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行未注公差标准存在的问题和修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各种线性尺寸未注公差标准存在诸如公差带只能对称分布、公差等级与精度等级不符、未注公差值与注出公差值不统一等问题。应予以修改.修改建议是:引入尺寸类别判定规则和灵活的未注公差标注方法、将未注公差值与注出公差值统一.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语》课本中的言注释尚未达到准确,明晰的要求。该注未注,注而不详,注而不确,注而有误的时有所见.严重影响了课本的质量。中列举注释上取舍失当,表达欠妥的例子,意在探讨注释时常见的失误所在,以期引起警觉,也可供课本再版时修订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3.
1.《荷塘月色》“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课本注“许”为“默认”。这里“心许”才是“默认”的意思,“许”只有“答应”的意思。(P5注 13)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纽约每日论坛报》”。课本注:“马克思为该报撰稿,继续了10年以上,……”“继续”用词不当,应作“持续”。(P12注 6) 3.《过万重山漫想》“毫发间”。课本注“毫”为“毫毛”,“发”为“头发”。此注不当。这里“毫发”为偏义复词,偏指“发”,“毫发”即“头发”。(P28注6) 4.《简笔与繁笔》“句有可削,足见其疏”。课本注:“疏,粗…  相似文献   

4.
“MAINPLT”是中国核数据中心使用的一个重要的作图和数据处理程序.本工作主要改进了国注、轴注、符号注释以及符号等的大小,使之成为连续可调。  相似文献   

5.
汉朝时期,史注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史注作品。两汉学者开始将注史视为学术自觉行为,以训解史书为主要模式,不断走向深入。虽然在汉朝时期史注还没有形成很大的声势.但它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注活动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左思《三都赋》是西晋赋名篇.以《文选》收录而传于今。《文选》传本甚众.各本《三都赋》文旬颇相歧异.不乏讹误。清胡克家《文选考异》及近人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黄侃《文选平点》对《三都赋》作了校勘。在此以胡氏、高氏、黄氏校《三都赋》未及的日本藏古抄卷子本《文选集注》残卷、国家图书馆及台湾故宫博物院分藏北宋天圣年间国子监刻《李善注文选》残卷、日本藏宋明州刻《六臣注文选》、韩国奎章阁藏朝鲜活字翻北宋元祐年间秀州州学编刻《六臣注文选》等古本、旧本重校今通行胡刻本《文选》之《三都赋》.对三家校记提出31则补证.并对《三都赋》传本源流作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举办“注·提”实验教学观摩活动1996年5月上旬,山西省教委教研室在晋城市举办了全省首次小学语文“注.提”实验教学观摩活动。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18名实验教师参加了赛讲,500余名教师、学校领导、教研员等参加了这次活动。国家语委、全国“注·提”...  相似文献   

8.
大象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宋明理学的发展》第10页有两幅人物插图。左面一幅神态冷峻.下面注为“程颢”:右面一幅人物神态随和.下面注为“程颐”。两图右上面的文字是这样描述的:程颢、程颐虽是亲兄弟,都是理学家.但二人在处世态度和待人上却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9.
二注:带。的培训班学员已确定,不报参加人数。注:带。的培训班学员已确定.不报叁加入数。 -一国防科工委1996年继续教育培训班计划  相似文献   

10.
笑的语言     
在写作上,李老师经常遇到这种问题:同学们总不会使用表示笑的词语.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要求每个人笑一笑,她要将这些笑用词语表达出来.第一个同学学周瑜豪迈地笑了起来,老师解释道:"此乃纵声大笑."第二个边笑边拍打着肚子,老师注日:"此即笑断肠、捧腹大笑也."第三个同学的笑脸东拉拉西扯扯,却总是笑不好,老师注曰:"此是强颜欢笑、皮笑肉不笑."第四位是个害羞的女孩,她先是嘴唇微微一笑,猛地用手材在了嘴上.老师注道:"完尔一笑,嫣然一笑、掩口而笑兼而有之."第五个正是患有笑疾的人,他笑时五官都能用到,眉毛拧着,眼…  相似文献   

11.
"一笔双叙"和"轭式修辞法"是现代英语中两种较为常用的修辞格,二者共性都是用一个词支配或修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以达到简练、幽默、诙谐、出人意料的修辞效果.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用法、特点、使用格式,这里重点分析了其异同,并指出了直译意译兼用、直译、意译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达了不同文化的宇宙观或世界观。《淮南子》的创世论是以阴阳为基础的感应生成思想,从宇宙天地生成到人与万物的生长,从安身立命之道到仁义礼乐之举,都不能脱离阴阳感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功过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评价斯大林的浪潮有一个共同点:与政治密切相关。体制的好坏有一个时代性的问题,“政”与“制”也有别,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斯大林模式。从斯大林本人的作为的主要面看,功绩巨大。过大于功论难让人信服。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不能以道德评价代替历史评价,与时俱进与历史地看问题并行不悖等四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营养胁迫下,发现水稻穗部枝梗和颖花一些主要生理性状,如N、P、K、叶和鞘、可溶性糖、叶绿素等都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表明它们分别受到不同的基因型控制。但枝梗和颖花的分化,除了与P和主茎干物重/分蘖干物重,有显著和极显著的正遗传相关外,与其它生理性状都没有达到显著遗传相关性,但如果不考虑相关显著,仅考虑它们的相关系数的大小,显然是P>N>K,这与一般理论不相符。穗部的枝梗及颖花退化数,与所有这些生理性状均无遗传相关性。为了解释这一试验结果,我们提出了关于水稻幼穗枝梗颖花分化发育过程中,对植株体内或土壤中N、P和K因需求量不同,而引起的反应强度和敏感性不同的假说。  相似文献   

15.
汉英"以身喻物"成语是指以人体部位或器官为喻,借助于人体词汇或人体器官词汇和其他词语搭配构成表达其他概念的成语。对比它们可以发现,二者在生成上具有相似的认知基础,而在结构形式上和喻体与本体的投射过程中的始源域数量上存在差异。这些异同可以分别从认知、语言及文化角度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教师的师生观与其专业发展阶段有关,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学教师,由于所处历史文化背景、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和专业理论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其师生观具有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10-20年教龄的教师其师生观比较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的需要,小教一级和小教高级教师的师生观比较新;中教高级教师的师生观较其他教师陈旧一些,大专学历的教师其师生观优于其他学历教师的师生观。中小学教师的教龄、职称、学历对其师生观具有不同程度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7.
学校文化的表现及其对教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文化是"我们在这儿做事的方式"。因其对所在学校场景中的教师行为和意识的影响,不同表现形式的学校文化对教师参与学校改革所起到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或束缚、或促进教师参与学校改革。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中对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往往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手段,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看“中华龙”与“dragon”,把“龙”译为“dragon”是属于归化的策略;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来看,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或翻译技巧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带有颠覆性的政治和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9.
苏轼与其弟子黄庭坚等人一起,将宋诗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真正形成了在风格的独特性和做诗技巧方面足以与唐诗相颉颃的宋诗,也引出了后人有关唐宋诗优劣论、苏黄诗优劣论等一系列文学公案.本文对宋以来有关苏、黄齐名并称与苏、黄优劣论的一系列相关言论作了重新考察,确立了苏、黄并称出现的时间,分析了有关苏、黄优劣论的四种类型,认为这一争论多源于对诗歌发展道路的认同差异.  相似文献   

20.
What university teachers teach and how they teach it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In this article we make three related arguments. The first isthat different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intentions concerning whatstudents will learn and consequently in their teaching they constitutethe topic or subject to be taught quite differently. The second is thata teacher's intentions concerning what it is that students should learnis closely aligned with a teacher's expectation of how students learnand how they can be helped to learn through teaching. The third is thatwhen teachers focus specifically on the teaching of a particular topic,within a specific contex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intentions and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re thesearguments through an empirical study which considers the different waysin which 26 university teachers intended to constitute a subject ortopic for their students to study, how they then taught the subject andsubsequently how consistent were their intentions and their practice.The analysis shows that when the contex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tightly defined there is a cl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a teacher'sintention and their practice. In particular, university teachers whoadopt more conceptual change and student-focussed approaches to teachingconstitute objects of study which are more relational and focus on thestudent's knowledge. Approaches which are mor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and teacher-focussed constitute objects of study which are moremulti-structural and have a focus on knowledge which is as constitutedas being external to the stud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