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因此,在对《共产党宣言》中的民族剥削思想探究的过程中也要遵循此原则。文章针对《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这一思想,从背景、内容及评价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对"人类中心论"及"男性中心论"的批判出发,分析小说《蝇王》中男性对自然的剥削及对女性的压迫,得出本是生态乐园的珊瑚岛有其毁灭的必然性,以期为这部作品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为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平等和谐关系提供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剥削剥削是一种历史现象。人剥削人的现象是从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开始出现的,迄今已有几千年了。但剥削不是永恒的。原始社会极其落后的生产力以及原始公社的所有制,使得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产生剥削关系。人们集体劳动获得的产品,不属于某个个人或家庭,而是在原始部落成员中平均分配,否则人们就无法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为消灭剥削奠定了基础。当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时,剥削将被永远地、彻底地消灭,人们将只能从历史书和博物馆里了解到人类社会曾经存在过人剥削人这种荒诞的现象。剥削是人…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客户有乡村客户、坊郭客户和客户地主。乡村客户是农村中“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和承佃地主土地的租佃农民。他们是当时农民阶级的主体。乡村客户的经济地位和封建隶属关系与他们的历史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即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和阶级斗争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历史影响。所以,本文想就宋代乡村客户的经济地位和封建隶属关系作一些探讨。宋代乡村客户是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被剥削者。他们所受的剥削情  相似文献   

5.
为了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作者在本文着重探讨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的关系;消灭剥削与允许带有剥削关系的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关系;共同富裕与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文风三性",即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其实,自然语言中的许多词,如果用严格的逻辑和精密的教学去衡量,是很不严密的.比如说人,单个的人,一部分人,所有的人——其外延在逻辑中是迥然不同的."来人了"中的"人"的外延可能是指某一个人."人是哺乳动物","人皆有一死"中的"人",其外延却包括全部人.但"人剥削人"中的两个"人"的外延比第二个"人"的外延要小得多,因为在任何一个剥削社会里,剥削  相似文献   

7.
慎言本质     
为什么要慎言本质呢? 因为我们曾由于轻率地说本质而吃了亏.比方说, "你就是那个(剥削)阶级本质",于是,他永远不得翻身了.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办一个企业或开一个商店,稍大一点,他就想雇工,就想"剥削"了;一个人手上有了点钱,他就想利滚利,也想"剥削"了.好像很难有几个例外.这岂不是说,很难有人是没有"剥削"本质的吗?  相似文献   

8.
罗默的"一般剥削理论"从批判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剥削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之上开始,进一步把仅在私有制社会中存在的剥削扩展到"社会主义剥削",直至泛化为一种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存在。他企图用一种普遍性的剥削取代马克思主义历史性的剥削。其在基本方法论、主要观点和理论归宿上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中的剥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原典立场来看,剥削指的是在"对抗性生产关系"中,"非生产劳动阶级"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权,对"生产劳动阶级"的"剩余劳动"进行的"无偿"占有;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但并不排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剥削现象;将"剥削"与"非剥削"混为一谈,遮蔽了社会主义制度与一切剥削制度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当人们一提起贫富悬殊现象的存在,就会立即把它与剥削的社会经济制度联系起来,因为传统的观点认为,贫富悬殊现象的产生总是由于一部分人通过剥削而致富,另一部分人则被剥削而趋贫困化。也就是认为贫富悬殊现象只可能在有剥削关系的社会经济制度下产生。果真是由于这种剥削关系的存在而导致贫富悬殊现象的出现,试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论,理当持否定的态度。故而,我国过去长期来便是把消除贫富不均乃至贫富悬殊的现象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拼命地加以维护,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无比优越性来理解,但从不从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有没有"剥削"?怎样解释"剥削"现象?怎样认识和对待"剥削"?这是劳动和劳动价值问题研究中最敏感、最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的旗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任务和有效途径。剥削的本质是投资者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一种经济关系,衡量剥削的标准应该是生产要素的报酬与各自的贡献是否相当。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确定各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率.进而确定其应得的分配额。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所得是正当的、合理的收入,而不是剥削收入。消灭剥削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容许剥削,更不能将剥削合理化、合法化。  相似文献   

13.
根据对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就其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而言,任何形式的剥削都深嵌于"生产方式"之中。只有站在生产方式的高度上,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现实价值。其中,生产力的发展为剥削的产生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和可能性条件,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垄断这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则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剥削关系同其赖以形成的生产关系一道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在上层建筑中获得存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14.
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了解农民的作家。他们都深切地懂得旧中国农民的痛苦不仅仅在于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于精神上受奴役。因此,他们在观察和表现农村社会时就有了大致相同的角度,即从农民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去进行历史的考察。但是,由于两位作家在出身经历、思想修养、学识及所处时代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的农村题材小说在表现农村社会,尤其是在农民形象的塑造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但当时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总数90%的贫雇农却没有耕地或只有很少的贫瘠土地,他们终日食不裹腹、忍饥挨饿。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向地主高价租种土地,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这种状况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也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是农民阶级受剥削和压迫的根源所在,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一直沿袭到近代。为了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使广大贫雇农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必…  相似文献   

16.
从"十七年"农村小说中亲情、友情、爱情等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描写来透析人们之间关系的亲疏变化。一方面,情感的侧重点集中在了"同志"式的友情上,在公共事业中萌发的友情成为超越亲情和爱情之上唯一可以信赖的情感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公私斗争的严峻现实,这一切情感关系都开始以"阶级"为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剥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批判的重要理论依据。像马克思一样,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一些学者也把剥削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重心问题之一。本文回顾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重要人物——罗默、柯亨以及埃尔斯特等人关于资本主义剥削不道德性的论述,并结合当今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的主要学者——麦金泰尔与埃塞尔、布尔扎克、德马蒂诺等四人对于剥削不道德性的批判,说明罗默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集中证明的是,剥削的不正义在于生产资料占有的不正义和交易的不正义;而麦金泰尔等人则证明了剥削的不正义在于资本主义对工人权利的侵犯,他们共同形成了对伍德论断(即认为在马克思文本中,资本主义剥削是合乎正义的)的反击。  相似文献   

18.
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然而,对什么是剥削,马克思未提出明确定义.分析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艾伦.布坎南重构了剥削理论,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上创建了跨历史剥削概念和一般剥削概念.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剥削与异化的关系及对三个质疑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意见进行了批驳.在马克思文本中,剥削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过程,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跨历史剥削概念与一般剥削概念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分.因此,艾伦.布坎南把马克思剥削理论解释为抽象概念是有失偏颇的.比较两种剥削理论,对于科学、全面地认识马克思剥削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11年资产阶级所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政府,但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也就根本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下的农村的阶级关系.相反,辛亥革命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农村的经济状况更为恶化了,不但原有的地主封建势力未被触动,又增加了一批新的军阀、官僚地主.这种军阀利用政治特权大量掠夺土地的状况,就构成了"五四"前夕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组成部分,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介绍,以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如不是所有的黑人都是奴隶一样,也不是所有的奴隶主都是白人.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一部分富裕的自由黑人已经跃入了奴隶主阶层.而且在这部分黑人奴隶主中又有一些蓄奴行为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是为了给予奴隶以自由.他们蓄养的这些奴隶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不是简单的奴隶和奴隶主之间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而是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在"1800年法令"和"1820年法令"之后.作为奴隶主的黑人父母被迫蓄养着自己的奴隶子女,竭力地维护奴隶子女表面上的自由,同时也为子女的合法自由东奔西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