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的对话     
“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几乎寸步难走。“日”对“曰”说:该减肥了。“人”对“从”说:你怎么还没去做分离手术?“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吕”对“昌”说:和你相比,我家徒四壁。“自”对“目”说:你单位裁员了?“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两条腿都炸飞了!“寸”对“过”说:老爷子,买躺椅了?“占”对“点”说:…  相似文献   

2.
搞笑汉字     
“巾”对“币”说: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自”对“目”说:你单位裁员了?“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几乎寸步难行。“办”对“为”说:平衡才是硬道理。“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两条腿都炸飞了!“占”对“点”说:买小轿车了?“且”对“但”说:胆小的,还请保镖了?“日”对“曰”说:该减肥了。“土”对“丑”说:别以为披肩发就好看,其实骨子里还是老土。“寸”对“过”说:老爷…  相似文献   

3.
在理论界、创作界,“非理性”“反理性”的一股所谓“新潮”,曾热闹了一大阵子。是的,应当看到它的背景。“十年动乱”,文艺界、理论界的“帮文艺”“阴谋文艺”“帮理论”“阴谋理论”,都曾是“理性”鼓吹阵地,把“理性”抬到了神圣不可侵犯的“金銮殿”之上。物极必反。一股历史的逆反心理,一下子冲垮了“金銮殿”。也许这是对“文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们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由一个同学做“老鼠”,其他同学做“油瓶”。只要“老鼠”碰一下,“油瓶”马上就变成了“猫”,“猫”马上去抓“老鼠”,当“老鼠”感到有危险的时候,就可以叫一声“油瓶”,“老鼠”马上就变成了“油瓶”,而“猫”呢,也随之变成了“老鼠”。  相似文献   

5.
O NE一“卜”字加“一”成了(),突然()雨雷声响,“大”字加“一”成了(),一场天火从()降。“十”字加“一”成了(),树()着火火势旺,“了”字加“一”成了(),兔()乱窜好慌张。“火”字加“一”成了(),猴领动物()火忙,“米”字加“一”成了(),提()河水浇树上。“夕”字加“一”成了(),火灭好()没遭殃,“人”字加“一”成了(),()家都把猴夸奖。“土”字加“一”成了(),推举猴子做大(),“白”字加“一”成了(),森林()兽心欢畅。加“一”猜新字@王宝琪~~  相似文献   

6.
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自“”对目“”说:你“单位裁员了?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几乎寸步难行。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两条腿都炸飞了!占“”对点“”说:买小轿车了?日“”对曰“”说:该减肥了。人“”对从“”说:你们怎么还没去做分离手术?由“”对甲“”说: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木”对术“”说:脸上长颗痣就当自己是美人了。汉字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汉字的对话     
1 “亡”对“芒”说:“垂危之徒,戴顶草帽就有了战斗力?” 2 “休”对“体”说:“祛除横在心中的那根刺,就得到了休息。” 3 “寸”对“尺”说:“各有所长,增补要讲究方式。补错了地方,可就完了。” 4 “生”对“牛”说:“离地半寸,就只剩下脾气了。” 5 “水”对“沃”说:“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快夭折的也有了活力。” 6 “候”对“侯”说:“本是同根生,我还多一块笏板呢,处境却这么不同!”  相似文献   

8.
“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寸步难走。”“占”对“点”说:“买小轿车了?”“日”对“曰”说:“该减肥了。”  相似文献   

9.
新编隆中对     
二“旧瓶装新酒”,贵在酒“新”。有位同学写“机会”话题,选用了“故事新编”文体,文章虽然在内容上有扩充,在“旧瓶”中加了“酒”,但此酒并不“醉人”。须知:“酒”贵在“新”,文则贵在新的立意。先请阅读加了夹批的原作!  相似文献   

10.
“于”与“於”某晚报曾登载一文,四次提到战国时期一个历史人物樊於期,四次用“于”代“於”。想来并非误排失校,而是原稿就是这样写的。作者、编者是把“于”字当作“於”字的简化字看待了。是的,“於”已给简化成“于”了。但须知,“於”也有不能简化的时候。“於”有三种读音:yú、yū、wū读yú时,“於”通“于”,成了“于”的异体字。简化了的“於”,①作介词:如“对于”、“关于”、“出于”、“胜于”、“于是”等。②作后缀词:用于动词后缀的,如“合于”、“属于”等;用于形容词后缀的,如“勇于负责”、“易于了解”等。凡读wū、y…  相似文献   

11.
校园幽默     
爆笑汉字“巾”对“币”说: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自”对“目”说:你单位裁员了?“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顸草帽?“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几乎寸步难走。  相似文献   

12.
一、抓住构造,根据造字辨识汉字是表意文字,辨识字形时,可通过分析造字法,体察相关汉字的文化内涵,从而准确判断字形的正误。如“既”和“即”中的“”是盛食物的器皿,“既”是“人已吃了饭走了”,有“已经”、“完了”、“终了”之意;而“即”则是“人来吃饭”,有“走近”、“靠近”之意。所以,“既往不咎”中“既”不能写成“即”,而“若即若离”和“可望而不可即”中的“即”写成“既”则是误写。二、抓住字义,根据意义辨识“以义为纲,据义别形”,是辨识汉字字形的关键所在。如“再接再厉”,本是指两鸡相斗,嘴啄秃了,就在石头上磨,磨尖了…  相似文献   

13.
有趣的游戏     
今天上午,老师带我们到操场玩了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游戏,那就是“老鹰捉小鸡”。一位同学扮演“老鹰”,另一位同学扮演“老母鸡”,别的同学便都是“小鸡”了。我们站成一队,后面的“小鸡”拽着前面“小鸡”的衣服,生怕掉队而成为“老鹰”的“美味”。“老母鸡”站在最前面,紧张地盯着“老鹰”,随时准备“迎战”。忽然,“老鹰”扑了过来,“老母鸡”赶忙张开双臂,用整个身体挡住“老鹰”的去路。“老鹰”往左“飞”,“老母鸡”咯咯咯叫着,带着“小鸡”往右躲;“老鹰”往右“飞”,“老母鸡”带着“小鸡”往左躲。“老鹰”这下没辙了,站在地上…  相似文献   

14.
洪宗礼主编的全日制几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这就是“专题”。整个初中阶段共有十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我心中的语文”和“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专题”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活动教学的内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索了、变革了、改造了活动对象,实现了学生主体能力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一些方言有程度副词前置后置同现现象,如吴语的“忒葛小猛”“太大猛”,徽语的“太小很喽”“太热很了”,赣语的“太厉害很了”“太懂事很了”,江淮官话的“太好很着”“太高很了”,西南官话的“太瘦很了”“太咸很了”,南方一些民族语言也有。程度副词前置后置同现现象体现了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特点,体现了“形式越多,内容越多”原则,有“过量”的特点。有的有历史层次,有的有方言或语言接触,具有类型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谈“不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本文讨论“不” “了(le)”构成的结构,即“不了”结构的语法特点以及“不”和“了”在结构中的语法意义。“不了”有时写作“不啦”,本文把它们看作同一形式。§1.否定副词“不”不需藉助谓词,直接和“了”组合构成“不了”结构,充当  相似文献   

17.
李帆 《留学生》2012,(6):6-9
每个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心里,都有一个绚丽多彩的“中国梦”,“千人计划”的出炉,让他们坚定了“圆梦”的信心。“千人计划”政策的实施,让海外高层次人才看到了中央“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诚心和气魄,点燃了他们深埋在心底的“中国梦”,坚定了他们回国“圆梦”的信心和决心。 “千人计划”点燃了深藏心底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技术理性”将人过分“工具化”导致了“人的异化”,从而忽视了人的“全面的本质”,失去了对人类主体性的“价值理性”追思,当今盛行的“乔布斯现象”及人们对“苹果”产品的热衷掀起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浪潮,那就是对技术理性的“修正”和超越,实现“技术美”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一、处理不当。少数教师“快乐”与“教学”的关系处理不当,为了“快乐”煞费苦心,教学仪器倾巢出动,图片实物应有尽有,课堂活动接连不断,表面看来气氛活跃,细细想来,学生静默思考的现象不见了,认真读书,圈点勾画的时间挤掉了,“快乐”成了脱离教学的“空中楼阁”。究其原因就在于曲解了“快乐教学”,偏离教学目标而追求“快乐”,结果弃“学”而乐,为“乐”而“乐”,“乐”之有余,“学”之不足,使“快乐教  相似文献   

20.
[摘要]本文使用中介语语料库和纸笔测试等方法,对日本学习者“了2”的习得进行系统考察。考察发现:句末助词“了2”的偏误比动词后的“了1”要多;“了2”的偏误主要是“遗漏”和“误加”;“遗漏”主要受认知难度的影响,“误加”源于日语迁移;学习者初学时把“了2”看作日语的“ ”,之后逐渐以日常意义上的“变化”来理解“了2”;学习者先习得的是一部分“了2”,“了b”的整体习得要比“了1”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