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如果说,基督教对于上帝的信仰来源于犹太教的神的启示,那么,这种信仰的说服力则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对终极实在的理性探索。从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最终发展为“上帝”的观念,不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理论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普罗提诺,融合了古希腊哲学与早期基督教神学的思想, 以“太一”学说取代了柏拉图的“理式”论。“太一”说所强调的主观性、唯一性和统一性,最终将古希腊文论导向了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坛。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重视爱欲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将其作为理解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爱欲发端的古希腊哲学,重在阐明爱欲的真正内涵以及灵与肉的辩证关系。中世纪神学哲学的爱欲观否认人本能之性的独立存在价值,表现出强烈的禁欲主义和工具性的爱欲文化取向。近现代哲学在非理性主义思潮推动下,出现了逻各斯主义的存在观向意志主义存在观的转向,爱欲取代理性成为人新的存在本质。至20世纪西方爱欲哲学进入发展高峰,但从其孕育来看,是离不开自古希腊以来两千多年这段漫长而又缓进的发展史的。  相似文献   

4.
时下,“理念”是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比较多的一个词,可什么是“理念”还真没有多少人能讲得清楚。查阅《辞海》才知道其漂洋过海来自古希腊,是一个哲学名词,有多重含义。柏拉图哲学中的“观念”通常译为“理念”,用以指永恒不变而为现实世界之根源的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实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罗马帝国时期为例,阐释基督教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指出不能单纯从西方哲学发展角度看待基督教思想与希腊哲学的关系,而应把握古代西方文化向中世纪过渡的全景,具体探讨冲突双方所处的位置及其作用。笔者认为,从基督教与希腊哲学思想交锋的最终结果来看,主要是基督教神学“解构”了希腊哲学,而不是希腊哲学“解构”了基督教。  相似文献   

6.
中西哲学的分野不在其是持“天人合一”的观念还是持“主客二分”的立场,而在其“天人”观和“主客”观各有其特征和内涵的侧重。通过对先秦和古希腊哲学的分析,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先秦和古希腊哲学都有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而且可以说都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天人”观主要是从性情的角度来讨论的,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命活动中的行为实践问题,主要是道德论意义上的,而后者的“天人”观则主要是从理性形式的层面来讨论的,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命活动中的认识问题,主要是认识论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神学的基本教义表现为对上帝的信仰,古希腊哲学的核心理念是理性。它们是西方人精神世界中的两个基本特质,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基督教神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表现为信仰与理性的碰撞。文章以基督教的发展历程为参照,考察古希腊哲学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基督教神学的影响,结论是:基督教神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在基督教发展历程中表现为神学对哲学的顺承、弘扬与反叛,具体表现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上是信仰与理性的基本对立、相互融合、最终决裂。  相似文献   

8.
一 教育哲学属于哲学的分支学科,是哲学演变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教育哲学”可能是什么,同作为其思想背景的现代一般哲学的问题领域相关。 从哲学史看来,“哲学”的问题领域下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演变过程大致是:在古希腊,哲学最初以知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有复杂的历史化背景。罗马帝国境内犹太人与希腊人的密切化关系成为“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向东方神学过渡的条件之一;随着罗马帝国精神危机的到来,犹太教开始向基督教过渡。基督教虽然在希腊化背景下产生,但其形成主要是与古希腊哲学有密切的关系,并最终从罗马帝国的一种亚化地位上升为帝国的国教。  相似文献   

10.
“实体”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概念,从而开启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之路;近代,伴随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实体”观念“主体化”;现代,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等致力于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或拒斥,其最终却是建立了一种新的“实体论”,也是一种形而上学。虽然他们都以“存在”的探询为目标,但却停留在了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而没有通达“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为了达到传播基督福音之目的,翻译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书籍,希望中国人能由科学真理走向启示真理。他们所传入的科学,对当时的部分中国士大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传入了一些新科学或学科,还在于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理念带到了中国。中国的学术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层面,重身心,轻实用,并认为修身之类才是“实学”;而把具体的科技斥之为“器末”,则不“入流”。这是中国为什么有科技成就而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原因。相比较而言,西方哲学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在重视人的道德层面的同时,一开始就强调对事物对自然的究诘;这与西方科学明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这样,西方所强调的“实学”更是一种能带来物质明的“实学”。跟西方的“实学”相比,中国古代所强调的“实学”,倒更像是空疏之学。所以,本通过对双方“实学”的比较研究,试图从这个角度看中西化在这个方面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两种化。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在20世纪所承受的种种"现代"解读,暴露出"现代"概念与莎氏创作的某些深深困惑.文艺复兴对于"现代"概念的意义,使返回"现代"概念源起处对"现代"概念与莎氏创作进行结合考察成为可能.考察的结果是,基督教义末世观与资本主义金钱原则共同组构了"现代"概念的诸重困惑,并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莎氏的创作;而莎氏,正以其被左右了的创作见证了这些困惑.  相似文献   

13.
“至善”观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在古希腊伦理思想中被划为两个不同的派别分开讨论。能动主义经历了从“至善即理念”到“至善即幸福”的演变历程;快乐主义经历了从“至善是肉体的快乐”到“至善是精神的快乐”的演变历程。前者的历程比后者的历程要长一些,要复杂一些。但就其总体来看,“至善”观的发展和进步是主流,不仅对古希腊的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对我国现阶段的德治有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灵魂拯救的文学——论灵性文学小说集《新城路100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性文学是关于灵魂拯救的文学,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督教文学概念的某些缺憾。灵性文学小说集《新城路100号》或在爱人如己中展现爱的意义价值,或在罪孽的忏悔中获得宽恕与平静,或在属灵的过程中摆脱精神的困境,呈现出一种至善至美的追求。灵性小说集的出版承续了中国小说创作与基督教文化关联的脉络,展现出当代作家对于现代人灵魂拯救的关注,拓展了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宗教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张建刚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6):34-36,50
哈代的宗教观是极其复杂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宣扬了博爱、原罪、救赎等基督教义,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极端叛逆的异教徒,深受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进化向善论等异教思想的影响,猛烈地批判了基督宗教,塑造了一个个异教徒,通过他们的悲剧生活控诉了教会的陈腐和基督教思想对人性的压抑。  相似文献   

16.
自然法观念发源于古希腊。正是由于古希腊哲人对自然的研究和对永恒正义的追求使自然法观念得以出现。自然法观念出现的两个充分必要条件是:(1)自然(Physis)与习俗(nomos)的区分;(2)探讨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普遍行为原则。古希腊的‘物理学家”对自然的研究满足了第一个条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基于对人性拆讨的伦理学满足于第二条件,并由此而导致自然法观念的出现。古希腊的自然法观念以及使这种自然法观念得以出现的理性精神,是人类的宝贵遗产,至今都值得我们去好好挖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神话学角度论述了古希腊神话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其本身具有"神谕"的不可逆性及由此引申出的导致神系延续、发展的否定本体的机制特征,从而使"神谕"具有无限神秘感和隽永魅力.  相似文献   

18.
论文欲就中西方的两则经典故事,来谈谈西域大月氏族在西方小说题材东渐过程中的"桥梁"作用。文章首先确定《列异传》中"谈生"的故事来源是希腊故事"小爱神和普苏克"。其次,文章以大量的史实来说明大月氏族同时受到希腊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双重影响。最后,文章在对大月氏族的"桥梁"作用予以阐释后,通过"小爱神和普苏克"与"谈生"故事的具体比较,来分析希腊故事对中原志怪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多集中在戏剧,他的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受关注相对较少。通过对《维纳斯与阿都尼》的文本细读,并联系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看出:长诗中体现的莎士比亚独特的文化思考,既有对当时人文主义中张扬个性的认可,也有对传统基督教文化中节制忍耐的继承;作品中人物形象体现了他对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批判继承,剔除了教会禁欲主义的极端成分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人文主义的温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