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语言演变的过程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演变的主要过程模式有 :个体无意识变异——部分人有意识 /无意识模仿变异——群体有意识 /无意识模仿变异——泛群体无意识自然变异——全社团无意识自然变异。另一种过程模式的第一步是个体有意识变异 ,其他与第一种过程模式相同。并不是所有的语言演变都会完成 ,有的演变在中途就中断了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研究表明,无意识活动在时向上通常表现为一种"回溯性",鲁迅的纯文学创作明显可见这种无意识活动的特征。无意识活动以其从遮蔽到敞开的运行轨迹,富于表征性地将鲁迅的纯文学创作分为两个阶段,潜在地演示了作者的精神史和时代的思想史的一些重要方面,同时也为文学创作中无意识的介入方式及其与意识消长关系的某种规律的探寻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内隐记忆、无觉察知觉与内隐学习关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记忆、无觉察知觉与内隐学习是当今无意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它们都与“认知无意识”有关.当所完成任务不需要意识性提取过去经验时,表现出来的是内隐记忆;如果刺激呈现在意识觉察阈限以下,这种短暂、无觉察的呈现对后续的行为产生了影响,说明无觉察知觉在起作用;人们学习了复杂信息但又对所学知识完全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体现了内隐学习的作用.内隐记忆与内隐学习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不同点表现为所涉及的加工阶段、研究范式、研究材料、所使用的加工分离程序及所涉及的脑区四个方面;相同点表现为无意识加工过程、研究范式阶段及加工水平影响三个方面.无觉察知觉与内隐学习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不同点表现在引起无意识的原因、认知加工过程及学习材料复杂程度三个方面;相同点体现在主试对学习材料的操纵、实验研究范式及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宝宝向十七大开幕式敬礼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爱国主义行为的表现,这完全得益于幼儿园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经常采取无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无意识教育往往比有意识教育更容易取得明显的效果。无意识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是无意识的,但对教育者来说则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我们提倡把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形势下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诗学的建构完成了从形式论到语言论的创造性转换过程,这种转换的原因既有西方哲学与语言学的影响,也有西方语言诗歌的启示,而更重要的是中国当代诗歌自身发展要求突破定于一尊的意识形态话语的束缚。这种转换的最突出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割裂了诗歌语言与伪乌托邦的同盟,二是将诗歌拉回到了语言本身,三是通过解放无意识建立起了语言与无意识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和评价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论述了无意识存在的客观性,讲明了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分析了无意识活动在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接受教育输入。  相似文献   

8.
情绪研究的新趋向:从有意识情绪到无意识情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传统的情绪理论和研究中,大部分心理学家都把主观体验作为情绪的中心成分,强调意识经验在情绪产生和情绪状态中的作用。然而,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对人类无意识心理的关注也有很长的研究传统。例如,精神分析心理学对无意识动机的关注,早期认知心理学家对阈下知觉的研究等。自从现代认知心理学家Paul Rozin(1976)提出的认知无意识的概念后,无意识情绪问题逐渐引起情绪心理学家的兴趣和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无意识情绪的存在。当前,无意识情绪研究的趋势如下:(1)从以往关注于阈下引发的情绪向关注于主观体验经验转变,即无意识情绪的关键证据是被试表现出情绪反应的征兆,但是没有报告任何情绪经验上的变化;(2)从以往关注于情绪的正负效价的无意识向关注于具体情绪的无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李贺诗歌中的无意识王玉民无意识是始终伴随着人的思考而存在的。就文学创作来说,由于诗歌这种体裁的特殊性。诗的创作在调动无意识力量参与方面,比其它文体尤甚。李贺,由于他自身个性、气质和遭际的种种特点,使他的无意识世界尤其丰富,他对自己无意识世界的潜力的挖...  相似文献   

10.
贝弗里奇虽然是一位生物学家,但是,从今天无意识思维理论发展来看,他在70多年前的直觉心理学思想所达到的水平,与他的生物学成就相比亦毫不逊色。他提出的较为系统的直觉理论,对无意识思维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理论方面:他在直觉概念、类型、产生过程、内部加工机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观点,对今天无意识思维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实践方面:他对直觉在科学发现中的辩证作用的观点——既不神秘化,也不虚无化直觉,对正确看待直觉现象,老老实实地遵循直觉产生的规律,开发人类的创造力潜能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贝弗里奇是一位无意识思维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先行者和理论家,对现代无意识思维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的艺术欣赏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在艺术欣赏中能够充分地利用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之中的"前见",达到"视界融合",构成"召唤结构",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艺术欣赏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也提高了人们对于自身的认识,脑资源(潜能)的开发利用就是心理科学、教育、教学等学科最为关注的领域。近十多年来的研究表明,无意识心理活动更为巨大,其记忆容量也最为浩瀚,可以是人整个一生的所见所闻。关键是无意识与意识活动的转换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们的素质教育如何充分利用脑资源,得到教育最大的收益,就须要为无意识向意识活动的自动投射创造条件。减负增质(智)与身心健康就会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13.
荣格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艺术的创作过程是对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激活,艺术家成了集体无意识和族类的代言人,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4.
人格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潜意识的影响是广泛而多样的,尽管在很多时候这种影响不为我们所察觉。动力潜意识取向强调潜意识具有动力特征,而认知潜意识取向却把潜意识描述为意识的分离。虽然在方法学上证实潜意识很困难,但忽略了潜意识的心理学是不完善的。  相似文献   

15.
艺术创造的技巧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充满偶然性和个性化特征。技巧呈现为二个层次:意识到的技巧和意识不到的技巧。艺术技巧最重要的本质是空间的时间化,即把空间并存的存在变成时间先后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美术作业的评价对美术学科来说具有其重要性,教师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各种评改方法,并加强教师在评改活动中的主动性,使评改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鼓励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前意识能转化为意识,而无意识很难转化为有意识。高职高专学生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可塑性极强。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要把握这一特征,尊重与呵护学生的天性,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和成长。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今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文化艺术活动,必须在把握这个前提下开展,其艺术功能的体现才能符合社会需要,引领审美导向.艺术功能与价值的体现,在战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正确理解艺术的功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体现,是解决当前艺术创作的关键问题,也是当前艺术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许多电视节目排斥电视文化所应有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淡化传统综艺节目的教育导向功能,荧屏上的低俗化甚至恶俗化现象导致了媒体公信力下降。媒体文化走向粗糙粗俗的现象令人担忧,而把关人的集体无意识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和反馈。  相似文献   

20.
For the past few years, creativity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national cultivation of talent in Taiwan. Although traditionally art education is closely linked with creativity,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general art education is very insufficient. Therefore,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how creativity could be cultivated in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general art education at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what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was when they participated in a course's creative activity. The research applied the theory and steps of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CPS) on a general art course to design a group practical activity combining with the local community. This involved converting the steps of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into different stages of group design activities with the goal of constructing a design process equivalent to the process of problem‐solving.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revealed that students could experience the problem‐solving process through group design activities and develop their divergent and convergent thinking at the same time. Moreover,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teaching strategy for students from non‐art‐related departments when cultivating their crea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