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德育实效性问题的研究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受教育者"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大家认为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主体,或者把学生从道德的知性主体转为实践主体是走向实效性德育的根本道路。从德育实践的角度看,我们就不能不考虑道德教育所在的人与人、人与各种规范系统之间的关系,把这些关系聚合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相似文献   

2.
团风县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根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德育工作原则,遵循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和实践,重点抓好五大系列的德育活动。 第一,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中  相似文献   

3.
在德育实效性问题的研究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受教育者”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大家认为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主体,或者把学生从道德的知性主体转为实践主体是走向实效性德育的根本道路。从德育实践的角度看,我们就不能不考虑道德教育所在的人与人、人与各种规范系统之间的关系,把这些关系聚合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高校德育体系之内涵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中小学时期对社会上各种思潮的辨别筛选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话,相对开放的大学教育则把这个权力更多的下放到了学生本人。高校德育提纲挈领与时俱进抓住大学教育特点和学生需要成为新时期的方向。内涵德育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放在第一位,使德育成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增强德育时效性。  相似文献   

5.
中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提升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中学德育时,应关注三个"议题"——贴近学生生活、讲究日常小节、强化道德熏陶。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机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学校德育始终指向学生品德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生命关怀"德育观,为新时期职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生命关怀"的德育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形成了职校德育新的切入点和生长点.以培育"生命成长"为目标的德育活动,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作为其有力的支撑,其中德育文化的建设已成为"生命关怀"德育的关节点.只有让"生命关怀"的价值观在德育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才能使职校的德育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一门需要悉心研究的艺术”,基于此,我们从“涵养德育文化,提升育人智慧”出发,着眼于同伴互助中整体提升研究水平的探索:搭建专业发展平台一德育工作坊,打造“名师引领、研修联动、专业发展”的德育研修制度框架,达到搭建平台,协调合作、专业切磋、共享经验、共同成长的目的,实现从“单兵作战”转向“全员育人”,做到立德树人“双管齐下”,为班主任专业成长装上一个“加速器”。  相似文献   

8.
德育"师本课程"就是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课程。德育"师本课程"的研发是德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需要、德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应源于教材、基于学情、立于资源且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努力。  相似文献   

9.
职业生涯教育与职校德育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发展与需求、培养就业创业能力和自我生涯规划能力的教育.职业生涯教育能够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成长,贴近学生的就业与成才,与德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为职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可操作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现状与德育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鉴于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世界观、人生观、心理素质、文化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个性特征比较明显,艺术院校的德育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更应尊重其个性特征,应充分运用艺术院校自身的德育资源和优势,使德育更贴近学生心灵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学业的需要,从而使德育适应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有效地培养现代化的艺术人才.  相似文献   

11.
德育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作为传统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如果方法不当会变成说教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改革德育教学手段成为重要问题。怎样把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引入到德育教学中,真正做到扬长避短为教学服务,让学生高兴地学,轻松地学,理解地学,顺理成章地成为德育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要实现高校德育的人文关怀取向,就必须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作为主要价值目标,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为德育内容,把尊重学生主体性作为德育实施的有效方法,以实践教学作为实现德育人文关怀的关键环节,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用人文关怀精神指导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裴俭 《教师》2009,(24)
新世纪、新时代、新课改下的德育思想教育,应是一种"艺术"教育,当今世界环境错综复杂,摧毁与创造、灭亡与新生共存.随着改革开放的加速进行,各种宣传媒体的负面效应,学生认知能力的不理智、不成熟,各种不健康的东西势必会腐蚀中学生.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掌握思想教育艺术,使思想教育产生强大的"美感效应",用真、善、美的力量去教育我们的学生,达到净化青少年心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素质结构组成提出新的要求,善于合作、交流和学习是不断适应和发展的前提。信息化社会、首都教育的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当前首都区域教育发展面临的大背景。在这一背景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也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新环境。东城区作为北京市教育先进区和教育改革实验区,深受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关怀。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充分挖掘新时期德育内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和德育资源观,结合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环境,在德育管理、德育活动设计、德育资源建设、德育课程建设和德育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学生品德形成规律,教师采用言传身教、制定规章制度、确立评价体系等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使受教育者形成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对学校的迫切要求。因此,德育应特别强调务实,让德育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6.
如何解决大学生人格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促使其人格和谐发展,关系到青年学生的成长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需要德育的有效引导,在学科教育、情感教育两个维度下,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突出"学科导引-情感教育-学生自我教育-内化-自身需要"的大学生和谐人格德育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徐稚 《班主任》2005,(2):19-21
一、高三阶段德育问题的提出 德育的阶段性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生历程的阶段性与学校教育的阶段性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德育针对性与实效性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题;是找准青少年成长的关节点,抓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最佳时机;是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使德育工作真正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心灵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而又崇高的地位。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一、寓德育教育于养成教育之中在学校,我们常常教育学生注意"四个走":"教室里面轻轻走、走廊里面慢慢走、上下楼梯靠右走、放学回家排队走";教育学生做到"十讲",语言讲文明、生活讲卫生、班级讲团结、行为讲规范、学习讲方法、待人讲礼貌、处世讲谦让、校外讲形象、活动讲参与、处处讲安全,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四生教育"的概念是高职院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态教育",高职院校通过四生教育把高职学生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这说明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有效可行的教改,不但能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关系到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