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民作家总以双重文化视角关注自己族裔在多种文化中的生存状态及由此产生了对身份的迷惘和思考。英国移民作家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正是这一探索的体现。本文打破小说《米格尔》的叙述顺序对人物进行分类研究,从自我认知模糊、他者的效仿和人格扭曲、异化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展示米格尔街人自我身份缺失、迷失的过程和特征,感受这些人物的迷失自我的心酸生活。  相似文献   

2.
比喻的出色运用是奈保尔小说《米格尔街》的一大艺术特色.性格各异的人物,独具特色的景物,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常常被奈保尔巧妙地借用到小说《米格尔街》中赋予新的色彩和意义.这种别具特色的比喻修辞手法使《米格尔街》更加以文学的方式呈现了“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指的是前人或同代人发表的文章的一部分被后来的作者模仿或在后来的文中被借用。《米格尔街》小说文本的魅力植根于文本的互文性中。因此,本文从互文性理论的角度来解读《米格尔街》,分析互文性在《米格尔街》描写人物和深化主题的作用,以此来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描写的是米格尔街上的一些卑微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在米格尔街上,形成了类似于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的世界和一种狂欢化的存在状态。奇特是狂欢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所反映的实际上是米格尔街人生命中被压抑的激情。而透过米格尔街人狂欢化的生存状态的背后,体会到的却是米格尔街人生命中那深沉的悲凉。从其中可以体会到奈保尔对人,特别是对故乡的人的生存处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熊祺  许丽芹 《海外英语》2013,(9X):214-216
奈保尔的成名作《米格尔街》以线条简洁传神的方式速写众生像,表现手法冷峻而细腻,幽默而伤感。该文从叙事学中的不同角度:叙述者与感知者,内视角与外视角模式等方面对《米格尔街》的多重叙事视角进行剖析,重点探讨该小说的叙事视角模式。  相似文献   

6.
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结构和方式、叙事视角、叙事话语和叙事伦理四个方面对奈保尔小说《米格尔街》的叙事艺术进行分析,表明除新颖的内容之外,别具特色的叙事手法使《米格尔街》更加真实地呈现了“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7.
维·苏·奈保尔(V.S.Naipaul)出生在中美洲特立尼达,是一位英国移民作家。他一生致力于创作,其中他的作品《米格尔街》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这部小说的语言,既幽默诙谐,又辛辣讽刺。这部小说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修辞学的魅力。此论文从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以及语言语境对修辞的影响入手,对奈保尔的《米格尔街》进行研究,并揣摩他的语言特色,体会他想要表达的情感——对当时社会丑陋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B·华兹华斯》是英国移民小说家V·S·奈保尔早期创作的短篇故事集《米格尔街》中的一篇。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是20世纪英国殖民地特立尼达岛上普通民众的典型代表,他以乞丐诗人的身份孤独生活,承受世俗伦理与殖民文化的压力,以审美追求谱写了荒诞英雄式的生存诗篇。从存在主义视角对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的分析,为解读奈保尔小说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印裔英国移民作家维迪雅达.苏拉吉普拉萨德.奈保尔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米格尔街》是奈保尔最早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曾获得萨姆塞特.毛姆短篇小说奖。奈保尔的这部小说集虽创作于早期,属其试笔之作,却在选材、叙述笔调的冷峻和幽默以及情节的处理方面,与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作品有着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V.S.奈保尔的早期作品《米格尔街》,描绘了在英国殖民时代特立尼达米格尔大街上一群小人物可悲可叹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奈保尔也向读者展示了殖民时期当地女性悲惨的生活。女性丧失了话语权,承受着殖民者和男性暴力的双重压迫,使得她们成为了"属下的属下""他者的他者"。  相似文献   

11.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和《米格尔街》,采用回望故乡的叙述视角,通过对故土人琐碎生活的记述,表现了对有限生存环境中小市民生存困境的关注。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又内蕴着作家的创作个性。因此,结合两位作家的生活经历,阐明抒写相同主题时两部小说集呈现的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作家维·苏·奈保尔在他所著的《米格尔大街》中,以他朴实无华的语言、冷静的态度,以及惯有的讽刺性的幽默,把我们带入了他的米格尔大街。  相似文献   

13.
大师小传 维·苏·奈保尔生于特里尼达,现年69岁,系印度婆罗门的后裔。他出身贫寒,但从小热爱文学,18岁时获政府奖学金,来到英国牛津大学专攻文学。大学期间,他的小说屡屡遭到退稿,但父亲的帮助和鼓励使得他矢志不移地坚持创作。终于,在1953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了。此后,他的《米格尔大街》《河湾》《岛上的旗帜》等众多作品相继获得毛姆奖、布克奖等众多英国重要文学奖项,成为当代最有成就的英国移民作家之一,并于1990年被英国女王授封为爵士。2001年,奈保尔获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4.
朱宇杰 《海外英语》2020,(8):258-259
《米格尔大街》作为后殖民作家奈保尔的成名作,描绘了生活在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的底层属民的生存状况和对身份认知的追寻.殖民暴力将米格尔大街属民生活摧残得千疮百孔,但米格尔大街中的小人物对身份的追寻却从未停歇.在《米格尔大街》中,殖民者的认知暴力是殖民地属民身份迷失的文化根源,殖民地的知识分子在对属民进行身份重塑和他者书写的过程中沦为殖民统治者的共谋,但被殖民者凭借模仿策略的顺从与颠覆的张力为自我的杂糅性身份找到了栖身之所.  相似文献   

15.
《读写月报》2023,(35):42-45
<正>1.内容简介《米格尔街》是备受中国读者欢迎的诺奖得主奈保尔的作品,它由十七个平行展开的短篇小说精心编织而成,各篇小说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相互穿插,形成在纵横两个维度彼此交互的结构。米格尔街上生活着一群有脾气、有盼头的小人物:“哲学家”波普,要做一样叫不出名字的东西;“艺术家”摩根,扬言美国总统会来买他的产品;“诗人”布莱克·沃兹沃斯,每月一行的诗写了几十年;“疯子”曼曼,频频参加议员竞选;“机械天才”巴库,百折不挠地改造一辆辆进口汽车……  相似文献   

16.
奈保尔小说《米格尔街》描写的男性对家庭暴力的使用和受害者的不同应对态度,共同折射出殖民体系中主/奴、殖民者/被殖民者的二元对立关系,但女性对家庭暴力——尤其是言语暴力的使用,则完全颠覆了后殖民语境中的两性关系和父权统治。归根结底,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剥削是造成被殖民者在生存压力下诉诸家庭暴力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7.
秦云 《海外英语》2012,(2):219-221
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是对加勒比地区特立尼达被殖民历史的书写。小说展现了畸形社会下弱势群体的悲哀与人物命运的乖蹇。该文从叙事学之叙述话语角度出发,将文本细读与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小说叙述话语的深层意义、引述语的直接音效、非标准式英语和克利普索小调的视觉成像,以及小说修辞上的特色。指出小说叙述话语的巧妙运用正是叙述主题得以深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99页:“接着又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这段文字看起来就好像是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已经完全将香港地区变成了它的殖民地。而事实上我们都清楚,香港地区应当包括三块:第一块是英国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第二块是英国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了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司;第三块则是在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强行租借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包括许多岛屿在内的新界,租期为99年。因此应该说:接着又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割占了香港岛和九龙司。香港的“割占”过程$江苏省大丰市…  相似文献   

19.
一、香港回归结束了中国人民100多年耻辱的历史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英帝国主义者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手中强行夺去的。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1860年,英国再次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割去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1898年6月,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个岛屿达99年,香港的被侵占,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丑恶的一页。 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是从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并强行侵占  相似文献   

20.
要挖掘英国作家乔治·吉辛的自然主义小说《新寒士街》背后的深层意图,可以从与自然主义方法具有契合点的修辞手法“隐含作者”入手.隐含作者的建构,隐含意义是关键.吉辛在《新寒士街》中通过对文学商品化背景下不同作家生存境遇以及文学价值的探讨,建构出隐含其中的文人知识分子形象,其意义最终指向人文精神的重建.《新寒士街》中隐含作者的建构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知识分子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