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  相似文献   

2.
1933年,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他做小说的动机。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里,鲁迅表达了对传统文学“污浊之平和”的厌弃,认为小说应以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为主体,旨在以文学作为“改革社会的器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文本中有一种"医疗者"的角色自我认同和把社会病态作为"患者"的角色指涉.取材"病态社会","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鲁迅作为社会医生也是作为文学家思考社会人生的方式.因此,他往往通过建构医学语境而叙述独特的人生体验,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大量使用了反讽手法,目的是要揭出国民的病苦,震惊国人的灵魂。鲁迅的反讽艺术包括反讽结构的运用,两种相反的语调形成反讽,以传神的细节对比进行反讽,在精练的环境描写中来反讽等。  相似文献   

6.
海登·怀特说过:"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总是着手分析他们文化历史中的精神创伤性质的事件."文学家也可作如是观.作家不仅再现历史,同时在审视、反思和评判历史,这种审视、反思和评判隐藏了预断所处时代兴衰存亡的重大企图.许多时候,作家的审视、反思和评判是不容乐观的,因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忧患意识.关于鲁迅先生创作的主旨,他自己曾经说过,"不过想利用它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主意".可以说这正体现了他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体现在决不回避问题,而是直面时代,直面人生,对重大问题给出自己的理性思考和良心呼吁.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伟人,在他的一生中,改造国民性是他的主要奋斗目标,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精神上的消极因素,一句话,是中国民族的精神弱点和劣根性。他弃医从文,立志改变愚昧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这些作品像惊雷闪电一般,划破了黑暗中国的长空,对唤起民众去认识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起着很大的启蒙作用。《药》就是这类作品的一个优秀范本。《药》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画面,简单地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暴露群众的愚昧麻木,并以夏瑜的巨大悲剧激发…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收入《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有看客粉墨登场的几乎占了半数以上,这些人面目混沌、思想模糊,有时仅作为背景或人物生存环境出现,却能给主人公施加巨大的影响。先生用如椽巨笔写尽了看客群体的人生百态,深刻揭示了我们整个民族的病根和国民的劣根性,以期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下面,笔者就对先生小说中的看客现象做下浅显的分析。一.看客群体的典型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人物形象,说明鲁迅对人物伤痕的描写既写出了人物的遭遇和思想性格,又通过人物与伤痕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这伤痕正是人物心灵创伤和民族劣根性的双重象征,鲁迅正是要时时揭出伤痕,揭出社会的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鲁迅倡导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鲁迅的鞭笞国民性的小说,色调灰暗,格调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绪,他的取材特点,"取自病态社会,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就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1.
鲁迅倡导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鲁迅的鞭笞国民性的小说,色调灰暗,格调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绪,他的取材特点,"取自病态社会,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就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炜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在文革时期的切身经历,使他在小说中反复叙写文革时期人事的苦难。作者对文革时期苦难的叙写不是为揭示伤痕而一遍遍的咀嚼、玩味,而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力图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反思历史和人性。  相似文献   

13.
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里,选用了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两篇小说,一篇是《故乡》,一篇是《孔乙己》。鲁迅先生写这两篇小说的目的是在于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小说的内容,博大而精深,并且无一不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本文试从作品中所反映的女性观、传统习惯、革命观、奴隶性及看客态度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一、女性观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一九二五年,鲁迅在谈到文艺创作时说:“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论睁了眼看》)鲁迅正是以一个“凶猛的闯将”的姿态,为开辟“一片崭新的文场”而从事小说创作的.他以文艺为武器,投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鲁迅把他的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武器.他说:“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是怎样做起  相似文献   

16.
小说《药》和《祝福》是鲁迅20年代前后创作的两篇小说,前者出自《呐喊》,后者出自《彷徨》,两篇都是高中第三册小说单元的重要讲读作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两篇小说的诸方面进行比较,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一悟。 一、标题含义 两文标题均简洁、鲜明、醒目,内涵丰富,含义深刻。标题《药》含义有三:一是揭示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要医治群众的病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唤醒群众起来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小说的开创者,在乡土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深切地“关注人生”、“启蒙主义”和“疗救病苦”为目的,用小说的艺术形式.孜孜不倦地批判和拆解着破旧的历史,呈现出解构的创作视角。现代文化生态学是受生态学影响而兴起的一个学科.认为文化的生成与文化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鲁迅乡土小说的视角成因进行一番疏理和分析.以期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个性、人生观、创作心境和创作内容的不同,萧红小说的讽刺里晃动着寂寞的影子,而张爱玲小说的讽刺是打着苍凉底色的。她们的讽刺多用反讽,温和、有情致。讽刺是萧红的手段,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寂寞是萧红的心灵,也是时代造成的群像人物的精神无助。讽刺是张爱玲悲剧人生观、虚无人生观的补充,讽刺里有理解的宽容和悲悯。  相似文献   

19.
对于鲁迅笔下人物的悲剧命运 ,长期以来 ,理论界似乎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其腐朽的思想文化。这大大违背了鲁迅的创作初衷。如此研究鲁迅思想 ,其结局只能是思想离鲁迅越来越远。的确 ,凸现封建文化因素对人们心灵的扭曲和戕害是《呐喊》、《彷徨》的基本着眼点 ,但着力于对国民盲从封建文化心理的透视 ,“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 ,才是我们解读其作品中人物命运的要义和根本。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一书中云 :婚姻是金漆的鸟笼 ,笼外的鸟想住进去 ,笼里的鸟想飞出来 ;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城内的人想逃出…  相似文献   

20.
柏杨先生和鲁迅先生都曾就国民劣根性作观察剖析,然二者却小同大异。柏杨先生以医生自居,意在揭出病苦,即大多数的中国人,由于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这一“发酸发臭”的酱缸中酱得太久,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酱缸的污染,跳不出酱缸的范围。在这种长期酱在缸底的情形下,使我们中国人变得自私、猜忌,以至落后到今天这种丑陋的地步。随该说,柏杨先生确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华民族的一些丑陋之处。但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