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五经文字》为唐代张参所撰,成书于唐代宗大历年间,是一种辨正经传文字形体的书,对经书文字乃至汉字的规范化起了极大的作用。调查《五经文字》的版本源流,对书目的著录情况进行了考察,对版本的现存状况和收藏单位做了介绍,并对两种版本着重做了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2.
《慧苑音义》时距初本《说文解字》相近,其释义引《说文解字》122条,与今本《说文解字》比较,有31处异文、误引现象。以金藏《慧苑音义》为底本,参以今本《说文解字》及其他字书,考校因古今字、正字俗字、音近形混等原因致讹现象,了解慧苑时语音文字面貌及传抄篡改致讹现象,同时为今本《说文解字》提以参考。  相似文献   

3.
唐初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考试制度基本确立之后,科举制度对《新定五经》、《五经正义》、《石壁九经》的校勘和刻经相继完成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五代印板五经、九经的出现乃是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对当时楷字体的定形和规范也有积极意义。此外,唐五代科举考试和官学教育都十分重视对文字学的考察和教育,国子监设书学,专治文字学;明经科、进士科等考试要帖试《尔雅》;科举考试中对文字书写规范的要求非常严格。上述种种说明,科举考试对于楷定文字规范方面的贡献是相当巨大的。  相似文献   

4.
《经典释文》中的《春秋左氏音义》、《春秋公羊音义》和《春秋谷梁音义》所录的少量音切与《经典释文》所引《春秋三传》异文存在密切的关系.有些音切是用来辨异文的无效音切;有些音切不是为字头注音,而是为异文注音.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制作好质量上乘的电子文本《经典释文》的前提下,先对《经典释文》所引的各家音切进行标注,建立XML文档,然后运用XML的相关技术(XSL样式表)把各家音切分别提取出来.我们统计到的音注家只有97家,我们可能遗漏了几家,但离《经典释文》号称引录230余家音切相差甚远.虽然《释文》引录了100家左右的音切,但是引录音切在100条以上的也只有10家.  相似文献   

6.
段玉裁对古韵学的最大贡献,是他的“同声必同部”的理论,段氏说:“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因此,“视其偏旁以何字为声,而知其音在某部,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汉字是表意文字,六书之一的形声(谐声)是汉字向表音发展的产物。学者们自来就重视对文字谐声的研究,古音韵学的先驱者们从一开始就曾注目于此。早在宋代,徐蒇为吴棫《韵补》作序,就曾提出以谐声定字音之正读的说法,他说:“音韵之正,本诸字之谐声,有不可易者,如‘霾’为亡皆切,而当为陵之切者,由其以‘狸’得声……”尔后,顾炎武划分古韵部,又利用文字谐声离析《广韵》五支、九麻诸韵目。江永赞同顾氏以谐声离析《广韵》韵目的作法,并补充说:“十虞、一先、三萧、五肴、六豪皆当用比例。”江氏分十虞、一先诸韵也成功地运用了文字谐声。但是顾氏、江氏都没有由此而导出“同声必同部”的理论,不能  相似文献   

7.
唐娟 《文教资料》2007,(6):80-81
《干禄字书》与《五经文字》是唐代两部重要的正字字书,对后世文字的规范和整理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试对两书的内容、正字目的、正字观进行对比,并对其不同的正字观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8.
《王三》有36组音同或音近小韵在《广韵》中合并为36个小韵,这些合并小韵作用有三:一是弥补了《王三》甚至《切韵》的撰抄之疏;二是使《王三》新增小韵得到了合理归并;三是反映了语音演变的踪迹。  相似文献   

9.
泰山刻石安国藏百六十五字本准秦文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泰山对石小篆,最佳拓本是明安国藏本.存字百六十五。其文字内容与《史记》所载秦泰山刻石颂词及二世诏书摊校,有十余处似异而实同,其小篆构成百余字与可捡秦文相对照,基本吻合。所以得出结论:安国藏本的小篆与秦文相符,是秦文字或准秦文字。  相似文献   

10.
《辞源》中“ ”字cong音下辖有疾容切、疾用切两个不辨义古音。借助《广韵》、《经典释文》对“使”字cong音的注音、释义,能证明《辞源》中“使”字cong音下的疾容切与疾用切是有区别意义作用的两古音,不应处理为不辨义,也不应与zong音似用切简单归并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唐五代敦煌世俗文书中的音切与异文别字材料发现,7世纪初以后不管北方方言还是南方方言的语音材料中,端组和知组的分化都已经基本完成了,而泥娘合并则是普遍的语音特征.敦煌写本《文选音》《俗务要名林》中存在舌头音与舌上音混切,是属于抄写的缘故,不是古音的残留.  相似文献   

12.
古德夫教授著《汉语中古音新探》是学术精品之作,古著确立了中古音研究的路标,主张用《切韵》残卷、王韵特别是王三、《唐韵》来研究《切韵》。古著利用了晚近发现的一系列新材料来确立新思路;具体探讨了《切韵》前史即早期韵书、宋跋本王韵即王三之于《切韵》和《切韵》音系的研究价值,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建构了音韵学研究中两个并行不悖的参照系:《广韵》参照系和王三参照系。  相似文献   

13.
《切韵》是研究汉语音韵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然而对《切韵》的性质及它的音系基础,向来争论不已。唐代李涪在《刊误》中说《切韵》反映的是“吴民之言”,他以洛阳音为依据,批评《切韵》“又有字同一声,分为两韵”、“何须东冬中终妄别声律”。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则认为《切韵》是唐代的长安音。近代学者章太炎认为《切韵》包含古今方国之音。他说:“《广韵》所包,兼有古今方国之  相似文献   

14.
《上博简八》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这些文字的借用现象是研究上古语音的可靠材料。文章对《上博简八》中的143对通假字从语音关系上进行了探讨,归纳出古音通假建立在音同音近的基础上并且以音同为最佳,通假中韵同的数量大大高于声同的数量等结论;最后讨论了余母复杂的通假现象。  相似文献   

15.
喜欢简单     
偶然读到一篇文章,完全仿照古人的口气不说,还全是生僻字眼,让我看的一头雾水。其实,细细品读各种古人文章,便不难发现越是名著,越是容易读懂,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甚至四大古典名著更是都接近于白话文了。倒是蒲松龄的《聊斋》文言文性质更浓一些,但虽然处处子乎者也,倒也并不难以理解。往往读起来十分吃力的却是那些非经典文字了,许多文章便是如此,处处标新立异,弄得让人读的十分费力,往往并非别人文字功底不够高,而是文字写的太差。  相似文献   

16.
唐代《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这三部字书(简称唐代“三书”)是汉语文字学史上重要的三部字样书。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对唐代“三书”中的俗字类型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7.
苏州方言的文白异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白异读,是指同一个字有文言音和白话音两种不同的读法。同一个字,一般是指来历相同,在《切韵》系统里音韵地位相同的字。例如“人”字,古平声如邻切,苏州有两个读音,文言音读: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代表文字发展的源头。历代汉字规范的正体皆深受《说文》的影响。唐代正字运动作为文字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汉字规范活动之一,也以《说文》为首要标准。本文以《干禄字书》、《新加九经字样》、《五经文字》三部唐代字样中最有代表性的字书为例,将其正体与《说文》字体相比较,以期探讨唐代字样规范字形与早期汉字的传承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上古音的声类,向来依据的是谐声系统、声训、读若、异文、异切以及方言的读音等,很少使用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建国以来,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南长沙马王堆分别出土了一批竹简和帛书,这些竹书和帛书都是汉代前期埋于墓葬中的古写本,竹书写本如《管子》、《孙子兵法》、《晏子春秋》、《尉缭子》,帛书写本如《周易》、《老子》、《经法》、《纵横家书》等,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许多通假字。写本通假字跟传本通假字多有不同,因而比较真实地从侧面反映了秦汉  相似文献   

20.
《集韵》中的"某某读"并不都是指前代经师的特异读音,大多数"某某读"是《集韵》编纂者错误地沿用前代经师音注中的特殊音切而造成的:一是误把"非注音"的音切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音切,一是误把"注非其字"的音切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音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