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却有着一颗真淳、锐敏之心。曾为国主富贵荣华到极点,又身经亡国悲哀伤痛到极点,这特殊的经历使李煜在词上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给后代留下了大量传诵不衰的血泪文字。其中最能表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降宋悔恨之心的就是其不朽词作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篇——《虞美人》。  相似文献   

2.
清代诗坛指责竟陵诗派为亡国诗妖、不学之诗,偏见之激、诋毁之急,彰示出清代诗坛上的诗学问题绝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理论问题.少数独具慧眼的诗人学者对竟陵诗派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但他们的声音在一片指责竟陵诗风的主流舆论声中细若游丝.清代诗坛对竟陵诗派批评的偏激使得自身矫枉过正,偏失难免,对竟陵诗派的艺术精髓不敢公开传承;清代诗坛折入学人之诗的道路,好以金石考据等学问入诗;歌时颂圣的高格响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乾嘉诗坛的虚肥咩缓之气.  相似文献   

3.
南唐词人李煜,在亡国失政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这个时期的词作也反映了其生活繁华的宫廷景象,描写对象极具动态美,颇有富贵相;亡国后,他成为了阶下囚,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词作"感慨始深,境界始大",写下了许多反思之痛和凄怆之作。  相似文献   

4.
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徽宗赵佶是我国古代帝王中人生最具有戏剧性的痴情于文艺但却无心于江山社稷的典型。李、赵二人无论是在人生经历,还是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内容方面,都极具相似性。两人都经历了由万人之上的君主而沦落为亡国之君的悲惨境地,都用词这一艺术形式来书写自己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试从这两位亡国之君的人生遭遇和具体词作的比较中,来探析二者词作所蕴含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周密在亡国前虽已成名,但其作品的思想境界均不高。笔者从家国之思与人生之慨两方面分析他此期词作的思想境界,总结其审美取向与思想情趣。  相似文献   

6.
路成文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1):15-18,30
亡国之痛,黍离之悲,是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在经历世易时改的巨大历史变迁之后所生发的一种特定民族心理。靖康之难, 宋室南渡,宋元易代,一系列民族灾难使南宋(包括遗民)词人的心理经受了长久的煎熬。因此,当他们面对那曾经作为这个民族之繁华与荣耀象征的牡丹花时,他们的感受与承平时代截然不同,亡国之痛,黍离之悲成为南宋牡丹词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7.
李纲以屈原为榜样,创作了大量骚体作品来倾诉亡国之痛、思乡之情;揭露黑暗、针砭时弊,表现出了李纲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及对现实的批判精神。李纲创作出了大量饱含深情的壮美诗篇,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赵孟頫对元诗有开创诗风之功,其山水诗步追陶谢,兼学唐诗,形成独特的风格。以亡国之孙的身份出仕元朝,使诗人面对青山秀水自然而然地触发亡国之思、身世之感,从而将山水与抒怀融为一体。同时,作为一名画家诗人,赵孟頫以绘画的视角、技法入诗,使其山水诗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9.
遗山用轻巧、灵便的绝句,把强烈的亡国之悲,彻骨的遗民之痛,或借白描以纪实,或借景物以寓怀,或借题画以发挥,或借赠答以寄托,有字字泣血的控诉,更多的则是感慨深沉、苍凉沉郁、自成格调的“挽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七言丧乱绝句是遗山丧乱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李煜后期词以血泪唱出一曲曲生命的悲歌.<虞美人>是其中的绝唱.千载之下,还能让读者万斛愁绪,不堪卒读.<虞美人>抒发词人自感自伤亡国之痛的情怀,而词人所写的忧愁、痛苦、悲哀就不仅仅限于亡国这一具体事体,而是把亡国之痛提升为人生的存在性悲哀,从而体现出对人生命运中悲剧性一面的总体体悟和思考,完成由具体的亡国之痛到普遍的人生悲感的升华,使这首词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广泛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1.
《花间集》的内容大多描写旷男怨女风花雪月的缠绵相思,但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花间词人在心灰意懒之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亡国破家之恨。在传统的黍离之悲文学中,春秋吴越、六朝、隋、五代、南宋的亡国之鉴被题咏的频率最高,几乎成为一个永恒的题材。本文就是此为生发点,来表现他们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12.
吴骐是清初遗民诗人。入清之后坚苦自守,安贫乐道。其诗反映明清易代史事,抒发亡国之悲,可称诗史。其词风流香艳,与其诗有醒豁之分野,彰显云间派词风。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的赠酬诗在体裁上以七言绝句为主。优秀的赠酬七绝,贯穿着亡国之悲、遗民之痛和人生感喟,表现了诗人的“真情”和“品性”,凸现了诗人士人情怀和别具一格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4.
宋徽宗被历史定位为亡国昏君,但他即位之初所推行的建中之政却历来博得了较为一致的好评,笔者分析了建中之政的成因,象征,亮点以及博得好评的缘由,认为建中之政虽有可观之处,然而不仅亮度有限,而且一闪而过,“徽宗之初政,Can然可观”之说,未免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5.
元代曲家面对污秽黑暗的现实,常常很自然地借助于古代的英雄和让人同情的帝王,以表现民族的耿耿之气和亡国之痛。因此元代历史剧总是蕴藏着一种幽远的呼唤声,具有浩然之气和愤懑绝决之情这样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16.
严羽将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并举第一义,主要体现在"悟"和"词理意兴"两个层面。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均能达到吟咏情性的目的,所以列为第一义。严羽以盛唐为法主要体现在“气象”和“入神”两个方面:盛唐的雄浑气象超越了汉魏的浑厚气象。汉魏古诗无法达到“入神”境界,惟李、杜之诗达到“入神”境界。因此严羽虽提倡兼学汉魏盛唐之诗,但是心里真实指向是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17.
江总是由南朝入隋的知名文士.他曾是萧纲文学群体的重要成员,侯景之乱后流寓岭南,其诗作渐去浮艳之色,而时有悲苦之音.入陈后·每日与陈后主游宴后庭,诗作雕琢蔓藻、艳冶纤靡.江总又常乐佛法,其佛理山水诗承继谢康乐体的特点,描写精工细腻,诗风自然清幽.入隋后,亡国之痛等使其诗风转向苍凉沉挚,充满悲凉幽咽之思.江总诗作多以五七言形式呈现,诗作对仗工整、句韵整饬,为五七言律诗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公元662元的玄武门之变使秦王李世民当上了皇帝,是为唐太宗。定年号为“贞观”。这位身经百战的乱世英雄堪称好学之辈,不仅学习先贤圣哲的教导,聆听并思辨谏臣的观点,而且还很重视“反面教员”提供的“反面教材”,从而反其道而行之。据史书介绍,唐太宗为巩固大唐天下,常常对前朝的亡国之君隋炀帝的所作所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李清照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声声慢》的重新解读,可以认为这首词是作者为自己写的一首“长门”词,极其隐秘地诉说了词人自己“被疏无嗣”的苦衷。而并非像文学界一直认为的是其晚年代表作,因为词中既无亡国之痛,也无嫠纬之忧。  相似文献   

20.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煤山自缢前说:“诸臣误朕”、“朕非亡国之君,诸臣乃亡国之臣也”。将自己应负的亡国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难道亡国之臣不是这位“朕”重用的么?有好多并非亡国之臣的人不是他杀逐的么?西安碑林六展室有块他赠杨嗣昌《出征诗》的手书碑刻,正是揭示这问题的一架透视镜: 盐梅暂借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 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