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爱》两个译本,一个采用异化策略,一个采用归化策略,细读发现都是杂合译文。杂合是译文的普遍现象。杂合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同一部名著允许有多种译本并存。译者可以通过对不同译本比较来提高翻译鉴赏的水平与能力。通过对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的“我是无名之辈”(I'mNobody)的几种不同译本的分析,从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两个角度提出了自己对该诗汉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在整个翻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译者与作者的关系一直是无法逃避的一个话题。从"忠实的仆人"到解构主义下的自由,这一发展过程是漫长而又惊心动魄的。译者与文本进行交流、对话以及译者角色的改变是翻译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喜福会》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着重讨论译者主体性及其对译本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是译者为迎合译文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而对原文进行的再创作。翻译家葛浩文在翻译时考虑译文的文学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克服中西文化障碍,正确处理忠实与叛逆的关系,巧妙运用"改"和"删"等翻译方法,使得贾平凹乡土气息浓厚的原作《浮躁》在海外扩大了影响和接受的范围,延续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具有西化的语言特质、表达习惯和篇章结构特点,更容易地让西方人了解和认识《论语》所传达的思想,特别是很具中国儒家特色的关键词的翻译,如“仁”“礼”“天”等等,通过这些词语的翻译技巧中能够见出中国儒家文化的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6.
马殊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是19世纪出现的两种《圣经》译本,两个译本均为"深文理"译本,但与之前的译本明显不同的是,这两个译本中使用了相当多的口语用语和句式,呈现出文言与口语杂合的语言特点,体现了《圣经》汉译面向大众,不断本土化的努力。同时,从译本语言来看,两个译本不但使用了很多相同的日常用语与宗教术语,而且在句子的翻译上也存在不少雷同之处,这足以说明两个译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研究基于自建红楼梦语料库,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统计手段,细致而深入的探讨杨译本中冷笑一词的翻译,借以探求杨译本在冷笑翻译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红楼梦》原文中抽象、模糊、单调的冷笑,在杨译本中96%都得以译出,且更加具体、清晰、丰富。  相似文献   

8.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在我国50年代被视为进步的现实主义作品,而使得这部作品的译介得以实现。这种重视作品思想性的解读同时导致了译作中的种种“偏见”。类似的情况还能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译作体现。这种情况表明了特定的社会政治因素对文学翻译产生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对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的三种译本的对比得出结论,青年翻译者必须学好母语中文,同时要充分发挥字典的功用,把字典作为翻译工作的良师益友,此外在翻译时必须注意文章的文体。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对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的三种译本的对比得出结论,青年翻译者必须学好母语中文,同时要充分发挥字典的功用,把字典作为翻译工作的良师益友,此外在翻译时必须注意文章的文体。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佛经译文是比较近口语的。东吴的支谦、西晋的竺法护、后秦的鸠摩罗什是汉末到东晋末几个不同阶段的著名佛经翻译大师,他们的译作自然会显露出汉语发展的一些信息。尤其是鸠摩罗什,以他信、达、雅的“新译”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树起了一座宏大的里程碑,而他的《维摩诘经》、《法华经》等著名经典又恰恰是在支谦、竺法护原译本的基础上重译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语史的宝贵资料。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认定:“就汉语来说,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系词在判断句中起经常作用,系词句在口语里完全代替了上古的判断句,仍是中古时期的事。”按照《汉语史稿》的分期,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佛经译文是比较近口语的。东吴的支谦、西晋的竺法护、后秦的鸠摩罗什是汉末到东晋末几个不同阶段的著名佛经翻译大师,他们的译作自然会显露出汉语发展的一些信息。尤其是鸠摩罗什,以他信、达、雅的“新译”在中国佛经翻泽史上树起了一痤宏大的里程碑,而他的《维摩诘经》、《法华经》等著名经典又恰恰是在支谦、竺法护原译本的基础上重译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语史的宝贵资料。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认定:“就汉语来说,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系词在判断句中起经常作用,系词句在口语里完全代替了上古的判断句,仍是中古时期的事。”按照《汉语史稿》的分期,支谦、竺法护的译经活动处在上古期到中古期的过渡  相似文献   

13.
霍译本与杨译本的宏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层面对杨译本与霍译本进行了再比较。就翻译的目的来看,杨宪益与霍克思都有充分再现原著不朽的文化艺术价值、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意向,因此他们在译文中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内容,传达原文的文化意象。可就其现实的读者群而言,霍译的理想与现实更接近。总的说来,任何一部译作都是时代的产物,没有读者的译作就不成其为作品。杨译本与霍译本的存在就意味着原文的重生,意味着译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理雅各翻译《尚书》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保存了原文古奥词汇和灵活多变的句式,描摹了原文的语气语调,再现了原文的文学意境,其异化翻译是成功的,有利于文化的传真。但其中的过度异化以及翻译中的一些理解偏颇、误译以及将个人的宗教信仰强加于异国文化,导致"文化失真",却是其翻译的"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弗朗西斯.培根的"of st udies"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从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论"这一视角,结合翻译美学的理念,鉴赏两个中文译本各自的优点与不足。通过例举高健先生和王佐良先生的译句,指出翻译不但要对原文作者的风格进行传译,还要让读者在译入语中感受到"美"。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美国作家,其作品文风简约清新,含蓄,意味深长。《大二心河》是他的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尼克钓鱼以寻回逝去感情的故事,意味深长。不同的译者对这篇的小说进行了翻译,译作各有特色。笔者试图运用翻译美学对吴劳与张祥麟两个版本的译作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尤利西斯》刘象愚译本与萧乾、文洁若和金隄等译本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在译本发行的同时还出版了一部翻译札记,这一现象正是现代翻译研究所谓的“深度翻译”。此外,译本的译者前言、注释、文内信息增补、附录等内容也都是“深度翻译”的具体表现。刘译深度翻译策略的运用不但对小说的普通读者具有帮助,更为文学和翻译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信息和借鉴。诸多副文本在《尤利西斯》翻译中发挥着协调多元主体及实现多元文本互现等积极作用。刘译《尤利西斯》深度翻译的内容大多是适用并可接受的,但少部分内容对翻译和文学本身而言则有多余之嫌。  相似文献   

18.
文本意义具有多元、动态特征。读者受性别年龄、文学素养等因素影响而期待视界各不相同,对于同一文本理解各有千秋,评价自然迥异。译者作为读者,其对于原文的理解与传递同样有赖于其视域,反映在翻译策略方法选择及语言表达等之上;而其对目标读者期待视域的主观推测和理想视域差异的主观判断也使得译本侧重不尽相同。文本、读者及译者三方面原因成为《暮光之城》接力版译本受到不同评价的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19.
作为相对静态的接受对象,文学文本只有在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中才能获得意义的生成。期待视域对于文学文本的阅读接受起着重要作用。在对接受对象的选择、对文本的理解和再创造及对文本的评价三个方面,接力版“暮光之城”系列小说较好地把握了期待视域对于读者接受的影响,既有益于读者视域和文本视域间的有效融合,同时也为读者带来异域文化的新体验,为满足读者阅读审美期待、扩展读者的期待视域提供了有效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文化价值来看,《红楼梦》都具非凡意义。其对外英译,于传播我国广博深厚文化、提高国际知名度意义重大。作为整本书的缩影,其回目研究也应受到更多重视。本文根据王宏印教授提出的"文学翻译批评",从语言要素、思想倾向、文化张力、文体对应、风格类型、审美趣味六方面对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译本对比研究,从而总结出译者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