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传《西游记》是全真教龙门派开创丘处机所撰。“五四”后,鲁迅胡适等新进学据清代非主流见解,依明代天启府志,推定吴承恩是唯一作,完全否定《西游记》与龙门派的关联,几乎成为定论,本在引述大量有关献的基础上,侧重从元初关中陇山道教化区有关史实分析出发,首次提出小说《西游记》的直接祖本《西<平话>》系丘祖高徒史志经弟子作,本建议今后应将其与吴并列为《西游记》之作,并可在陕新辟“《西游记》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2.
在作者另一文提出全真教主丘处机门徒是《西游记》祖本《西游记(平话)》作者的前提下,本文又结合明代全真教秘史,通过对“华阳洞天主人”具体历史的分析,认为今本《西游记》的定稿人是明代万历年间江苏茅山的全真教龙门派道士,其中闰希言师徒的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3.
着重根据全真教史以及古今文士对《西游记》的研究述评,认为今本《西游记》的“祖本”《西游记(平话)》为全真教祖师丘处机弟子所撰,而且认为今本《西游记》的构思、撰写以及定稿,也离不开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全真教龙门派教徒,因此元、明两朝全真教徒应被视作《西游记》一书的首要作者。  相似文献   

4.
从明代全真教秘史等若干方面认定,今本《西游记》定稿者“华阳洞天主人”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居于江苏茅山乾元观的全真龙门派道士闫希言(闫蓬头)师徒。  相似文献   

5.
花落道士家——论今本《西游记》的最后定稿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魔小说<西游记>之祖本<西游记(平话)>,系全真教创始人之一丘处机麾下华山道士中志经等人所撰,托名丘作.从明代道教秘史等若干方面可以认定,今本<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人也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居于江苏茅山乾元观的全真龙门派道士闫希言(闫蓬头)师徒.因此,<西>书作者不是吴承恩,胡适和鲁迅对<西游记>作者的误判应被纠正.  相似文献   

6.
崇敬胡适先生的澳籍华裔学者柳存仁先生,虽然名义上仍坚持吴承恩作《西游记》的看法,但他面对《西》书结构和文本的"全真味",面对宋元明全真教史中的大量资料,多层次全方位地证明了《西》书从构思、演衍到撰稿,均与全真教有关联,从而提出《西》书有一个全真教古本,确是近年《西》书研究中的一大创获.它实际是对"吴作"说的致命一击.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虽主要是根据唐代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故事衍成,亦与道教甚有因缘。《西游记》小说在明代中期问世后,因朱鼎臣《鼎锲全像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杨志和《西游记》这两部节本上,均未署吴承恩之名,亦未说明是据全本《西游记》节编而成,在另外四种明刊本:华阳洞天主人校本《西游记》三种和《李卓吾先生批评西  相似文献   

8.
在王常月江南弘道、中兴全真之前,常州地区就存在着一个以朱元育为首的全真龙门派宗教团体,这个团体中的佼佼者潘静观的人生却为我们展现了龙门派在清初的另一种生存境遇。潘静观是龙门派第五代之嫡传弟子,他的存世著作《道德经妙门约》一书体现了较为明显的全真色彩。但他同时又积极参与当地的一个吕祖扶乩团体,并在其中占据了领袖的位置,他们自立太乙法派。此外,他还以《净明忠孝录》传授弟子,并以传承净明派为己任。作为龙门派弟子的潘静观并没有试图去发扬壮大龙门教派,而是在与其他道派以及民间信仰的互动中使其身份变得复杂。对潘静观的考察,有助于丰富和深化我们对清初龙门派生存境遇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崇敬胡适先生的澳籍华裔学者柳存仁先生,虽然名义上仍坚持吴承恩作《西游记》的看法,但他面对《西》书结构和文本的“全真味”,面对宋元明全真教史中的大量资料,多层次全方位地证明了《西》书从构思、演衍到撰稿,均与全真教有关联,从而提出《西》书有一个全真教古本,确是近年《西》书研究中的一大创获。它实际是对“吴作”说的致命一击。  相似文献   

10.
吴承恩关非《西游记》作。宋未和元代关于全真教领袖丘处机(长春真人)撰成《西游记》的三种记载,包括新发现的宋末碑,是丘麾下陕西全真道士创作《西游记》祖稿即《西游记(平话)》并托名丘撰的确证。  相似文献   

11.
为推进《西游记》版本研究,需要选定一组《西游记》的版本关系为基点,建立共同的坐标。从《西游记》成书史和版本史实际出发,建议以“词话本→前世本→世本”这三部《西游记》版本的版本关系为基点。它是三书承传关系的形象概括,代表《西游记》成书时期的演变轨迹,又是《西游记》版本史源头时期的真实记录。它为“祖本”论指明了方向,为源流论开拓了思路,为演变论奠定了基础,为作论锁定了范围。  相似文献   

12.
主谓结构作补语的“得”字句,(以下称主谓补语“得”字句)是唐代新产生的一种程度补语式。这种补语句式发展很快,是汉语补语式发展的一大特点。《西游记》(以下称《西》)中主谓补语“得”字句出现得比较多,运用范围也比较广,形式多样,语义复杂。本文主要探讨《西》中主谓补语“得”字句的结构形式和语义关系。然后与《关汉卿戏曲》和《红楼梦》中主谓补语“得”字句的出现情况作一简单比较,以便更清楚地认识《西》中这类句子的特点;最后再与现代汉语中这类旬式作对照,可以看出一些主谓补语“得”字句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西游记》周邸抄本确有其事,此抄本与今见《西游记》面貌很不相同,并就《西游记》周邸抄本与周邸梓本流存于世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日本学者太田辰夫发现《西游记》有不止一首诗词出自元代全真教诗词集《鸣鹤余音》,故对后者与《西》书创作的关系应予注意。从《余音》内容看,它是元代全真人士把自己的教义“嫁接”到“唐僧取经”故事框架上的诗词工具书之一,构成了《西》书创作的一个美学背景。以此为基本前提考虑,由于元代著名文人虞集“学道”诗词是《余音》重点收录对象且虞也曾为它写序,也由于虞集与全真道士的密切关系和对后者遭遇焚经厄运的同情,更由于序文所涉及人物在《余音》中可寻端倪以及时限合理等原因,虞撰全真教《西游记》稿本之序,虽所持“丘处机作者说”不可信,但它对全真教《西游记》书稿创作主旨的揭示应当可信。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杂剧》作者及时代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来先生批评西游记》(以下简称《西游记杂剧》),是现存时代最早的唯一整剧传世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戏曲,在明代神魔小说百回本《西游记》(以下称《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孙楷第先生推断其作者为明初杨景贤(言),得到不少人赞同。笔者近来重读孙先生《吴昌龄与杂剧西游记》一文,对“杨景言作《西游记杂剧》”的说法还有疑虑,故不揣浅薄,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向前辈和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为使吴承恩做《西游记》的作,便不顾事实将其“杂记”认定为白话小说;沈承庆先生要否定吴承恩是《西游记》小说的作,则将其“杂记”认定为游记。二人都有失偏颇,而吴承恩的“杂记”实是志怪传奇,与白话小说和游记无关。  相似文献   

17.
方言问题是《西游记》的一个讨论热点,已有学者经过考讧,在《西游记》中发现了少量的吴、山西、内蒙等方言。笔者仔细研究,发现《西游记》中还有较多的湘方言常用词汇,以及诗词赋偈中湘方言韵字与韵律的关系,而且这些湘方言至今还在湖南,以及湖北、江西、广东靠近湖南的地区使用;进一步研究《西游记》、《明史》和明末清初时的文人墨客在《西游记》各版本中的著述,发现《西游记》中隐含着“花萼社”的地名,《明史》记载“花萼社”是位于湖北蕲州荆王府的樊山王府中的读书会所,是明代文人墨客读书和创作《西游记》的地方;明代的湖广行省将湖南、湖北归于一个行政区划,这是出现湘方言的原因;另外明末清初的文人墨客对《西游记》的点评和增删修改,很可能是《西游记》中出现多种方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广西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文本是壮族重要的文化典籍,其核心故事改编自汉文百回本《西游记》的前七回内容,即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相关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相比,两者均以全知视角为叙述角度,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古壮字《西游记》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是五言句式的叙述长诗,讲究押腰脚韵和腰韵。在改编与重组百回本《西游记》的过程中,壮族民间歌师删减了原著在散文叙事中穿插的韵文,并融入壮族的文化习俗以及传统道德观念。古壮字《西游记》文本的整理价值与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丰富壮汉民族文学交流的研究资料,传承保护壮族语言文字以及增强壮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通过考察中国戏曲与小说的发展轨迹,结合两的整体关系,指出《西游记》杂剧记叙唐僧取经内容完整,结构宏大,由此演进为小说具有必然性,并进而对它在后世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作了具体、客观的评析。  相似文献   

20.
写作的本质是生命化的。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主人公,自然是吴承恩精神思想和心血的凝聚与外化。我们将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子和吴承恩《西游记》本子中的孙悟空形象加以比较,不难看出吴承恩对孙悟空形象的改造与重塑。这其中的创作动机,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的解释,即作内心深处生活本能意识和死亡本能意识的激荡。而这一个人心理恰恰与当时的社会心理暗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