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第一章)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并且发生作用的规律。 (2)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当它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又矛盾又统一的过程中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也不例外。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改革过时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就是首要的任务。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但也有不适应的矛盾时,人们就应首先维护新制度并利用它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同时又进行改  相似文献   

3.
纪旭 《考试》2014,(4):16-19
<正>一、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来看,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总是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面。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原有的生产关系就束缚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时就会逐渐形成适应生产力水平的新的生产关系。14、15世纪,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得到显著改进,反映社会生产力水平显  相似文献   

4.
列宁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尺度。生产力的增长必然引起生产方式及其赖以存在的生活方式的变化。马克思说:“当某种历史的形式达到一定成熟阶段后,它就会被抛弃,而让位给一种更高的形式。”无论哪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促使社会向前发展时,它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只有当它成为发展的障碍时,死亡才成为必  相似文献   

5.
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如生产工具的进步程度、劳动对象的开掘状况,等等,而对生产力的社会属性,即劳动者——人在生产力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当人们谈论促进生产力发展时,常常不包括人的发展;讲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往往把人的利益和要求置之脑后;在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更是明显地离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为生产而生产。理论上的偏颇造成实践上的重大失误,其  相似文献   

6.
人和自然的矛盾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运动过程,它的发展是由自己内部的矛盾所推动的。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诸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决定作用,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从社会系统本身来讲的。而当我们把生产力作为一个事物、一个系统考察时,生产力本身也是一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的特殊作用。现就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这个转化中人起的作用,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一、科学枝术要转化生产力,运用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同社会生产力发展、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有过一系列的精辟论述。马克思说:“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①恩格斯也指出:“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②这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辩证法思想。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当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设计和制造出先进机器设备,产生出先进的工艺方法,科学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技术是科学知识的物化,它体现为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是生产力的现实要素。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坚持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从展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轨迹中,发现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经过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然后进入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作为最革命的因素,是不断发展的,它总有一天要超过资  相似文献   

9.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第三产业正处在发展阶段,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应该紧紧抓住机遇,把第三产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未来15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中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这是顺应人类…  相似文献   

10.
一、市场经济与教育教学的关系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属于经济基础范畴 ,教育教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相当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由于上层建筑中教育教学部分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 ,有其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相对独立的历史 ,因而并不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或消灭而立即变化或消灭。教育教学等上层建筑能够帮助市场经济形成、巩固和发展。教育教学作用的性质 ,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新的先进的市场经济基础服务时 ,它就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 ,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 ;当它为旧的落…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导致不同历史阶段的更替。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构成一定生产关系的基础和前提。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阻碍甚致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长期以来,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只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而忽视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上逐渐不科学,由“左”倾而陷入空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实践中获得了生机和发展。无论是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制度,还是体现这些内容的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都在顽强地发挥着它固有的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展。 一种社会制度是优是劣,不能靠贴标签,而应有一个确定的客观标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因此做为衡量社会优劣的尺子应当到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中去寻求。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改革是人类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況,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社会就要进行改革,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改革的动因源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切社会改革,都将以是否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状况而决定改什么内容和改到什么程度.本文仅就哲学教材的改革问题,谈点个人管见.一哲学是以最普遍的概念反映世界本质的社会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上层建筑.它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上,间接地为社会某种经济基础服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服务的,是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经济基  相似文献   

14.
精神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的组成部分,观念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是它的显著特征。精神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这种作用逐渐展示和愈益显著。它对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取决于它所具有的特殊功能。精神生产力是社会文明的中流砥柱,它对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内核。  相似文献   

15.
家庭起源于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说文解字》中说:“家,居也。”这说明在远古时期,家庭只是一个群居的环境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个人劳动不仅能养活自身,而且可以供养家庭其他成员时,才出现了较为固定的家庭群体。家庭价值也才由此而产生。在内容上,它从远古时期的居住功能发展到生产、生活、生育、文化、扶养等各种不同的功能,显示出了家庭价值的多元化。相对而言,中西对家庭的定义不同,也就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家庭价值观。西方对家庭的定义较为宽泛,认为只要两个人有长远的关系,有正常的性生活或能繁衍后代和抚养子女、赡养老人及能  相似文献   

16.
当新的生产力出现并对社会产生强烈冲击的时候,当人类社会发展到重要的时刻,在新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社会变革较激烈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就出现众多的教育家,形成特定时代的教育家群体。二战以后,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出现了。人类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新技术、新工业、经济发展和未来社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以物质为基 础,伴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当生产力不断提高,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生产的基本经济单位由家庭和手工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认定“科学也是生产力”,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它反映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性质、它在生产力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强大推动作用认识的深化和升腾过程。“第一生产力论”的提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和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标准的提出,不仅为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而且为其实践指明了新的探索方向。本文仅就生产力标准的含义、实质、及其对深化改革的指导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请同志们教正。一、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所谓生产力标准,通常是指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客观尺度。它具有可度性,即作为一种尺度有其内在的、特定的衡量标准。如用“铜器工具”来表示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这是“工具决定论”的传统的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还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不同的经济时代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的要求就不相同。早期生产力标准可用“工具决定论”来衡量,比较单一。到了现代生产力已经发展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或整体,要求在均衡中或协调中实现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在建国前后就明确提出并反复论述新中国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 ,并以此作为他考虑方针政策的着眼点。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周恩来在八大经济工作报告中 ,更加明确地把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1 957年反右斗争以后到十年“文革”时期 ,周恩来仍然坚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而坚持不懈地探索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