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次记叙文写作指导时,笔者打破常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没有嘴巴的人像,学生们看到后都乐了,几个心细的学生悄悄提醒我:“老师,你忘记画嘴巴了。”笔者笑而不答。上课后笔者对学生们说:“谁有兴趣给无嘴巴人像添上嘴呢?”话音未落,同学们齐齐地举手,对这一活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情,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数名学生还即兴做起了游戏,引来一片鼓掌声,  相似文献   

2.
盲人摸象     
《双语学习》2012,(3):29-29
在黑板上画一人像,一名学生用布蒙住眼睛扮演“盲人”,并按要求指出黑板上人像的身体部位,全班用up,down,right,left,go,stop来提示“盲人”指出正确的部位。  相似文献   

3.
笔者最近观摩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三角形的特性”。在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后,老师让学生们画一个三角形。然后问:通过画三角形你发现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相似文献   

4.
孟淑敏 《山东教育》2004,(19):104-105
在上美术课时,学生问我:“老师,比着课本上画行吗?”我反问:“为什么非要比着课本上画?”小家伙们也反问我:“为什么不能比着课本上画?”我说:“课本上的画是让我们来欣赏、来学习的,是画家自己的东西,已经表达过了,我们再比着画,就是临摹,而不是创作了。”学生自言自语道:“噢!我明白了,可是,我就是愿意比着画。”  相似文献   

5.
添嘴巴     
上课铃响了,邓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来对大家说:“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添嘴巴的游戏。”说着,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没嘴巴的非洲人,然后对我们说:“我们四个大组各选一个代表,看谁画得好。”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堂:学生的“说”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众多学生的嘴巴很“紧”,在课堂上,很少张开说话,究其实,原因不少,有因为害羞的,有因为害怕的,有因为老师一言堂而没有机会的,有因为没有兴趣而无所谓的……由此可见,学生嘴巴上贴着两张封条:一张是教师的专制,一张是学生的自我封闭。可见,“解放学生的嘴巴”已成了当务之急。而要真正“解放学生的嘴巴”,就必须砸碎教师的专制,扫除学生的自我封闭,就必须让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说”坛。  相似文献   

7.
曾经有人间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读到此话时,笔者联想到我们的课堂不也应该如此把非语文的地方去掉而留下“本色”吗?实质上,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教师只有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才能达到“简约有为”的教学境界。支玉恒老师说:“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  相似文献   

8.
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圈,然后问教室里的学生:“这是什么?”幼儿园的孩子回答最为踊跃:“是皮球.是太阳,是鸡蛋,是妈妈的笑脸。”小学生们也会抢着回答:“是阿拉伯数字O,是英文字母O。”而中学生们却往往是一片缄默,不愿回答。  相似文献   

9.
一位语文教师去高一某班上课,见黑板上画了一幅人像:小头,疏发,小眼睛,鹰鼻子一活脱脱的匪首座山雕,下面却注着几个小字:“这是XXX(XXX是这位老师的名字)。”  相似文献   

10.
贴嘴巴     
今天这节课是自由活动课,我们班要做贴嘴巴的游戏。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在圆内画上眼睛和鼻子,一个人头像就画好了。这时,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咦,老师,这个人怎么没有嘴巴呀?”教师说:“对,我们今天就要来玩贴嘴巴的游戏。”游戏开始了,老师先把王晋渊同学的眼睛蒙住,接着让他在原地转三圈,再让他向黑板走去。王晋渊左摸摸右摸摸,摸到了鼻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2002,(Z3)
一天,在非洲加纳的一所中学里,有位老师走进教室。他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东西吗?”学生们都盯着那黑点,大声地说:“一个黑点!”老师听了很沮丧:“难道你们当中,就没有一个看到这张白纸吗?把目光老盯在那黑点上,黑点就会越来越大。在生活中,你们看问题可千万不能这样啊!”然后,老师又拿出一张中心画有白点的黑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这次你们看到了什么呢?”学生们大声回答:“一个白点。”老师高兴地笑了:“好极了,孩子们!盯住生活中那些美丽的白点,并把它们深深地刻在心扉上,成为推着你前进的动力,那么,你们的人生就会变得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2.
《错在哪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教材上的画面十分有趣,各景物之间互相矛盾。教学时可抓住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通过设计趣味教学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常识,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教学。一、听一听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听这样一首歌:“京京说他是个小画家,彩色粉笔一大把,画只大马没眼睛,画只鸭子尖嘴巴,画只兔子短耳朵呀,画只螃蟹四只爪。咦,哈哈,他画的是个啥?”然后老师问:“你们觉得京京的画怎么样?…  相似文献   

13.
“光复”这个词,在《难忘的一课》里、先后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课文的开头部分(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一次是在课文的结尾部分(他指着礼堂两面墙上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说:“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学生自读课文之后,要老师讲一讲“光复”这个词语的意思。可是,  相似文献   

14.
一只塘鹅闭紧嘴巴,她急急地走在大路上。一只青蛙说:“塘鹅妈妈,谁惹你生气了?”塘鹅摇摇头,走了过去。一只塘鹅闭紧嘴巴,她急急地穿过树林。一只刺猬说:“塘鹅妈妈,你不高兴吗?我来讲个笑话给你听。”刺猬讲了个非常好笑的笑话,可是塘鹅妈妈没有张嘴大笑。一只塘鹅闭紧嘴巴,她急急地穿过青草地。一只小兔说:“塘鹅妈妈,你不能开心一点吗?”说完,兔子为塘鹅妈妈表演了一个“大倒立”,可是塘鹅只是点了点头……一只塘鹅来到一群小塘鹅跟前,她张开嘴巴,原来里面有着好多鱼儿,这是小塘鹅们的午餐。小塘鹅们用完了妈妈嘴里的…  相似文献   

15.
写字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对于小学低年级段的孩子来说,写字教学在语文学习中更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怎样才能让写字指导充满趣味,从而提高低年级写字指导的有效性呢,下面的几则案例带给了我一些思考:一、爱上写字案例一:老师正在指导一年级学生们写“心”字。老师说:“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心’字吧,它有几个点呢?”一个男孩子说:“心字里外有三个点。”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开始教新笔画“卧钩”。同时老师出示了相关的一幅画,让学生们观察。此时,一个调皮的男生插嘴道:“图上的他靠在枕头上,这个枕头好像就是‘心’字的第一点!”就这样,学生们渐渐地对“心”字的笔画和结构都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教师强调了三个点的位置。又请学生们在作业本上认认真真地描摹并书写了一遍。  相似文献   

16.
⒉再添上一个“2”,小鸭子有翅膀啦。⒈两个数字“2”宝宝组成了小鸭子的身体。⒊画出它的嘴巴和眼睛等。⒋又跑来几个“2”宝宝,变成了水面上的波纹。⒌天空中有几只小鸟,它们好像在和小鸭子们做游戏呢。你再仔细看一看,画面中还有其他的数字吗?用数字“2”画出的画儿——小鸭  相似文献   

17.
我遭到大家嘲笑早晨,我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教室里,路静正站在教室门口的位置,无聊地在黑板上乱画。我一把推开她,嘴巴里嚷嚷道:“闪开闪开!”  相似文献   

18.
俄国著名画家波罗丹诺夫·别尔斯基在他的一幅名画《难题》中,画了一群学生围着一位老先生学习口算.其背景是:教室里的黑板上有二道“难题”,学生们正面对“难题”抓耳挠腮、苦思冥想.  相似文献   

19.
[案例 1]教授在一所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问:“小朋友们,你们想像一下,这个‘∩’可能是什么?”结果在5分钟之内,小朋友们说出了20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说,这是一条彩虹;有的说,这是跳绳;有的说,这是爸爸大笑时的嘴巴;有的说,这是老师弯弯的眉毛……教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去做,要大学生们想像一下“∩”可能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一、葫芦有什么用 在学生熟读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自然段后,根据课文提供的词语,师生共同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幅五彩的画:栅栏,细长的葫芦藤,绿绿的叶子,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正当学生们陶醉在文画合一的意境中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发问了:“老师,葫芦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