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数列中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在已知首项 a1 ,公差 d(公比 q)的情况下 ,通过两个基本公式 (通项公式和前 n项求和公式 )并结合其基本性质能解决数列中的基本问题 .如在 a1 ,n,d( q) ,Sn,an 五个基本量中 ,已知其中任意三个量可求出另外两个量 ,但有时计算较繁 ,容易出错 ,有时还需要讨论 .下面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整体进行思考 ,避免a1 ,d( q)的基本运算 ,从整体上把握数列 ,体现整体思想在数列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下面介绍用整体思想解决数列问题的四个着眼点 .1  Sn 的整体应用Sn 的整体应用就是不具体使用 a1 ,d( q)及…  相似文献   

2.
一、方程思想 在等差与等比数列中,常常需要研究a、d(q)、an、Sn、n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以方程思想为指导寻找未知数个数与方程个数间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思想指导解题,常使许多问题获得简捷巧妙的解决. 1.方程思想等差(比)数列一般涉及五个基本量:a1,d(或q),n,an,SN.于是“知三求二”成为等差  相似文献   

4.
李东文 《考试周刊》2011,(88):78-78
命题1:在数列{a}中a,已知首项a,且n≥2时,a=pa+q(p≠1,q≠0),则称方程x=px+q为数列{a}的一阶特征方程,其特征根为x=,数列{a}的通项公式为a=(a-x)p+x. 由以上命题可知,对于递推关系形如a=pa+q(p≠1,q≠0)的数列可以通过解特征方程x=px+q,构造等比数列{a-x},求{a}的通项.  相似文献   

5.
数列是中学数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历年高考数学久考不衰的内容.解决数列的有关问题,除了要正确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熟练掌握数列的有关公式外,还要求能体会并运用蕴含于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差(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 n 项和公式,实际上是给出了五个量:a,d(q),n,a_n,s_n 之间存在的二个等式关系,从方程思想看,只要给出其中任意三个量,就可以确定其余的两个量.这就是以方程的思想为工具确定等差(比)数列或研究它的一些性质的认识基  相似文献   

6.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同时又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因此.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既是高考数学命题的一个基本要求.又是数学学科的自身需要.本文就数列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归纳如下: 1.方程思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中.共有5个量a1、d,n、an和Sn,5个量中任意给出3个,可求其  相似文献   

7.
命题1:在数列{an}中,已知首项a1,且n≥2时,an=pan-1+q(P≠1,q≠0),则称方程x=px+q为数列{an}的一阶特征方程,其特征根为x=q/1-q,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a1-x)pn-1+x.  相似文献   

8.
一、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等差、等比数列是两个基本数列,高考中主要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基本量的运算及一些重要性质的应用.解决等差、等比数列的问题时,通常考虑两类方法:①基本量法,即建立关于a1和d的方程(组)或a1和q的方程(组);②巧妙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例1](全国卷·新课标Ⅱ·17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不为零,a1=25,且a1,a11a13成等比数列.  相似文献   

9.
已知数列{an}的递推关系式为an+1=f(an),若存在实数a使得f(a)=a,则a称为数列{an}的不动点,在递推式an+1=f(an)中若令an+1=an=x,则方程f(x)=x的解就是数列{an}的不动点,方程f(x)=xc叫做递推式aa+1=f(an)的特征方程.利用不动点,可将某些由递推关系所确定的数列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下面举例说明.1 an+1=pan+q(其中p、q为常数,p≠0,q≠0)型  相似文献   

10.
高志军 《课外阅读》2011,(10):188-189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点知识,更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我们在学习数列知识时,有些同学感到比较困难,认为数列题难解决,不易想到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顺利完成解题.事实上解决数列问题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基本量法.所谓基本量法,就是对于等差(比)数列的五个量、、(q)、、,由已知条件运用转化思想,化归为最基本的量和(q)的关系,通过具体研究和(q),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解题方法.下面结合具体例题谈谈怎样运用基本量解数列题的思考策略.  相似文献   

11.
结论1 基本量法 方程的思想是解等差(比)数列问题的通法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中,有两个特征an与Sn,围绕它们分别有两套公式,均含有5个量:a1,d,n,an,Sn和a1,q,n,an,Sn,特别是知道了其中三  相似文献   

12.
等差 (比 )数列作为特殊数列具有一些很好的性质,在解题时应注意灵活运用 .  一、运用通项变形公式   在五个基本量 a1, d( q), n, an, sn中,可用方程或方程组“知三求二” .但若用下述变形公式,有些问题的解决就变得很简单 .  对等差数列 {an},有 an- am=( n- m) d,( n, m∈ N)   对等比数列 {an},有 an=amq n- m.( n, m∈ N)   例 1.在等差数列 {an}中, a18=95, a32=123, an=199,则 n=一一一.   解析: a32- a18=( 32- 18) d, d=2, ∴ 199- 95=( n- 18)× 2,∴ n=70.  注:与常规…  相似文献   

13.
郑飞波 《高中生》2014,(8):24-25
在数列{an}中,若an+1=an=a(n∈N*,a为常数),则称数列{an}为常数列,若a≠0,则称数列{an}为非零常数列.非零常数列既是公差d=0的等差数列,又是公比q=1的等比数列.  相似文献   

14.
函数思想和方程思想是学习数列的两大精髓."从基本量出发,知三求二."这是方程思想的体现.而"将数列看成一种特殊的函数,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n的函数."则蕴含了数列中的函数思想.  相似文献   

15.
应用整体思想解数学问题,就是从全局着眼,由整体入手,把一些彼此独立但实质上紧密相联的量作为整体考虑的思想方法。现列举一些实例,谈谈运用这种思想方法解数列题的若干思考角度。 1 整体代入 例1 在等差数列{a_n}|中,已知S_p=S_q(p≠q),求S_(p q) 分析1 设数列{a_n}的公差为d,S_(p q)=(p q)a_1 1/2(p q)(p q-1)d=(p q)/2[2a_1 (p q-1)d].仅由条件S_p=S_q,求不出a_1、d,整体考虑求2a_1 (p q-1)d.∵S_p=S_q,∴pa_1 1/2p(p-1)d=qa_1 1/2q(q-1)d,即 (p-q)a_1 1/2(p-q)(p q-1)d=0, ∵p≠q,∴2a_1 (p q-1)d=0。 ∴S_(p q)=p q/2[2a_1 (p q-1)d]=0. 分析2 依题设此等差数列不是常数列,则前n项和S_n是关于n的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设S_n=an~2 bn,则 S_p=ap~2 bp,S_q=aq~2 bq,  相似文献   

16.
在数列综合问题中蕴含着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 ,如归纳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递推思想、化归思想、分类讨化思想 ,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产生许多解决数列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思想和方法 ,对提高解决数列综合问题的能力很为重要 .一、归纳思想通过对命题在特殊情况下的考察与探索 ,发现并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 ,再运用数学的方法对结论进行证明 ,这种归纳思想形成了解决数列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归纳、猜想、证明 .例 1 设Sn 是数列 {an}的前n项和 ,且Sn =32 an-32 (n∈N ) ,数列 {bn}的通项公式为bn =4n +3 (n…  相似文献   

17.
赵福余 《考试周刊》2012,(66):57-58
题目:已知数列{an}是以d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数列{bn}是以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若b1=a1,b2=an≠ar,b3=at(其t〉s〉r,且(s-r)是(t-r)的约数).求证:数列{bn}中每一项都是数列{an)中的项.本题是2010年盐城市高三调研测试的压轴题,主要考查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性质的应用,以及数学归纳法在数列中的应用,题目较为复杂,需要一步一步地分析求解。计算量要求较高,属于难题.  相似文献   

18.
函数思想和方程思想是数列的两大精髓."从基本量出发,知三求二."这是方程思想的体现.而"将数列看成一种特殊的函数,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n的函数."则蕴含了函数思想.借助有关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等差、等比数列的学习,我们发现许多与项数有关的试题都要运用通项公式,并列出关于首项a1和公差d(公比q)的方程组,解出a1和d(q)后才能求解,这样运算比较烦琐。经过对教学过程中部分试题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这部分试题可以不解方程组,直接利用等差(等比)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关系(通项公式的变形)便可求解。  相似文献   

20.
洪其强 《考试》2010,(5):109-112
一、函数与方程思想 例1已知三个实数a、b、c成等比数列,且a+b+c=m(m为正常数),求b的值的集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