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张小刚著《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由甘肃教育出版社于2015年8月出版。这是一部关于佛教传播过程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佛教圣迹、灵异感应事迹以及各种瑞像图即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的专著。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图像考证,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按照图像来源的地域划分和类别,对敦煌佛教感通画中天竺、西域、汉地等地区的各种图像进行了考证,分别介绍这些图像的内容,探寻图像的文献依据,分析图像的特征及变化。中篇为综合研究,包括第四章至第七章,对敦煌瑞像图的通式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佛教文献为依据,指出敦煌藏经洞佛教文献对中古佛教研究的意义;介绍了敦煌佛教文献研究的现状,以及敦煌佛教文献对佛教研究的启示,特别论述了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佛教的独立发展及其意义。同时还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图像证史"的理论与方法,在前人对敦煌世俗佛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唐宋时期敦煌供养人画像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供养人画像为中心,就其反映和记录的敦煌世俗佛教,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供养人画像与唐宋敦煌世俗佛教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佛教在全国有着重要地位,但事实究竟如何?本文通对当时敦煌僧尼人口与全国其他地区僧尼人口的比较,来探讨敦煌佛教在全国的真实地位,并分析造成人们对当时敦煌佛教在全国地位认识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年底,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策划一套"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拟出版从事丝绸之路研究、敦煌学研究的浙江籍学者和在浙江工作的学者的论文选集,丛书第1辑10册已经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敦煌研究院浙江籍学者王惠民研究员所著《敦煌佛教图像研究》一书。王惠民研究员自1984年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后,从事敦煌石窟、敦煌文献、敦煌史地研究,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6.
李亚 《培训与研究》2009,26(11):45-47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7.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对佛教的扶植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8.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感通哲学"或"感通的形上学",以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易传》的阴阳之思为思想资源。唐君毅的感通思想缘于对当今人类生存处境最深层的回应,是宋明理学发展的自然结果。这一思想具有基础性、融摄性、超越性、次第性、历程性和方向性特质。唐先生通过感通之理,深入系统地探析哲学史内部的问题、环节、脉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马德,王祥伟著《中古敦煌佛教社会化论略》,于2010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资料,以敦煌石窟、敦煌文献和敦煌僧团、敦煌民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它们的社会性质、社会活动、社会内容、社会功能、社会作用、社会意义等各个方面,深入探讨古代敦煌石窟佛教的社会化性质及其发展,敦煌佛教界(僧团)的佛教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性质及其演变,敦煌历代统治者、达官显宦、豪门贵族及平民大众的各类佛教对敦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感通哲学”或“感通的形上学”,以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易传》的阴阳之思为思想资源。唐君毅的感通思想缘于对当今人类生存处境最深层的回应,是宋明理学发展的自然结果。这一思想具有基础性、融摄性、超越性、次第性、历程性和方向性特质。唐先生通过感通之理,深入系统地探析哲学史内部的问题、环节、脉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敦煌文书面世后,改变了国外汉学的研究面貌,对文书中大量佛教文献的研究,是敦煌学与汉学研究的特色。本文对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综述,兼及探讨国外敦煌学与敦煌佛教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古代敦煌地区的佛教信众在实践家庭伦理、处理父母与子女现世与来世之间关系的过程中,遵循着佛教家庭伦理中父慈子孝、知恩报恩的基本伦理关系,并将其作为佛教信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文献大量记载的子女对父母实现孝行的方式和特殊社会环境下的父子关系,为敦煌佛教的发展赋予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敦煌歌辞是魏晋六朝以迄隋唐五代乐舞流行的产物,也是唐代歌辞的一部分。而敦煌佛教歌辞在敦煌歌辞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是敦煌歌辞的主体。由于佛教在对广大民众的教化过程中十分注重声乐的作用,佛教与歌辞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敦煌佛教歌辞的调名较多地采用民间乐调,形式多为长篇联章,内容重视铺叙,并表现出较强的音乐性。从敦煌佛教歌辞对民间流行的俗曲乐调的大量应用来看,唐代佛教教化的对象重在民间。  相似文献   

14.
台湾学者郑阿财教授长期致力于敦煌学研究,成果颇丰。2010年,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了他的专著《敦煌佛教灵验记研究》。全书分绪论、分论、专论三部分。绪论对敦煌佛教灵验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令狐氏是敦煌大族之一,自汉代徙入敦煌后逐渐成为儒学经术世家。北凉灭西凉后,令狐氏开始为人抄写佛经,接触佛教,由以儒术传家的传统大族转变为儒释兼通的新型大族。北朝时期,令狐氏在官方佛教写经中起着主导作用,且信仰佛教,与佛教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一切很好地反映了汉晋北朝时期敦煌大族与佛教的关系情况。  相似文献   

16.
佛教经典的世俗化,是唐宋敦煌世俗佛教极其重要的内容和特点之一。因此成为认识和研究敦煌世俗怫教十分重要的内容和途径。唐宋敦煌佛教经典的世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经典范围的宽泛化;2.价值功用的世俗化;3.传播手段的大众化。以上三点,形成了敦煌世俗佛教经典及其使用和流行的特殊体系。之所以说它特殊,是由于它大大突破了正统佛教的经典范围、使用目的和传播方式;促使佛教经典进一步贴近人生,进一步面向世俗,进一步靠拢社会;冲出了佛教经典超脱世俗的藩篱,赋予佛教经典新的活力。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了佛教经典…  相似文献   

17.
地藏信仰与地藏图像是佛教思想与佛教美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敦煌画中有初唐至宋、西夏时期的地藏图像约140幅,本文主要对中唐以后敦煌地藏图像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有学者对敦煌第428窟卢舍那佛法界图像的尊名提出异议。敦煌现存此类图像十余幅,本文认为此类图像就是卢舍那法界像,对这一图像在我国的发展和演变作了探讨。并认为敦煌卢舍那法界图像经历了一个兴起、盛行和衰落的过程,这一图像在敦煌的兴衰,在洞窟的绘置,与一定时期的佛教思潮以及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敦煌佛教曲子词的几种调名源流及其歌辞在敦煌写卷中的保存状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辨,进而认为体制短小的民间曲子词并不适合传达佛教思想,这也是佛教很少直接引用曲子词调名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指出敦煌佛教曲子词的主体是拟调名和失调名者.  相似文献   

20.
敦煌遗书中关于佛教的资料,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左右、我们称之“敦煌佛教文书”。从记年题记看,敦煌佛教文书最早的是西凉建初元年比丘德祐等所写《十诵比丘戒本》(S.797),最迟为宋初至道元年敦煌灵图寺僧道猷所写《往西天取经牒》(北图4号背面),中间延续了六七个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