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戏曲是一种根植于农村、发展于农村的文化样式。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对于优秀文化传播、农民文化娱乐、地方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建设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认识不到位,相关体制不完善,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问题多多。为此,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戏曲演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监管,使戏曲能够有充足的展示空间和平台;进行管理改革,实行政府买单企业演出的服务新模式;注重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和地方戏曲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中国戏曲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一条规律性的运动轨迹,即起源于农村而繁荣于城市。然而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却与这条运动轨迹相悖,出现了由城市走向农村的现象。调查资料表明,“戏曲在城镇已基本失去观众”。具体表现是:戏曲在城市里的观众大量减少,剧场很少接待戏曲剧团,戏曲艺术团体的演出活动绝大部分转移到农村进行。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后期戏曲演出查禁个案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后期是戏曲艺术发展的繁盛时期,也是戏曲文化管理较为严厉的历史时期之一。在考察明代中后期的戏曲艺术演出史时,发现明代中后期的执政者虽然没有颁布戏曲艺术的查禁法令,但一些朝廷重臣及地方官对于戏曲演出的管理依然严格。文章考辨戏曲演出史料,发现魏校、甘士价、刘宗周等曾经查禁戏曲演出,对于戏曲文化的发展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 淮北地区流行的梆子戏,过去它土生土长在农村,艺人也都是农民的子弟,长期在农村集镇流动演出,是深为农民喜爱的戏曲。因而它的表演艺术也必然受到农民审美意织的影响和平原高台演出的制约。梆子戏的表演特色:一、淮北梆子是板腔体,以唱为主,每  相似文献   

5.
戏价是民间戏曲演出活动的经济反映,舞台题记是旧时戏曲艺人演出时题写在舞台上的文字。从山西广大乡村留存的戏价题记来看,清代后期的戏价并未大幅增加,民国时期戏价较清代也并不像题记所直接显示的那样有近10倍的提升,根据货币行情和粮价来衡量,应上升了5倍左右。戏价与农村其他生产生活相比,的确处于较高水平。既是当地戏曲生存状态的反映,也是中国旧时社会的经济写照。  相似文献   

6.
戏曲文化在近代石家庄城市大众文化发展中独领风骚.石家庄的各种传统戏剧在向近代戏剧转变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剧种之闻的广泛交流和相互吸收.不同剧种搭班同台演出的实践活动,扩大了各种戏曲的社会影响,加强了各剧种之间的艺术交流,丰富了不同剧种的演唱方法和技巧,扩充了各剧种的演出剧目数量,促进了各个剧种自身的日臻完善,产生了一批戏曲名伶.石家庄的城市化为本地乡土戏凸丝弦从农村走向城市并扎根城市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促使丝弦在与百戏伎艺的竞争中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2010年12月23日晚,山西省演艺中心掌声不断,气氛热烈,这是我院戏曲专业学生参加全省第八届教学剧目汇演的上党梆子戏曲专场演出。观看演出的省市领导、戏曲专家和广大观众为我院戏曲专业学生扎实的功底、优美的唱腔、精彩的表演、真挚的情感所吸引。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分析当前戏曲改革在校园戏曲教育中的得与失,在梳理当下戏曲改革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造成戏曲改革的现实原因:戏曲传承保护百家说、传统戏曲演出程式化的独特性、传统戏曲演出形式的多样性、戏曲改革失败的前车之鉴、对戏曲改革缺少必要的认识;提出了戏曲改革在校园的发展路径:多元共治理念引领高校校园戏剧发展、地方高校要建设大学生戏曲社团,拓展戏曲学生观众等,促进戏曲改革在校园教育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戏曲面临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为:国营剧团负担重,生存艰难;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民间职业剧团过多且不正规,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伤害;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得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剧场、排练场等设施破旧,剧团的生存环境恶劣。保护和发展戏曲化遗存是当务之急,要根据各地、各个剧种的发展历史、艺术价值、化价值,给予恰当的定位,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立新型的剧团管理机制;改善剧团的工作环境和演出条件;给戏校、艺校招生提供提供优惠政策;对演出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抢救和保护戏曲艺术遗产;加大戏曲理论研究;加强戏曲化教育;建立保护戏曲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戏曲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价值不仅局限于正在舞台上演出的鲜活的戏曲艺术作品身上,而要看到这众多的鲜活的戏曲剧种从特定的历史时期发展而来。历史上的戏曲作品与戏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应当重视这种历史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必要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把握戏曲艺术发展的规律,也有利于将这种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从而与当下鲜活的戏曲演出共同构成戏曲文化资源的两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1.
元代戏曲理论的逐步成熟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元代戏曲的繁荣局面。以胡祗遹为代表的传统文人对戏曲的关注以及他们零散的曲学理论,到专门探讨演唱技巧即元杂剧与音乐关系的《唱论》、专门记录戏曲作家的《录鬼簿》、专以戏剧演员为记录对象的《青楼集》,再到总结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的高度理论性著作《中原音韵》,反映出元代戏曲理论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同步而稍后的逐步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12.
山西是戏曲的滥觞之地,自古就有在民俗信仰活动中演出戏曲的传统。山西信仰民俗中的戏曲演出种类繁多,可分为春祈秋报、迎神赛社、集市庙会、公私祭祀等形式。对山西信仰民俗中的戏曲深入研究是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领域,在民俗文化日渐式微的时代,需进一步发掘传统民俗文化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3.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从目前全国戏曲演出的现状来看,进入剧场看戏的观众相对较少。但多样的演出形式及欣赏趣味,使得戏曲仍拥有庞大的潜在观众群。若要在产业化环境下积极稳妥地推行戏曲改革,首先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观众群进行分类,制定措施,直面市场,在发展中努力培养、造就新时代的戏曲观众。  相似文献   

15.
石刻是文献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桂林碑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关于桂林各种戏曲演出活动的状况,多是通过碑刻中一些只言片语来勾勒其貌:一是凑份集资"醮戏"演出;二是酬神祭祀表演傩戏;三是墟日贸易村民聚戏。这些记录提供了清代桂林戏曲演出活动的珍贵资料,对广西乃至我国戏曲发展的研究具有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这个剧本是湘潭市花鼓戏剧团筱毛三同志創作的,曾經湘潭專署文教办公室任永駿同志和省戏剧工作室戈人同志修改,参加全省1957年戏曲汇报演出,是受人欢迎的剧目之一。我們認为这个剧本,对鼓动中小学生下农村参加劳动生产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特予轉載。各地中小学校可組織教师和学生排演,作农村演出。  相似文献   

17.
1908年,上海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式剧场-“新舞台”,此后,新式剧场风靡全国,不久即取代茶园成为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新式剧场给戏曲艺术提供了一个封闭的演出空间,使得欣赏戏曲成为相对单纯、严肃的化娱乐活动,也促使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但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毕竟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对于西方戏剧艺术自然是适用的,而对于中国戏曲独有的表演程式、观演关系等就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本对中国戏曲演出的观演心理作一番考察,进而从戏曲表演、戏曲语言、观演关系等方面讨论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对于传统戏曲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国戏曲的兴盛、繁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而北方戏曲衰落似成定论。通过对较为丰富、详实的明代山西地区戏曲文物史料的把握,即从戏曲舞台兴建、服饰化妆、乐队的组成、唱腔和剧目这几方面去考证明代山西戏曲的兴盛史,可以为缺少明代北方戏曲史料记载的中国戏曲史作一补充。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为了让学生了解戏曲艺术、传承戏曲文化,各地普遍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各地主管部门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安排专项保障资金、开展相关专业培训,并为学生安排演出剧目。这对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但从实践来看,戏曲进校园活动还存在学生戏曲知识储备不足,进校园演出剧目不够丰富,在校学生覆盖面不广等问题。基于此,应通过完善制度、选准内容、加强互动等方式来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以确保戏曲进校园活动贴近实际、广受欢迎,实现实施素质教育、传承和发展戏曲文化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0.
《梼杌闲评》是成书于明末清初的"世情"与"历史"相结合的社会批判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记载了大量明末时期的戏曲信息,其中涉及剧种、剧目及戏曲演出习俗的记载让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明末清初戏曲的演出与流传情况,对戏曲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