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一般认为,近代中国的学制变迁,与其它政治经济诸层面的变化一样,是域外观念冲击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产物。这种解释大体上成立,但部分地掩盖了制度生成的内在原因。20世纪30年代人们在“社会教育学制化”讨论过程中,“域外观念”与中国传统却有着复杂纠葛,集中表现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关系上,形成了互不妥协的三派主张,社会教育学制化建构最终失败。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制度化的这一段曲折历史揭示了近代中国教育体制转型的复杂,表明了教育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微妙关系,制度的移植和生成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本土传统的一个筛选和培育过程。  相似文献   

2.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以及与其相近、相关的各种教育关系之争,是近代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教育大讨论,引起众多教育家以及教育学者的关注,留下了大量的富有启发性的言论和教育观点。社会教育与各种教育关系之争,源起于国外各种教育思潮的影响以及学习外国教育的失望,肇始于国内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具有深刻的教育思想渊源与教育制度探索的背景。这些争论“话语”具有丰富的教育学价值与教育史价值,为探索适应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价值的教育学思想体系、话语体系以及制度体系,为书写中国近代国民教育史,留下了宝贵的本土经验。  相似文献   

3.
雷沛鸿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革新家,他指出旧中国教育的症结在于“偏枯”“空虚”“点缀门面”并结合国情、省情逐步探索出“国民基础教育-国民中学-国民大学”这一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为我国教育的中国化、民主化、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社会教育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在学习西方教育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国情与民情的实际状况,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日本特色的教育理论与事业。近代,日本的社会教育主要指学制系统以外有组织的各种教育形式。它以全民为教育对象,以提高民众智能、教养国民,改良社会和促进国家主义为宗旨。同时,以其众多的社会教育机构、设施,社会教育团体与活动,广泛存在于民间,满足和拉动着全体国民对教育的需求,和学校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国家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中国近代三部学制的交替出现,既是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列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同时又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实际进程先后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因而,认真研究中国近代学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中国学制近代化的历史经验教训,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学习和了解西方教育制度,最初主要是经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式学校教育制度是随着科举制的改革和废除应运而生的。它既已不再属于旧的封建教育体系,但也很难说就是一种纯粹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而是介于“新”与“旧”之间,兼有近代和中世纪双重特征的一种教育制度。后来的比较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制度,正是由这种新旧合一、中西混杂的特殊“过渡型”学校教育制度演变而成。本文拟通过具体剖析清末苏州学制演变,为把握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学校制度的流转变迁提供一个典例,并借以深化我们对中国近代国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学制建设经历了一个由《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中的“实业教育” ,被《壬戌学制》中的“职业教育”所取代的过程。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 ,不仅仅是称谓的变化 ,而是有其更深刻的精神内涵。它是教育民主化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铸就的结果 ,是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麾下的产物。一、《癸卯学制》中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将实业教育纳入学制系统并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推行是在 2 0世纪初。 190 4年 1月 ,颁布了由张之洞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完善且实行的学制。该学制正式确…  相似文献   

8.
试述张之洞对外洋近代学制的认识过程孟旭张之洞对近代中国教育的最大贡献是主持制定了“癸卯学制”,变革了持续两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大力加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而张之洞对外洋学制的认识过程不仅为他建立新学制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的一段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民教育体系中是否已经包涵幼儿教育,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应有之义,理由是: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在现行的学制系统中,起始阶段就是幼儿园教育。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社会教育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民国初年,在蔡元培的提倡和支持下,我国近代社会教育在教育行政、学制系统、人才教育观、社会教育设施和实践等方面,相比于辛亥革命之前有了更大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民族院校在其5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特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各专业人才,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民族院校是新建民族本科院校的头等大事.从一名新建民族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的角度,谈如何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自身建设,把握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为学校发展和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Since the early 20th century, numerous scholars have proposed theories and models describing, interpreting, and suggesting the development paths countries have taken or should take. None of these, however, can fully explain China’s efforts, mainly through education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to modernize itself and foster a modern citizenry since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is article traces and examines these efforts through a reflective and critical analysis of such public texts as official policy documents,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related commentaries, and reveals three major findings. First, China’s leaders have advanced different views of and approaches to development and citizenship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domestic and global contexts. Second, the Chinese state determines China’s development course, defines its national identity and citizenry, and selects its nation-building curricula. Third, the Chinese state’s growing desire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an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globalized world in the 21st century mandates an important education mission that its citizenship education be politically and ideologically open and accommodative, and help students develop global, national and local identities and function as active, responsible citizens of a multileveled, multicultural world. This article furthers academic understanding of how China’s education responds to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demands and shapes students’ multiple identities in a global age.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新时期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体系,根据国家政策性文件,结合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现状,揭示了新时期产教融合的内涵及要求。通过借鉴国外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政府、高职院校与企业职责及义务出发,提出了与我国新时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教融合深化方式,通过政府、高职院校与企业多方联动,培育出能够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具有当代意义的教师资格制度开始萌芽,90年代中期初步建立,进入新世纪开始实质性运行与发展,今天的教师资格制度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标志。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发展的历程虽短暂,但却呈现出不断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提供基础保障。回顾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历程,需要理性地认识和看待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如学历标准要求低、考育分离、师范生参加“国考”等,也要理性把握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意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借助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的改革,迎来了深化发展的新契机,也开启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教育体系的新征程。实现师范生“教育专业性”和“学科专业性”的双提高,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的实践性,对教师资格进行细致地分类分级,探索教师资格认证机构的多样化与专业化,以及加强教师资格制度改革中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等成为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5.
海洋教育是日本海洋立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开展和深入推进海洋教育,形成了涵盖学校海洋教育和社会公众海洋教育的相对完整的海洋教育体系。日本社会公众海洋教育形式多样,主体多元,从活动主体和内容上划分可分为社区开展的海洋教育、民间自治团体发起的海洋教育、大学开展的社会公众海洋教育、在职人员海洋教育以及社会机构开展的海洋教育。作为海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社会公众海洋教育呈现出紧随国家战略、民间主导与政府协助、教育目标群体以中小学生为主、广阔性与深度性兼具、全民性与终身性结合的特点;有效唤起了国民的海洋意识、增进了海洋从业者的海洋技能、促进了国民海洋素养的提高,并推动了海洋教育联合体与相应组织机构的成立。  相似文献   

16.
各国并不存在完全一致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普世模式。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体现现代大学特性,存在有大学自治与自主办学、教师权力与学术自由、民主管理与社会参与等共有特性。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要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政治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但是,同时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遵循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体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共有特性。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快速发展的辉煌历程。70年间,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国家民族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学习借鉴、融合创新,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服务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双一流"建设为战略载体,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步伐,推进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公益性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应该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中国的现实国情与高等教育的功能体系决定必须把公益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确保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大学自身必须彰显本色和强化责任,同时也亟待社会的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19.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球视野、登高望远,更要立足国情、脚踏实地。通过国际前沿观察,把握世界教育信息化的最新潮流与走向,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提供有益启示和吸收借鉴。要充分考虑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现实,尊重教育信息化的规律,不断稳固已有成果和学术地位,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因此,可以从技术设计应用和理论创新研究两个方面关注国际和国内的教育信息化新发展。国际观察包括《地平线报告》、巴斯德研究范式等10项前沿问题,国内研究包括电子书包、协同学习理论等10项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职教育作为对我国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教育领域,在当今社会却面临着吸引力低的问题。政策、文化、办学等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对中职教育吸引力的困境,应该以受教育者的立场来制定以及实施中职教育的相关政策,从政策层面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宣传力度,从文化层面改变大众对中职教育的误解;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体系,从职校层面提高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