蛙的变态发育,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华大蟾蜍生活习性及人工养殖场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大蟾蜍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其个体发育过程有变态现象,抱对、产卵、排精、受精过程、受精卵的孵化及蝌蚪的生长发育过程都必须在水中进行,成体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可水陆两栖,怕低温,气温过低需要冬眠.蝌蚪期食性是由植食性向杂食性转变,到大蝌蚪期以后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同时由摄食静态饵料转变为捕食动物性活饵,因此在人工养殖选择养殖场地时,应根据中华大蟾蜍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等件的要求选择场地,以使建造的养殖场有利于中华大蟾蜍的生长繁殖,并能获取最大的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3.
用凯氏定氮法(Kjeldahl)和索氏抽提法(Soxhlet)分别测定中华大蟾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结果表明:在蛋白质的测定中,成体组织中肝脏组织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肌肉组织、皮肤组织次之;不同生活史时期的蛋白质含量比较中,大历期蝌蚪最高,小历期蝌蚪其次,幼蛙最低。在脂肪的测定中,肝脏组织含量最高,而皮肤组织的含量高于肌肉组织中的含量。研究结果为中华大蟾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将中国广布种中华蟾蜍作为研究材料应用于发育生物学实验教学中,介绍发育生物学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的教学环节,以及中华蟾蜍的优势所在。通过实验教学的探索,认为中华大蟾蜍是一个良好的发育生物实验教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一般分为两个时期,胚胎发育时期和胚后发育时期,前者指从受精卵逐渐发育成胚胎的发育时期,后者是指胚胎从卵膜孵出或母体出生后直到成体死亡时期。胚后发育又有变态发育和直接发育两种形式,有些动物幼体的形态构造和生活方式,与成体显著不同,在变为成体的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变化的,称变态发育,如蛙类和昆虫等。反之,称为直接发育,如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系统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区气候特点适合人工养殖中华大蟾蜍.而人工养殖中华大蟾蜍的技术要点主要是场地的选择与建设,种蟾蜍期、蝌蚪期、幼蟾蜍期、成蟾蜍期的饲养管理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等.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安徽滁州琅琊山北草蜥(Takydrom us septentrionalis)、蓝尾石龙子(Eum eces elegans)和蜓(Sphenom orphus indicus)主要贮能部位水分含量和能值。研究结果显示:三种蜥蜴成、幼体肝脏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北草蜥、蜓幼体躯干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成体;蓝尾石龙子躯干水分含量在成、幼体间无显著的差异。幼体躯干水分含量大小顺序为北草蜥、蜓、蓝尾石龙子;成体躯干的水分含量表现为北草蜥显著高于蜓和蓝尾石龙子。北草蜥成体躯干、脱脂躯干能值显著高于幼体;肝脏能值、脱脂肝脏能值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蓝尾石龙子成幼体的躯干能值、脱脂躯干能值、肝脏能值、脱脂肝脏能值均无显著差异;蜓成体的脱脂躯干能值显著高于幼体,但成幼体的躯干能值、肝脏能值、脱脂肝脏能值均无显著差异。北草蜥成体腹脂肪体的能值显著高于幼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作者于1992年春末夏初对济南市郊直翅目昆虫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讨论了直翅目昆虫成体及幼体与其选栖生境、生态习性(湿度)之间的关系及各个种的相对数量级。结果表明:春末夏初济南市郊直翅目昆虫计26种,分隶于2亚目,5总科,11科。其中以成体越冬计3种,多数种类以卵越冬,计23种;不同生境中同种直翅目昆虫幼体发育速度不一致,在济南市郊内表现为不同龄期的同一种类可同时捕到,共计8种其数量级为“极多”或“多”,可视为济南市部优势种,对其中能够侵入农田的大中型植食性种应进行必要的预报和防治。  相似文献   

9.
虾蛄的解剖     
虾蛄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口足目(Stomatopoda),穴居生活于沙泥质的浅海或珊瑚礁中,在海滨潮间带低潮线附近也有分布。初夏繁殖,雌性个体抱卵孵化,孵出幼体到水中,经一系列幼虫期发育成为成体。虾蛄主要产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我国  相似文献   

10.
唐思贤 《生物学教学》1999,24(9):48-48,F003
两栖动物属于脊椎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在整个生命进化的历程中,动物界经历了从水生到陆生的漫长过程,两栖纲正是一类最早从水中登上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在两栖类的生命周期内,它的卵没有保护装置(无羊膜卵),幼体呈鱼形,无四肢,在水中用鳃呼吸,幼体经过变态,它们的某些幼体器官出现萎缩,而变态成为能在陆地生活的成体。两栖类的成体具有五处(指)到附肢,以肺呼吸为主(它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功能,为水生生物的特征)。这些结构为两栖动物到陆地活动创造了必备的条件,但它们还不能真正离开水,原因是表皮角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几种生态因子对大蟾蜍中华亚种蝌蚪生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Justus von Liebig的law of the minimum和V.E.Shelforal的law of tolerance对大蟾蜍中华亚种的蝌蚪在其他相同适宜条件下,处于不同pH、温度中进行单因子探索。结果表明:(1)PH为6—8是最适区,5—6、8—9之间是适宜区,10以上、3以下是不能生存的最大、最小耐受限。(2)温度5℃以下和35℃以上为不适区,5—10℃和35—36℃为适宜区,10—35℃范围内为最适区。  相似文献   

12.
大蟾蜍属于变温动物,其体温受到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本文从气温、地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等方面,对大蟾蜍的体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以便对两栖动物,特别是无尾类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长春近郊伊通河沿岸花背蟾蜍繁殖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背蟾蜍是我国分布较广的两栖类动物,具有重要的医用经济价值和较为宽广的饲养前景。目前,有关花背蟾蜍的报道较少,通过对花背蟾蜍繁殖行为进行实地观察,可以为人工饲养花背蟾蜍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4.
报道浙江丽水三岩寺区域4个无尾两栖类物种(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虎纹蛙、镇海林蛙)的4例繁殖期非正常抱对现象,包括多重抱对(1只雌性和3只雄性,虎纹蛙)、从腹部抱对(镇海林蛙)、2只雄性抱对(虎纹蛙)、不同物种之间抱对(雄性黑眶蟾蜍和雌性中华大蟾蜍)等。影响非正常抱对的因素可能包括成年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化学信号(性激素)和被抱对个体的行为反应等。无尾两栖类非正常抱对现象为我们研究无尾两栖类的繁殖行为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应用电生理方法观察了不同浓度的酒精对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幅度、持续时间及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酒精溶液浸泡蟾蜍坐骨神经干10min,低浓度(1%、2%、4%)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中、高浓度的酒精溶液(6%、8%、10%、129/6)使动作电位的幅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随着酒精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变慢,和对照组相比,10%的酒精溶液使其显著减慢(P〈0.05);12%的酒精溶液使其极显著减慢(P〈0.01)。随着酒精溶液浓度的升高,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有缩短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酒精溶液对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nch)肝脏胚后发育的特征.结果表明:花背蟾蜍的肝脏在胚胎前期开始发育,后逐渐完善.第26期肝细胞索已形成,血窦腔较大.第28到30期肝细胞的数量增加,肝细胞体积增大,血窦体积减小.第32期肝细胞排列较规整,细胞内出现空泡.第34到37期肝细胞排列致密,细胞的空泡逐渐增加,小叶间胆管和小叶间静脉清晰可见.第39期与成体很相似,肝小叶较易区分,肝细胞索排列规则,肝细胞内空泡消失.表明花背蟾蜍肝脏胚后发育的特征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7.
成人公共英语教学要遵循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走素质教育之路。成人公共英语教学应采用分级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