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性道德教育新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主体性道德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的教育,而不是培养道德主体的教育。道德主体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创造性、整合性和开放性,因此,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性创造、学生的完整德性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意向和能力。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本条件是:生活世界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根基,交往和实践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关键,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就道德教育而言,必须转变规范式道德的观念,认识生命在道德中的本体价值,确立道德的生命性。井以此为基础,使道德教育成为生命化道德教育。生命化道德教育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追求生命的完善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遵循生命化原则、叙事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和主体间的交往原则。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21世纪哲学领域的主要思潮。因此,在思想政治领域里主体道德教育的凸现也愈来愈明显。无论是回顾西方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还是反思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都可以发现,主体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主体道德教育力求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培养。主体道德教育具有双主体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互动才能实现。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两个主体的结合,而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使道德教育有了更加广阔的领域,道德教育被赋予新的特点: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道德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呈现出了以互换性为特征的不确定性。通过对道德教育特点的阐述,意在通过对道德教育特点的把握,更好地实施道德教育,使全社会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彰显道德教育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教育及其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着道德教育与德育概念混同,注重道德知识灌输,缺乏道德实践等问题。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建立道德调控机制,改革学校德育方式,培养道德生活主体的道德教育模式,对我国现阶段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主体性道德教育应注重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重视个性化原则、注重启发式原则、强调激励性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7.
主体道德教育是21世纪我国道德教育的必然走向。主体道德教育,在现阶段就是要培养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这包括自主选择意识、自主选择需要、良好的道德直觉、自主选择能力等。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是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者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道德教育研究的首要目标不应是寻找工具而应是寻找灵魂。基于对道德及道德教育的重新理解,以及对人的主体意识发展的考察,提出道德教育的生活目的观。  相似文献   

9.
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刘济良 《教育科学》2001,18(2):46-48
我国道德教育的效率低、效果差主要是因为它脱离了人性基础,脱离了现实生活根基,失去了主体对象,过于意识形态化,因此,改革道德教育就要树立人文主义的道德教育理念,回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改革传统非此即彼的道德教育方法,确立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立足于道德教育自身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0.
道德人格并非天生自成,而是人们通过接受各种道德教育并在自身努力修养和践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对受教育者个体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性、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视的关注,将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