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竭力破坏教育革命。他们肆意践踏党的教育方针,否认幼儿年龄特点,摧残幼儿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恶果。为落实华主席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继续搞好教育革命,必须紧密结合幼儿教育战线的实际,把被他们颠倒了的路线是非逐个加以澄清。要不要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毛主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四人帮”任意践踏党的教育方针,  相似文献   

2.
在有关教育方针的研究文章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把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这是由于关于教育方针的含义,我国现有的《教育学》教材都未作专门的论述,只是在论述我国的教育目的、在引用毛泽东同志“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著名论断时,带出了“教育方针”这一概念。由于对二者未加区分,结果给人一种错觉:教育方针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另一种表述,可以作为同一概念使用。包括比较有权威性的《中国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教育方针问题,教育界同仁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见解,但对教育方针的内涵,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教育工作方针的区别及联系,仍存在着模糊认识。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探讨。在有关教育方针的研究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把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当作同一概念使用。这是由于我国现有的《教育学》教材都未对教育方针的含义作专门的论述,只是在论述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在引用毛泽东同志“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论断时,带出了“教育方针”这一概念。由于对二者未加区分,结果给人一种错觉:教育方针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另一种表述,可以作为同一概念使用。《中国大百  相似文献   

4.
在别的国家,鲜有“教育方针”的提法。有些国家的立法机构、政府机构、执政党或有关于“教育目标”、“教育宗旨”、“教育策略”、“教育政策”之类的决策,即使把这些称为“教育方针”,这个问题的意义同中国也不尽相同。在我国,教育方针对于教育工作曾经有过决定意义,但未必始终如此。近40年来,在“教育方针”问题上出现的种种现象,从比较教育的角度看来,或许可以称作“教育方针现象”。只不过我们对这类现象似乎已经熟视无睹了。现在,重新提出表述教育方针的任务。当此之时,捉摸一下“教育方针现象”,或许不是多余的事。  相似文献   

5.
我认为“因材施教”虽是很重要的教育方法,但不宜作为教育方针。一、有好多同志不赞成将“因材施教”作为教育方针的理由之一是:方针只能包括目的和内容,而“因材施教”是教育原则和方法,故不能作为方针。我觉得问题倒不在此。因为一个方针一般虽仅包括目的和内容,但有时也可以包括原则和方法,只要这些原则和方法能解决工作上的主要矛盾,能对工作起推进  相似文献   

6.
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基本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关系到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我国长期存在对“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概念界定和使用的混乱问题。文章试图通过对概念的辨析,提供一些理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目前所施行的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二者有何区别?素质教育与升学竞争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关系到办学思想和贯彻教育方针的大问题,有进一步探讨明确的必要。一、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指单纯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具体讲,学校领导确定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是追求升学率,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个目标转。如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时,不重视甚至不开设非考试科目;对德体美  相似文献   

8.
时代在更新,教育在发展。面对琳琅满目的教育改革新景象,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拓宽特色办学之路?教育应该发展怎样的特色?准确把握教育方针,肩负教育蕴涵的社会使命,创建适应时势的特色教育, 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追寻的目标。我们必须驾驭“特色办学之舟”,高扬特色办学的风帆,借以推进学校的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教育方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指出,教育方针是国家和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教育基本政策总概括。它包括教育的性质、目的以及实现目的的途径三项基本内容。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大大小小加起来不下于数十个,但是影响比较大的只有两个,一个是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制订的教育方针,一个是前两年提出的教育方针。第一个教育方针是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扩大会议上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教育方针的问题 关于教育方针的问题,大家提的意见比较多。认为没有一个教育方针,各项工作没有遵循,要求国家能够尽快加以明确。这个要求是很合理的。 确定教育方针的统一的、明确的表述,对于统一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对制订教育政策、法规,安排教学内容,评估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会有重大的影响。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  相似文献   

11.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教育目的的不多的研究文章和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把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这种概念上的混淆与使用上的混乱,不仅在理论上会造成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在实践上会带来指导上的错误。因此,本文拟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这三个概念的特定内涵及其区别与联系作一分析,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有了许多变化。无论在教育方针上,在办学方式上,在考核、入学办法上,还是在教学方法改革上,都摸索出一些新路子。如今,我国中小学教育已不再追赶某个东方的、或西方的某位教  相似文献   

13.
李友唐 《教书育人》2008,(10):21-21
在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有了许多变化。无论在教育方针上,在办学方式上,在考核、入学办法上,还是在教学方法改革上,都摸索出一些新路子。如今,我国中小学教育已不再追赶某个东方的、或西方的某位教育家的“先进”了,虽然还是有选择地向西方优秀的中小学教育学习,但是我们已经开始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了。  相似文献   

14.
正如今的教育工作中,各类专项检查、综合评估、示范学校创建、现场会、达标等接踵而至,可谓铺天盖地,花样繁多。检查本身没有错,检查的目的也是为了便于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掌握基层学校的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落到实处。那么此举为何会引发基层老师的抱怨,以至于导致老师们患上了"检查恐惧症"呢?究其原因,一是检查项目繁多,基层教师本身就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设的个别部门把自己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作为一种固定的表述,视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列为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教”和“劳”分别确指什么?“教劳结合”是否仅指“教育”和“生产劳动”这两个事物的结合?近些年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指的是“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的结合”,而毛泽东的“教劳结合”指的是“教育同手工劳动、体力劳动的结合”,二者不是一  相似文献   

16.
话说“严”     
中国有句俗话,“严师出高徒”。这几乎成了教育界人人熟知的常理。然而,“熟知并非真知”(黑格尔)。何况就教育人培养人的学问来说,即便是真知,也不等于善行。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把“严”曲解成严厉,便是例证。何谓“严”?我的理解是:一要严之有理。即任何要求都要符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准则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本质往往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目的上。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就体现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说得更具体,那就是我们培养的各种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可见我国教育目的和要求是很明确的。也就是说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清楚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程的实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在大家相互推诿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责任时,我觉得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我们是教育方针的贯彻者,有义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另一方面,我们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有责任也有能力按照教育法规办学。我认为校长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方面可作以下尝试。在教育质量问题上,不妨学学"无竞争理念"。当下,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因应是竞争,学校内部班与  相似文献   

20.
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有许多时候我们都会面临一些纪律与自由的关系问题.比如:是否应该约束儿童的行为?约束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怎样把握纪律与自由的关系?等等.无论在教育的理论研究中,还是在教育的实践研究中,纪律和自由的关系问题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自由是纪律的基础和前提,纪律是自由的保证和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问题,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并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