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物理学科是一门探究客观世界的自然学科,物理学的知识与原理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进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物理学科知识与社会各个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成为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大学物理教学也正朝着互联网与信息化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背景分析 社会信息化给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提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中小学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以对创造性思维理论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为出发点,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信息技术创造性思维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落实到学科教学的每一堂课中.使信息技术教学真正适应教学和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当前社会下,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进行着一场技术革命,我们的社会已经由工业时代正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信息技术对教学课堂来说,也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具,缺少信息技术参与的教学是不符合现今社会下教学要求的教学.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也指出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增强师生之间的课程互动,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课程提供多种多样的元素与强有力的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点问题.而初中物理实验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得到优化,也是我国的教师队伍一直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更新,我们的教学也越来越离不开它.信息技术不只是教师的教具,学生也能享用这门技术.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是一种新型而高效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有着积极的意义.新课标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挥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让师生的教与学具有诊  相似文献   

6.
正信息技术学科因其广泛的应用性和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已被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之一。这有利于让学生学会熟练运用计算机,培养学生丰富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然而,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教育投入有限,加上长期应试教育的后遗症,目前,在我国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切实开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我国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今社会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初中计算机课即信息技术课已被国家列入初高中必修课教学计划,并占有一定的重要位置,但是我国仍有相当大部分学校存在教学设施不足的情况.由于本学科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性质以及学科本身需要大量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其教学方法也应与其它学科有所不同,本文围绕如何在条件设施不足的情况下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科素质,归纳性地阐述了近几年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体会和大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始于1978年,自“十五”规划开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增设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的设立,使对“异军突起”的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进行集中分析和遴选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根据国内外发展状况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发现和重点扶持具有推进理论创新价值和指导教育实践作用的课题,对我国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对以研究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一、总体情况(一)课题类别1.重点课题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受理重点课题申报共332项,其中2001…  相似文献   

9.
正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以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下面是我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美术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正是着眼于此,希望学生通过作品创作活动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然而在教学中与预期效果却有一定差距.我们认为,为适应教育的发展有必要对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进行课程整合,本文通过美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案例,试图探索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方法,并总结了几种整合模式,以期从课程发展的角度对深层整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社会下,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进行着一场技术革命,我们的社会已经由工业时代正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信息技术对教学课堂来说,也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具,缺少信息技术参与的教学是不符合现今社会下教学要求的教学.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也指出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增强师生之间的课程互动,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课程提供多种多样的元素与强有力的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已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学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亦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但是,在部分学校中,信息技术课堂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胡春花 《考试周刊》2014,(34):134-134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及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课堂作为实施教学的前沿阵地,课堂管理效果直接影响教学实效性.由于信息技术课与常规课程不同,其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环境,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本文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落实国家课程教育目标,培养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的人,培养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学习、具有发展潜能的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则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我校以此为突破口,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正信息技术课程已在各中小学普及了多年,虽然现在各学校和教师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尤其是教师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训练并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但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兄弟学校的实际情况发现: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中存在差强人意的地方,造成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和谐的现象我国是一个高度重视"和谐发展"的国家,我国社会的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政治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手段被运用到了教育教学方面。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社会对于高质量、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阶段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但是由于我国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时间较晚,在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结合方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信息爆炸,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信息时代社会每个成员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也将教育信息化列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普及和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同时其他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也是教学模式发展必然方向。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课程整合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问题多多。本文就当前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存在的诸多误区作简单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20,(A0):87-88
文章主要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讨出发,并结合信息技术在学科之间的渗透进行阐述说明。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学科之间的渗透得到社会的关注,从而满足了新时代下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想要让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更好地深入融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地更新,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融合,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正>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与传统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具有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面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