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不少民主人士与土地和地主阶级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对土地改革有疑虑甚至抵触情绪。如何让建国初期这场史无前例的土地改革运动赢得广大民主人士的认同和支持,对于刚刚执政的中共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中共提出组织民主人士参加或者参观土地改革,通过土改改造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过好土改“关”。亲历过土改的民主人士体认到了土改的必要性及其伟大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等方面的认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作品以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为背景,第一部写1946年中央发布“五四指示”到1947年9月全国土地会议召开期间.元茂屯的土改斗争,第二部写同年十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土改运动的深入发展直至取得彻底胜利,反映了土地改革运动的全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1950-1952年,华东新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华东新区土改与北方老区土改相比显示出政策水平相对高一些的特点。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中共中央华东局所采取的土改方针及处理地主阶级和与土地有关的工商业者的土地财产、保存富农经济、划分阶级成分、土改干部必须遵循的纪律、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是华东新区土改得以顺利推进和胜利结束的中心环节。当时,饶漱石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华东新区土改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饶漱石在制定华东新区土改的方针政策措施和领导华东新区土改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饶漱石后来在“高饶反党联盟”事件中犯了严重的错误,中共中央对饶漱石所犯错误的处理是正确的,但饶漱石在领导华东新区土改中的贡献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4.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讨论如何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的问题,并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开展起来。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如何理解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呢?我们最近翻阅了这一时期毛泽东有关土地改革的文章,对“有步骤、有分别”的含义有了初步的理解。一、新区与老区土改策略的不同毛泽东把解放区按解放时间的先后分成三种类型:老…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针对新形势中共中央制订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通过和缓的、有偿的方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随着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进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政治觉悟大为提高,掀起了参军运动。但是,土地改革发展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彻底性。为此,1947年2月,中央指示各解放区进行了土改复查工作,纠正了上述问题,使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条件。抗美援朝战争前后,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巢县县委领导广大农民群众有步骤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巢县的土地改革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0年9月初至1950年底为第一阶段,选择典型乡开展土改试点工作;1950年底至1951年6月底为第二阶段,土改工作在全县铺开;1951年7月至1951年12月底为第三阶段,对土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复查纠偏。虽然土改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及时得到纠正,保证了土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巢县的土地改革,改变了农村地区的封建土地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巩固和壮大了乡村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贵州开展了土地改革。改革之前,贵州进行了深入的民族工作调研。土改中,贵州各地坚持实事求是,将慎重稳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原则与贵州实际情况相结合,分期分批推进土地改革。在土地改革中,贵州在工作方式和改革内容方面始终强调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做到了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改革。贵州土地改革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阅读》2007,(11):6-7
长篇小说。作品以1946年中共中央发布“五四指示”,在解放区农村实行土地改革为背景,描写华北地区的暖水屯进行土改的故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并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了了几十年的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使党的土改政策日臻完善,建国后土地改革顺利,健康的发展,从实践上证实了党的土改政策路线的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解放战争期间,随着革命形势和斗争力量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土改策略,先,后进行了和平赎买和强制剥夺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等土地改革尝试,最大限度争取革命力量,孤立敌对势力,最终迎来新中国的建立。这也为建国后的历次土地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赖晨 《文教资料》2007,(26):73-74
政府应当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在操作技术上减少环节、简化事项,提高效率。要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作为领导改革的统治者需要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正确的认识,二是雄厚的实力。在土改完成之后,政府要有一系列到位的配套措施来巩固土改成果。  相似文献   

12.
略语,是一种省略若干语素、将词组简缩成词的修辞方式。“土地改革”略作“土改”,“扫除文盲”说成“扫盲”,“外交部长”简称“外长”,“四个现代化”概括为“四化”,这都属于略语现象。有些修辞学著  相似文献   

13.
著名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先生在我国土地改革运动中,对侨乡土改政策提出了富有预见性、建设性的意见。后又亲临粤中侨乡考察土改工作,为土改的顺利进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毛泽东同志始终把他对农村社会的调查研究作为制订党的土地政策的基础,注重对农村社会科学的阶级分析,追求土地政策实践中的科学性。在科学的阶级分析的基础上,他探索科学的土地分配办法,使土地革命沿着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在坚决贯彻阶级路线的基础上,他积极探索科学的土地分配办法,注意分地区、分阶段推进土地改革,追求土改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但这一政策经历了"温和—激进—纠偏"反复调整的过程。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反复是共产党的"政治谋略"或为了适应"革命形势"采取的。实际上土地改革反复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关系分布的不平衡,是土改政策反复的客观因素;中央与地方所处地区环境的不同及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是土改政策反复的主观因素;统一战线与放手发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是共产党土改政策反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我国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曾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出现了向前发展的好现象,但后期却忽略了对有关现象的深层分析,以至夸大了土改后农村“两极分化”的严重性,导致政策上发生转变。有必要重新认识“两极分化”现象并作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对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社会改革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抗美援朝运动展开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对土地改革运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不仅大大加速了土改运动在新解放区的进展,而且促进了"和平土改"向"斗争土改"的转变,强化了土改中阶级斗争和民族主义的观念,为土地改革的彻底完成创造了政治和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8.
土地改革小说创作潮流是一种特定时代与题材的文学书写思潮,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伴随着土地改革运动而起。党的土地法规和土改小说作品的关系并不能用"图解政策"简单概括:从作品内容方面看,小说对法规表现方式分为只选取很小部分予以表现和完全不表现两种类型,且在表现过程中充满了作者对法规的思考;从创作过程看,作者普遍坚持以自身亲历的事件为作品的基础和主要材料,同时,为了正确地反映土地改革而时刻考虑法规要求。实际上,1946-1952年土改小说创作是在一个由政策、艺术和生活三要素构成的场域环境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苏南土改对富农问题的政策根据是中共中央有关保存富农经济的方针,同时又针对了苏南的具体情况。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前每人平均占有和使用的土地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他们以自己耕种、雇工耕种、出租等方式经营土地。苏南富农对待土地改革的心态是极为复杂的,拥护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苏南各地征收了半地主式富农的出租土地,保留了一般富农的出租土地,对富农的佃入土地抽动较大,对富农的其他财产全部保留。苏南在处理富农问题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对富农乱斗乱打和提升富农阶级成分等过左行为,但很快得到纠正。苏南富农在土地改革后每人平均占有的土地仍为当地平均数的两倍以上,苏南是中国大陆保存富农经济最成功的地区。富农经济的完整保存为此后苏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工商业问题是苏南土改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着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对苏南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苏南土改所制定并执行的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既符合当地的实际,又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