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涂尔干反对人性一元论,主张人性两重性,认为人性是由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组成。为了祛除个体和社会的张力,涂尔干尝试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个人主义,提出了以道德个人主义为理性表现形式的人性宗教。涂尔干的人性论思想正是其社会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论证认为,埃米尔·涂尔干首次将实证主义社会学引入道德教育领域,为现代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在涂尔干看来,社会是高于个体的现实存在,同样也是个体道德的塑造者,道德起源于社会,并归属于社会,任何脱离社会集体而谈论个体道德的研究都是片面的。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理性和自主的社会个体,并以此提出学校德育论。涂尔干的社会道德论述为国内现行德育模式提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价值参考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3.
涂尔干是西方道德教育传统模式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持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基点,认为社会公共道德的构建必须通过学校道德教育来实施和完成,其中纪律精神是道德的首要要素,纪律是为儿童服务的,有助于促进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实现,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理性主体,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可以从道德存在、社会存在和人性存在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和理解涂尔干的纪律精神,以揭示其理性内涵。  相似文献   

4.
涂尔干的道德三要素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中后期 ,法国处于社会大变革中 ,社会道德“失范” ,传统宗教戒律失去权威。针对这种混乱的局面 ,涂尔干要求重建社会和道德秩序 ,提出了理性道德教育 ,并指出理性道德德具有三大基本要素 :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道德三要素理论是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研究这一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涂尔干:社会的失范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尔干把社会失范的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社会解组的危险、反常分工对社会团结的破坏作用和有机团结受到威胁;而重建社会秩序,应该建立一种与社会分工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即建立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价值的最高层次的道德,建立家庭、职业群体的道德规范的中层道德以及建立个体自我约束的微观道德。涂尔干的社会失范与重建思想对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塑造德育客体的道德人格。所谓道德人格,是指人们在道德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包括道德心理倾向、个体品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它既是德育客体自觉接受和内化道德规范的结果,又是接受德性熏染的心理基础。 道德人格的养成,一方面依赖于丰富的道德知识和道德理性,即道德知识和道德理性为道德人格的养成提供理智的基地,从而催化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形成与升华,使人的自然情感和意志摆脱动物的自然性,从而打上道德的烙印。另一方面是通过具有社会性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道德人格必须通过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四种基本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19世纪的法国在建立世俗国家的进程中始终面临来自笛卡尔式的理性主义和抽象个人主义所带来的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的挑战.本文从法国道德世俗化的角度,考察了涂尔干在力图克服这两个危机根源的同时,如何践行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教育,并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培养合格的公民.本文认为,涂尔干借助有关“社会”科学的教育,为法兰西人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主义,并培育出一种道德的个人主义,为化解政治和社会危机做出应有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个体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道德水准是决定整个民族的道德素养的关键。社会生活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都呼唤着“主体性道德人格”。因此,现代德育的合理目标应为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德育要善于将个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与实践转化为人的哲学反思,同时将个人生活中的理性思考反过来用于指导人的生活,有助于形成个人的道德情感定向,有助于使教育者教育目的和意图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意志  相似文献   

9.
道德人格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以及道德影响力等的综合体现.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等社会实践为道德人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社会实践为道德人格心理的建构提供了土壤;实践加深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实践理性是道德人格形成的道德意志的重要环节;实践反思后形成自律精神是道德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人的德性、情操和品行等的总和.现代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总体道德人格水平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道德素质滑坡,人格特征畸变,道德人格低下等现象.道德人格中问题的产生是由学校德育、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自身修行等多方面的原因共同引起的.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现代道德人格,除了重视目标和内容构建外,也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1.
要弄清道德人格美 ,首先必须弄清人格、道德人格、人格美等基本概念的内涵。人格是一个具有较宽泛意义的概念 ,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含义。我们这里所要研究的人格 ,就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即人格是指道德人格。所谓道德人格 ,是人格在道德上的表现 ,是个体在一定社会中的道德尊严 ,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道德品质及品格的总和。人格与美总是密切相联的。美是人格的需要 ,美是人格的光辉。美的人格是和谐的人格 ,正是在这种和谐中 ,人格的智慧、力量和道德情操才得到了升华。人格若缺少了美 ,便是一个不健全、不健康、不道德的人格。因此可…  相似文献   

12.
包卫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6):127-130
道德人格是个体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标志着个体道德境界和人品修养的高低,同时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青少年儿童期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发现,青少年儿童道德人格及其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道德观念依附性强、道德情感扭曲变形、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脱节、道德人格的某些基本元素缺失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自身等多因素造成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培养与训练、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家庭良好环境和氛围的创设、个体自律精神和自觉意识的增强等手段,可以克服青少年儿童在道德人格培植过程中的问题,并促进其形成健全道德人格和良好行为。  相似文献   

13.
陈宣 《教学与管理》2012,(18):68-69
一、道德人格概述所谓道德人格是伦理学视野下的人格,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体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在一定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道德人格是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等五要  相似文献   

14.
公民人格的核心质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立自主,这是公民人格的核心,缺少了独立自主,公民人格就失去了基础;二是公共生活的判断力与公民理性,这是公民人格的核心,公民意味着对公共事物的理性参与,判断力就是进入个体理智地进入公共生活的基石;三是社会关怀,个体向着公共生活的开启始自个体的内心,个体之于社会的情感态度,这也是公民人格的基本向度,缺少了个体向着社会的积极情感,个体不可能有深入而持久的公民实践.学生公民人格的养成乃是以置身学校公共生活场域中的公共理性的扩展与公民责任的养成为中心而展开.  相似文献   

15.
国家意志的“异化”是统治集团“自私”对社会公共意志的违背,在德育中表现为狭隘的“爱国主义”、抽象的“集体主义”和虚假的“正义”观,从根本上抑制了社会个体道德人格意志的发展。德育也在“异化”了的国家意志中“异化”,强调社会道德意志的一致性以规范社会个体的思想。当今时代的德育应追求道德的个人与道德的社会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一人格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物质经济关系和文化道德因素交互作用于人,并通过人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格、精神素养、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简言之,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情、态等所表现出的为人的品位或格调。在这里,社会个体的言、行、情、态等外在表象是展示人格的媒介,人格是其内核。人格正是借助人的社会活动,把渗透在言、行、情、态中的人格水平以一种可以被他人知觉的方式呈现出来,由此完成一定社会个体的人格定位和人格影响。人格是做人的根本。它影响着社会生活中人生的价值取向,也影响到社会对个体的价…  相似文献   

17.
一、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基本内涵及其建构意义1.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基本内涵道德人格,亦即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社会的价值要求和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8.
对涂尔干来说,教育不是中立性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教育.否认这一点,无异于自欺欺人,而承认这一点,则要求我们对教育的目的做出规定.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自主的社会人,并不是一个仅仅懂得生存技能、老于社会世故的庸人,也不是一个被掏空了一切情感和欲望的纯粹理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尊重和热爱社会生活,并能够在社会实在所给予的“客观理性”和自身的欲望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根据社会的理性来从事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人.达致这一点,不仅要求我们重视学校环境和教师的作用,而且要求我们借助社会科学来预先重建理性.  相似文献   

19.
涂尔干道德的第三个要素,即道德的知性,是一种道德自律精神,他强调的是一种理性的自觉意识。涂尔干认为,人们在对道德规范的存在及其内涵有了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就会自觉地去遵守这些规范。但是,涂尔干自主精神也有着其自身的积极意义和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根据哲学主体间性观点认为传统学校德育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独自性传谕,是教化权威的实践,由于个体在教化活动中的自主意识匮乏,最终导致德育低效.倡导学校德育建立平等、自由、互动、开放的对话情境,认为各种立场、观点的冲突与融合,有利于拓宽教化情景中的问题视野、提高个体的道德理性和启迪个体的道德智慧,不断实现对话双方道德人格的自主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