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两期并存的特殊阶段,倡导利益和谐尤为必要。因为,利益不仅是联结社会成员的纽带,而且利益的主观需求和客观实现之间是否均衡是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尺。因此,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而言,致力于利益主观需求与客观实现之间的动态平衡,消解利益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冲突加剧,社会问题丛生,造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冲突加剧,人对自己以前的信仰产生怀疑,产生信仰危机。通过重构社会信仰,化解信仰危机,构建和谐的主观世界有助于解决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和谐处理社会主体——人的三重关系维度,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使这三种关系能和谐共生,共融和共存,必将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主体和主观及其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令学生困惑的问题。主体是人,主观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主观具有主体性、客观性、能动性、价值性、被动性。主体和主观的关系重要表现为主观是主体的一种精神状态,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协调达到主观展现自身、创造自身。  相似文献   

5.
学界一般把主观作为与客观相对应的概念来界定,对此毋庸置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便形成了肯定客观否定主观的习惯性思维倾向,从而使主观处于十分尴尬、难堪的境况。其实,主观概念并不是与客观简单的对立关系,主观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主观的客观性决定我们应该在社会实践中辩证看待、处理属人的主观现象。社会虽然是客观存在,但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属人的社会,而主观恰恰与主体的人有着必然的联系,主观与客观正是人在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对矛盾,人类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也正是处理主观与客观这对矛盾的过程。只有进一步弄清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才能全面正确理解主观所具有的客观性,才能全面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实践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才能全面正确理解人及其本质与特征。如果武断否定属人的主观,就是对人自身客观存在的否定。  相似文献   

6.
多元文化和谐确实是当今世界的共同难题。那么多元文化的和谐难在何处呢?第一、主体性需求。它与人的主体意识、主体性和主观世界直接相关。这是现代人类在物质需求得到相对满足后提出的普遍需求。第二、超物质的诉求。多元文化和谐与文化弱势群体有关。文化弱势群体的核心诉求不是物质平等而是话语平等,即要求主流社会承认其作为行动主体的尊严、意义、价值使其摆脱作为发展的客体对象的屈辱地位,共享社会生活的“互主性”。第三、管理目标迥异。多元文化的管理目标是各类群体的延续和繁荣发展,有时还要加以保护以求兴灭继。第四、创新的需…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主体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是因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需要,一方面是实现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基础,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前提,目前,首要的问题是培育合格的社会管理主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社会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既要反对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的态度,又要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做法,最根本的是要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积极地尊重、顺应、利用自然规律。人与人和谐相处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内在的必然需求。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社会生活中,彼此通过语言、行为或其他方式化解各种矛盾,逐渐积累共识,最终达到相互理解而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是表征事物发展状态和关系特征的辩证法范畴。和谐不是否认矛盾、拒绝矛盾、消除矛盾。而是要化解矛盾、协调矛盾、解决矛盾。和谐社会是指社会自身诸要素之间的和谐,指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相关的各种关系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的、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必须的、能使自然、社会、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融洽、彼此适应、相辅相成关系的社会发展状态和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文明是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会主体文明和社会客体文明。社会主体文明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的要求,只有解决好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落后经济之间矛盾,才能使其成为推动美丽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社会客体文明主要体现在农民观念更新、各方关系和谐、农村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行为文明等。只有实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主客体文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人类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遭遇到诸多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关系问题、全球化问题等等,从理论深层上来看,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我国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矛盾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和马克思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又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社会的和谐思想,也离不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文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以来,文学在社会经济多种因素的挤压下,被迫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一些作家那里,也出现了放弃社会责任的不良倾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文学可以起到改善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品格、帮助协调社会矛盾的作用,从而增进社会的和谐程度。  相似文献   

13.
天人和谐与社会和谐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的两大维度,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逻辑关联关系,人自身的内部和谐集中体现着二者之间的彼此和谐关系,同时又是二者彼此相互过渡的基本逻辑中介。天人和谐不仅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构成整个和谐社会的内在的基础性因素,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解放和人自身内在本质的全面和谐是实现天人和谐和社会和谐并最终实现它们之间的全面和谐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发挥成人教育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雪 《成人教育》2005,(7):43-44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成人教育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激发人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解决社会突出矛盾,加速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身和谐。矛盾主要是指辩证思维下的矛盾,即对立统一。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要达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就是要在实践中正确地处理这几对关系中的矛盾,使之成为相互促进的关系,推动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新的历史课题。建设和谐社会,自然要造舆论,对和谐理论进行广泛的宣传.但我们应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仅靠和谐理论的宣传是不会有社会和谐的。社会的和谐要靠切切实实地解决重大的社会矛盾。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上,我们比较重视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如贫富差距的悬殊,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扩大,劳资矛盾中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护,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干部的腐败,领导和群众关系紧张,思想文化领域中主流意识与非主流意识的矛盾等),而较少深入思考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较多地是重视眼前的治标之对策,较少研究长久的治本之大计。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作为社会个体自身的和谐,没有个体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必须处理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如果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就会有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再认识。和谐社会的宗旨在 于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人与社会、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共生,减少社会发展中因人为的因素所付出的代 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0.
道德修养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是主体心灵深处的自我行动。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如果没有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道德努力,社会和谐便无从谈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道德能力居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当今的时代,物质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物质匮乏叫人无以生存。但把道德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