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磊 《教学月刊》2002,(7):24-26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发现,客观的“形象”对学生学习英语有较大的激发作用。因为客观的“形象”具有直观、鲜明、稳定和有整体感及概括性的特点,它能给人深刻的印象,能够帮助人进行联想,引发人的情绪色彩,调节人的兴趣走向。日本心理学教授品川嘉也说:“依靠形象思维的学习比依靠语言描绘的学习有效100倍。”  相似文献   

2.
运用形象学相关理论对日剧《月之恋人》中的中国人形象进行了解读,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形象:中国社会中的民众群体形象、中国女性形象、在日中国人的形象;同时对注视者日本的“自我”形象也进行了阐释。认为该剧较为客观理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形象,辩证地处理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有着直观的视觉艺术形象,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美术学习是教学大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4.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色彩越来越浓厚,从心理学角度设计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脑科学的发展使心理学更清晰、更客观地阐明了人类学习的机制。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右脑在培养人的各项能力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因此,以开发右脑为突破口,探讨教学改革途径,必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们分工各有侧重,左半球掌管语言、逻辑分析和连续计算功能,称之为“逻辑半球”;右半球掌管空间、形象、图形、绘画及音乐知识,是各种富于形象、感情的心理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称之为“情感半球”…  相似文献   

5.
“形象”本为艺术的专有概念,是指艺术家在客观生活的基础上,经由主观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中既有生动具体性;又有普遍概括性的人、景、物、事,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使用“形象”一词,但主要指人或物的外在面貌,内涵要单薄得多。当我们把“形象”一词与“企业”连在一起构成“企业形象”这一新概念时,其内涵则介乎上述二者之间,既有生活用语的浅表性,又有艺术用语的深厚性。它是企业生产、经营谋略的多种因素在人们直观感觉中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6.
一般文艺理论对文学形象的把握一般依靠的是“知人论世”,但与文学形象密切相关的创作主体的创作意识及在作品中呈现的情象结构,却往往被忽略。创作主体与其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之间会形成互相对应的形象体系,情象结构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文学形象体系,能为把握文学形象创造及内涵提供新的诠释角度和相对客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情境”也即“情景”,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和境地。情境是由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造成的情与境的有机结合,是“情”与“景”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课堂教学中所创设出来的各种情景,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一般的东西形象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具体、形象、生动的氛围中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相似文献   

8.
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学习方式,它根本上区别于“接受性学习”。1.体验性学习是一种主体性学习方式。真正的体验学习是学习者将客观知识“活化”、“生命化”。或者是将客观知识在个体身上“复活”,使其成为个人经验中的有机成分,成为“我的知识”。2.体验性学习是一种交往性学习方式。体验发生在交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之中,如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社会(包括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自我的交往等,总体上表现为物质性交往与精神性交往的统一。3.体验性学习是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哲学     
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作出决策。决定应该教什么,要求教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才值得人们学习? 第二,顾名思义,教师是教育学生的人,每个教师与学生形成什么样的交往关系,取决于他的一般的关于人类本性的哲学立场。人类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显然,教师对这个问题所持的立场不同,对待学生的方式便会有天壤之别。第三,每个教师都必须深思熟虑:究竟什么是“合乎道德的”、“正确的”行为?教师们判断道德行为并非标准一致。有的依靠直观的判断;有的依靠对具体的人情事理的分析;还有的运用某些客观的尺度。第四、每个教师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思维”,即关于推理规则和逻辑一致性的哲学  相似文献   

10.
《史记》所栽“刺客”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形象长期以来颇受关注,也多有争议。本文以文本为基础,借用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崇高”、“悲剧”、“丑”三个概念术语,对刺客形象进行解析,这样会对司马迁笔下的刺客形象及其精神气质,得到较为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王尚文先生曾说:“汉语言是有它的特点的,但它的特点不在于比其它语种难学。我们的孩子和全世界其它所有民族的孩子一样,到六岁左右就基本上能掌握自己的母语了。”王力则有个形象的比喻:西方语言是“法治”的,而我们汉语则是“人治”的。这就是说汉语的学习主要是依靠主体的心理因素和对语言敏锐的直觉感受,即语感。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种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把握的能力,是人在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像、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的心理现象。这种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一方面表现…  相似文献   

12.
被马克思誉为“我们的哲学家”的约瑟夫·狄慈根,曾经不依靠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不依靠黑格尔也发现了”唯物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9页)。这一方面说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前后是有其客观的、历史的必然性的;另方面,也“表明了工人可以独立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即掌握马克思的哲学”(《列宁全集》第19卷,第61页)。列宁号召工人,“要想成为有觉悟的人,应该读一读约·狄慈根的著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祝福》,创作于1924年,后收入《彷徨》,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祝福》中的“我”这一形象,从现有常见的资料来看,多认定为“同情人民”、具有“反封建思想倾向”、“民主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诚然,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笔者在《祝福》一课的历次教学中,每每总感到仅仅给“我”以这样的定性,还是不够的。在封建意识的汪洋大海之中,祥林嫂的身边。客观上是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同情者的。丁玲同志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诗词的核心构件,鉴赏诗词从意象入手, 能准确把握意境,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本文试 从以下三方面略陈拙见: 一、构建意象的基本模式 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由 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两部分组成,“意”为筋 骨,“象”为血肉,二者互适、契合无间。诗人在创作 时,常要撷取与诗人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 有相似或相通之处的客观物象进入诗词,构成内涵 丰厚的意象。例如,李清照的名句“莫道不销魂,帘 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意象,就与诗人 自我形象有相通之处:形体枯皱、色泽焦黄的菊花与 因思念丈夫而容颜憔悴的诗人相似。词人不直言情 怀,只用“黄花”这一意象,就把对丈夫绵绵无尽的 思念涵蕴其中,细心的读者自然能从中咀嚼出个中 滋味。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断,揭示了遗传、教育、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朴素辨证法和唯物主义成分,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差异论”是指人的个性有差别;是因材施教理论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董泽华 《文教资料》2006,(25):128-129
“为迁移而教”,这是当今教育界颇为流行的口号之一。古之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人以渔而不授人以鱼”等都是对迁移现象所作的原始而形象的概述;新课标中的“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教学目标实质上也都是迁移的最终结果。迁移作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发生。应努力在语文研究型学习活动中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中学语文教材共十二册,撷取了大量名篇范文,内容包罗万象.所含知识点也可谓星罗棋布。然而,“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语),充其量仅能谓之“鱼”。“授人以…  相似文献   

17.
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用数据形象地说明,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在量上有差异。研究显示,“听讲”,学习效率最低,两周后仅记住5%。“阅读”“声音/图片”“示范/演示”记住的分别为10%、20%和30%。这几种学习效率较低,都属于个人或被动学习。“小组讨论”可让人记住50%,“实际演练/做中学”让人记住的内容达75名,而“马上应用/教别人”让人记住的内容高达90%。后面三种学习效率较高,都是合作或参与式学习。  相似文献   

18.
<正>同学们刚入小学时,学习的第1课是《我是中国人》,识字单元的第1课是《天地人》。这两课中都有一个“人”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人”字。请看下面这两幅图:左边的图是一个人鞠躬的样子,右边的图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的“人”字,就像左边侧面站立的人的形象。可见“人”字就是古人根据人侧面站立的形象创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描写?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维妙维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真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传统教科书“知识载体”的单一目标定位既忽视了鲜活的生命体验.又把掌握知识 、习得技能、陶养情感的过程丢弃在学习结果之外。“对话性实践”理论将学习重新界定为包括学习者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以及与自己的对话三种实践模式.为教科书摆脱“独白式知识代言人”保守形象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