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吕静 《海外英语》2011,(9):220-221
该文通过对许渊冲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在古诗词的翻译中以创补失再现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的文学翻译思想的分析,阐释了其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点,而对民俗的翻译研究将会对当地的文化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和交流作用。本文试图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翻译的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和生态翻译方法 -"三维"转化(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入手,在分析广州饮食民俗中"饮茶"的翻译基础上,探索生态翻译学对广州民俗翻译的启示。旨在对广州民俗文化的传播起指导作用的同时,也对生态翻译学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英国著名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的两个中译本,笔者认为,由于不同的译者和不同的读者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喜好﹑嫌恶以及受外在环境、历史条件、社会思潮等诸多因素影响,诗歌翻译标准也应该是多元、开放和动态的。  相似文献   

4.
中西翻译思想和翻译文化实践根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翻译思想的嬗变受中西文化主体精神和哲学思潮演进的影响,翻译文化实践又受不同社会语境的需求。本文拟从"翻译文化效应"的研究视域出发,探求中西方两位具有时代精神的翻译思想家和文化翻译实践者马丁·路德和鲁迅的翻译思想,对其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做一种文化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网络热词通常围绕社会日常生活和社会重大热点事件话题展开,是社会人以网络主体身份在网络中进行信息收集﹑发布和交换时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具有时代性﹑丰富性﹑互动性﹑新颖性﹑多样性﹑简明性和风趣性等特征;网络热词因其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而成为翻译中的难点,译者应根据语境﹑文体﹑目的等因素来恰当地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王帅 《教育教学论坛》2014,(32):173-174
伪译是一种与通常的翻译行为相伴而生的反常翻译现象,人们对其起源﹑类型﹑功能的探讨莫衷一是。苏珊·巴斯奈特的《翻译何时不为翻译》一文,较好地解决了以上出现的争论问题。本文试通过对该文进行评述,发现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使读者对该文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古诗词中描绘黄昏景象的诗句几乎俯拾皆是,但由于诗人所处的情景﹑经历和感受不同,以及各自思想﹑气质和创作风格的迥异,因而同是"黄昏"景象,在诗人笔下却有不同的格调﹑意境和主题:或流连先景,感叹人生;或悲壮深沉,忧国思乡;或欢快明朗,吟咏生活;或意境开阔,推人向上……例如":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  相似文献   

8.
客家博物馆的汉语文本英译承担着客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让客家文化走出去的责任。调查表明,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视角解析此博物馆中部分汉语文本的英译,三明市客家博物馆中部分汉语文本英译存在拼写、单词字母大小写不规范、死译、错译、语法错误和零翻译等语言维转换错误,文化维转换错误及交际维转换错误,并不是在生态环境中翻译的结果,没有健康体现翻译的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  相似文献   

9.
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而语言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要做好翻译工作,必须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对两种文化的不了解可能直接导致译文文化信息的误导﹑丢失,甚至让国外读者不知所云。本文集中讨论文化差异如文化信息的误导、文化信息的丢失和"语义过载"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惠洪通佛,博儒,善画。而最有名的是其诗作。黄庭坚评其诗"韵胜不减秦少游觌,气爽绝类徐师川"。本文以其诗集《石门文字禅》为研究对象,从其"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推重"句法"与"摘句褒贬"两个方面探讨其辩证统一的修辞观;从点化﹑翻案﹑对喻﹑博喻﹑成语﹑顶真﹑顶释﹑回环﹑序换﹑倒装﹑双齐﹑复叠﹑频词﹑拟人﹑连用﹑兼用和套用等辞格的运用,探究其修辞策略,领略其禅家"不离文字"的独特的修辞魅力。  相似文献   

11.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4.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9.
箕子的“子”不是爵位,商王朝没有子爵。“子”是由王族的姓变为尊称的。箕子是中国第一个称为“子”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文本<废都>是一种源于现实废都、又超越了现实废都的文学范式和艺术文化范式,它是一种由废都文学文字符号、废都文学形象符号和废都文学意象符号组成的描写废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化系统.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其通过废都文化氛围的烘托、渲染和暗示,揭示了废都文化隔离机制对于废都人的种种文化隔离现象,并对戕害废都文化人的那种"废都文化",做了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和文化批判.文本<废都>所揭示的"废都文化"问题,至今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